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十六国前赵和石勒初起兵时期汉族士族少有被重用者,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前赵和石勒前期统治者抱有很深的民族成见,不愿和汉族士族合作;二是汉族士族不愿出仕于少数民族政权;三是凉州张氏和辽西地区的慕容氏采取了优待汉族士人的措施,从而吸引了大批汉族士族。  相似文献   

2.
敦煌张氏归义军政权的第三代统治者张承奉,在唐朝已经灭亡、外患方殷的形势下,在原地方政权基础上于910年建立起具有高度独立性的西汉金山国政权,使原来一直奉唐正朔的张氏政权由此蜕变为割据性独立政权。其立国之举虽不乏民众基础,但加剧了与周边政权特别是甘州回鹘政权关系的紧张。此举道义上的欠缺和策略上的失误,暴露出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离心倾向,但不能完全否认其自存自保的现实意义,而上层及民众中普遍存在的中原情结,表露出敦煌地方与中原血脉相连的精神实质,这正是汉民族文化认同的巨大张力和国家统一必然性的反映,也是西汉金山国政权特殊性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3.
魏晋作为中原重要政权,其畜牧业与同为汉族的汉唐政权相较大为逊色,这主要是与魏晋政权对牧场的设置有关。魏晋官营牧场分布于黄河下游两岸。这里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区,其畜牧条件远逊于汉唐在凉州的这一天然畜牧场所。但魏晋官营牧场的布局却是受时代因素——军事部置、人口锐减、少数民族内涉以及自然环境等诸因素制约下的必然选择。这种布局虽然影响魏晋畜牧业的规模,但却能满足国家对畜牧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在现有史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唐代前期凉州地区吐谷浑、铁勒诸部、西域胡等少数民族的兴衰作为主体对象,探讨历史层面上凉州地区出现的少数民族及其活动情况、民族间关系,就凉州地区诸少数民族与唐王朝的关系,以期对唐代前期凉州地区吐谷浑、铁勒诸部、西域胡三个少数民族的兴衰嬗替进行客观的历史再现。  相似文献   

5.
凉州地区自汉武帝划入版图后 ,胡汉杂处于此。在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 ,胡化后的汉人亦十分剽悍。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 ,地方势力兴起 ,“玩众黩旅”的凉州人 ,其气势不仅足以左右当时政权 ,更影响了未来三国鼎力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南诏国和大理国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中,都有自己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在稳定社会制度、调整社会关系、巩固政权和处理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已有的法学和史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两个时期的法律制度进行比较,对于深入研究南诏国和大理国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北凉后遗政权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北凉后遗政权,是北魏灭北凉之后,北凉残部先后在沮渠无讳、沮渠安周率领下建立的一个政权。它初建于酒泉,继移至敦煌、鄯善,迫于北魏的威胁,最终西迁至高昌,占有吐鲁番盆地。至460年,这一政权被蠕蠕所灭亡,它前后维持了约二十余年。对于北凉,人们多注重于沮渠蒙逊、沮渠牧犍父子的统治,至今尚无专文研究这一后遗政权。因此,拙文拟对北凉后遗政权的建立、迁徙、对外关系及其影响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南诏大理国是隶属于唐宋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权,其政治思想当然应该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和法的理论、政治哲学问题、治国的方略和政策、伦理道德问题、道教佛教与政权的关系、儒学和政治生活的关联等,是南诏大理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前半期的河南行政区划大致经历了清末、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其间,河南行政区划随着不同政权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抗战时期,豫北和豫东首先沦陷,之后河南沦陷区不断扩大,河南行政区划也在不断变化,直到1944年河南全境基本沦陷。理清河南行政区划与河南沦陷区域及其关系,对研究河南行政区划沿革及抗战时期的河南沦陷区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武威市古称为凉州,凉州现为武威市凉州区的称谓。凉州贤孝是流行于武威市及其周边古浪、民勤、景泰、永昌等地的一种地方说唱艺术。凉州贤孝这种古老的演唱形式植根于民间由来已久,贤孝大多是由盲人走街串巷弹奏三弦、二胡演唱的,又称为"瞎弦"。弹唱的内容是以弘扬贤孝为主旋律的传说、故事,因而贤孝就是凉州的劝善书。贤孝是用武威方言演唱的,有很多方言俚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语言特点。研究唱词的地域性语言的特点及其成因,有利于我们对武威方言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1.
金朝科举制度来源于辽宋,首科时间是天会二年,开科38次,文武举并行,取士范围扩大到全国各个地区,实行分级递进的考试方法,考场制度非常严密,进士科取士人数在5000-6000之间,平均每次150人左右。金朝科举取士,科目出身不同,则仕进前景不同。金朝科举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2.
金朝科举制度来源于辽宋,首科尉闭是天会二年,开科38次,文武举并行,取土范围扩大列全国各个地区,实行分级递进的考试方法,考场制度非常严密,进士科取士人数在5000—6000之间,平均每次150人左右。金朝科举取士,科目出身不同,则仕进前景不同。金朝科举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3.
金朝时期,统治者推崇儒术、“以文治国”,泰山及附近地区儒学思想发达、学术研究浓厚,致使“泰山文人”快速崛起.对泰山的推崇和践行古人泰山情怀的做法,使金朝文人对泰山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结.  相似文献   

