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鲁迅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在文艺创作中的才能,高度评价了民间文艺的成就。二、鲁迅对文艺起源问题的不断探索。三、鲁迅提倡文艺大众化,号召作家向民间文艺学习。四、鲁迅提出了艺术对立的“两种文化”思想。五、鲁迅对神话研究的独特贡献。六、鲁迅对民间文艺搜集、鉴别、整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间文艺事业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在全国许多高等院校文科相继开设了《民间文学概论》课程,尤其全国各民族院校普遍开设了《兄弟民族民间文学概论》课程,使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文艺事业,从一度受到严重风浪冲击的悲残境遇中重新振兴起来,这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从教材的编写工作来看,已出版了一些有质量、有特色而又比较系统的教材。其中,影响比较大的要算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席、  相似文献   

3.
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不但解决了延安文艺界面临的问题,而且指明了文艺应为工农兵服务、为大众服务这一根本方向,促使广大文艺工作者决心沿此方向使文艺与工农兵和大众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一大批为群众喜闻乐见且经久不衰的作品,促进了延安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运动,是30年代文学运动的主潮。然而确有不少进步作家,他们在组织上没有参加“左联”,可是在文艺思想、创作方法、研究观点等方面,则不同程度地受了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他们的文学成就及社会活动,也是对左翼文艺运动的贡献,应包括在左翼文艺运动的总潮之中。郑振铎就是这当中成绩卓著的代表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刘锡诚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民俗学家,还是一位广大中青年民俗学者的良师益友。 第一次读到刘锡诚先生的名字,是在1980年。当时我还是大学三年级学生,准备往民间文学方面发展,老师向我介绍了刘锡诚先生编译的《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集》、《苏联民间文艺40年》和《高尔基与民间文学》等书。可见,刘锡诚先生的书虽然编译于20世纪50~60年代,但对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恢复和发展仍在理论上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生前十分重视民间文学的价值,多次倡导要对民间文学进行搜集整理。他熟练地利用民间文学形式来作为向人民宣传的武器,并号召文艺工作者学习、借鉴民间文学,指出新诗要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毛泽东在论著、讲话中,常借助民间文学去说理。其诗词中活用了神话传说材料,成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典范。毛泽东的民间文学观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作家因人生阅历以及创作经验的不同,在奔赴延安前心态各异。洞悉中国现代作家奔赴延安之前的文人心态有利于进一步厘清中国现代作家文学道路嬗变的脉络和原因。在艾青、丁玲、萧军等奔赴延安的中国现代作家中,何其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何其芳奔赴延安之前有两种心态:一种是追求报告文学写作,想通过奔赴抗战前线收集资料撰写报告文学,以实际行动参加抗战;另一种是追求进步的心态与精神。这种体现是他抗战前作品中蕴含着“激进力量”和追求进步的热情。再加上吴伯箫、杨吉甫等革命友人的影响,加速了何其芳奔赴延安的过程。何其芳奔赴延安之前的文人心态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其他中国现代作家中。这也说明,中国现代作家奔赴延安前的文人心态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相似文献   

8.
壮族文学,长期以来由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影响与局限,基本上是一个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称谓。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有计划有组织地挖掘、搜集、整理壮族民间文学遗产,揭开了长期蕴藏在壮族人民口头中丰富的文学宝库。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营养,滋哺了一大批壮族文学工作者,为壮族作家文学的兴起,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壮族文学短期内由民间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向作家文学发展,只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优越的环境中,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不少在民间文学哺育下成长的文学工作  相似文献   

9.
粉碎“四人帮”后,科学的春天来了,文艺的春天也来了。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华国锋同志发出了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伟大号召,并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包括文学艺术在内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繁荣发展,学习外国民间文学,研究外国民间文学,以便从中吸取营养,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要学习外国民间文学,研究外国民间文学,就得对外国民间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用与影响有所认识。在远古还没有产生阶级之前,人类在集体劳动中创造了语言,也创造了口传的文  相似文献   