14.
很多学者认为《西厢记诸宫调》产生年代是金代,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南宋。通过对张炳森《关于<董西厢>的创作年代》的商榷,从宗教思想、民情风俗、名物制度、民族称谓、孕育流传地域与土壤基础等方面研究,《西厢记诸宫调》产生于金代。  相似文献   

15.
《晋书.刑法志》是“二十五史”《刑法志》中文字最好、学术价值较高的一篇法学专论,它记载自春秋战国至晋朝的法律编纂体例变迁,历代关于“肉刑”废复的讨论,当时两大法学家刘颂和张斐的两种不同司法主张,以及法律儒家化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6.
郭瑞 《泰山学院学报》2013,35(4):112-1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使用情况呈现出“形体多样,异体繁多”的现象,给当时的社会生活带了诸多不便,并对后世汉字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究其原因,既有汉字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角度出发,探讨其对魏晋南北朝汉字使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绮靡”文学风格形成于西晋,首倡者为陆机。它是一种注重文学辞藻、对偶、声律等形式技巧并追求作品绮丽色彩的文学风格,于两晋、南朝十分兴盛。“绮靡”文学风格之所以成型于西晋(265--280),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汉末清议衰颓、西晋玄学思潮继续兴盛、西晋士人普遍卑俗的人格情趣和审美趣味。古今关于“绮靡”的争论各有其道理,正确认识“绮靡”在我国文学史、文论史上的意义和价值,需要回归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关于西晋太康时代"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人品与文品,历来褒贬纷纭,令人莫衷一是。为避免偏执一端而不及其余,笔者广泛清理原始文献,将"潘陆张左"以及傅玄、张华、挚虞等作为一个较大的文人群落加以综合研究,同时从政治斗争、文化思潮、士人交游等多方面作往来穿梭般的立体考察,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与人际关系中认识一个作家的人生,并评价其人格。遵循这一思路,专论陆机的人生道路与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9.
自公元249年,司马懿施计诛灭曹爽及其党羽之后,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氏家族手中,到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代魏建晋,这段时期国家与社会都处于巨大的转型中,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任何一个新朝代都是建立在对前朝的社会制度进行批判吸收和重构的基础上,构成了这个时期丰富的社会批判思想。  相似文献   

20.
天然禅师的五言古诗,惯于模拟汉乐府、《古诗十九首》、曹植、左思、陶潜等汉魏两晋诗作,在效仿原作题材的基础上,突破原作的立意,阐发了自己的委心任运、无待于物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古雅浑厚、恬淡自然的诗风。尤其是《不饮酒二十首》,针对陶潜《饮酒二十首》而作,尽得陶诗神韵,又阐发了超越陶潜、纯任自然的隐逸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