10.
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途径有多种,技术的、行政的、法律的、公共政策的、自发的、社会的等各种措施,法律手段仅是其中之一.民间文艺的法律保护主要涉及为何保护(保护的必要性)、保护什么(保护范围)、如何保护(保护模式)等问题.目前在国际国内关于民间文学艺术的名称及概念界定上比较混乱,笔者试图通过对几个基础问题的探析,以达到丰富相关理论研究及对我国民间文艺法律保护制度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共进驻陕北延安后,知识分子荟萃的延安形成一股带有强烈启蒙意识、民族自我批判精神和干预现实生活的文学思潮。文艺整风后,延安文人从肉体到精神都被结合进"体制"内,成为建构中共意识形态的"齿轮和螺丝钉"。作家莫耶及其小说《丽萍的烦恼》的坎坷命运,见证了延安文学从启蒙到政治话语的变迁,这种以"政治标准第一"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模式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民俗文艺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路线和模式:一是独立成体的专业文艺样式即文艺民俗,一是仍存在于母体的"活化石"形态即民俗文艺。目前关于土家族文艺民俗研究的多数成果乃是从"史"的角度对已经存在的民间文艺进行固化,这是一种静态保护。我们所要研究与探讨的土家族民俗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是充溢着鲜活生命力的"活态"保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配合协调,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大型机关报党报,对《解放日报》研读发现:延安时期女性作家先期都以"边缘人"的身份,坚持文学创作的自主自由,她们在政治合法性的前提下坚持自由言说的可能性。在知识分子的"入世"担当意识、革命者的崇高理想、"整风运动"及一系列的政治化运动的综合作用下,延安时期女性作家的女性写作、自由写作又很快地融化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写作。  相似文献   

14.
宋文玲 《科技信息》2011,(2):155-155
乔叟在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是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作家,但其生活在中世纪时期。可以说,英国十四世纪后半叶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是孕育乔叟人文主义思想的"沃土",而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则指引了乔叟,使他最终冲破了中世纪的束缚而步入近代,成为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伟大先驱;乔叟在中世纪的英国与文艺复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系统而深刻地总结了“五四”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历史经验,结合40年代中国革命斗争和革命文艺运动的现状,论证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革命、文艺与群众、文学的批判与继承、文学作品的內容与形式、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问题,为我国革命文艺工作制定了一条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16.
艾青参与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具有一定代表性,形成了一类知识分子参与思想文化运动的基本模式,其中包含着当代中国反知识分子倾向的原型情结(最初情结).  相似文献   

17.
侗族,1,425,100人,聚居于黔湘桂毗邻地区与鄂西山区,是一个善于开山种树造田栽禾的民族,善于以艺术装扮生活富有民间文艺宝藏的民族。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批侗族作家作者成长起来了。今将我学习他们的作品的一些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均简称《讲话》),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文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文艺问题的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讲话》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五四”以来我国革命文艺运动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和当时以延安为代表的解放区文艺界所发生的许多复杂问题,指出了革命文艺的方向、方针和方法问题,为我国革命文艺运动指出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可以说,《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代表作.四十年的文艺实践证明,《讲话》的根本精神和它所论说的基本原理,不但在历史上起了巨大作用,指导了抗日战争后期的解放区文艺创作和推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文化遗产,除作家文学外,民间文学极为丰富多彩。自1204年,成吉思汗今塔塔统阿创制畏兀儿文字后,蒙古民间文艺便被记录下来,十三世纪流传下来的珍贵典籍,世称蒙古三大史书和三大文学名著之一的《蒙古秘史》,全书十二卷,十万余字,其中史诗般的韵文多达一千九百余行。记述了蒙古族古老的风土人情,习俗信仰;记述了许多蒙古族原始神话和成吉思汗先祖的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在东北蒙古族中流传已久,深受牧民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以AT分类法的"命中注定的妻子"故事类型为切入点,以这一类型的最早的文字记录唐传奇《定婚店》为考察中心,就作为作家文学的《定婚店》的民间取材,与民间文学中同属这一故事类型的传说、故事之间的比较为重点,探究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