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风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实践类课程,是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收集创作元素、激发创作灵感的重要教学环节。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类采风课程教学地点都选择在祖国的名山大川、古文化遗址、具有特色民族风情等地进行,忽略了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地方特色文化是能够体现一定区域范围特点的文化类型,是自然、人文、历史遗留等形成的地方文化积淀,具有该区域独特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鉴于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该文建议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进行采风实践教学时以所在地及周边作为教学点,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艺术设计专业采风实践教学中。  相似文献   

2.
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机制等方面均有创新,创建了一支以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优秀教学团队,为服务东北地区文化发展和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培养了大量急需人才。  相似文献   

3.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我国各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百色这块热土,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光荣的革命传统、多姿的民族风情、奇丽的自然生态以及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等。对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使之引入教材、融入课堂、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可转化为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增建筑学专业高校不断增多条件下地方普通高校专业人才特色培养的问题,提出将地域特色文化与建筑学专业课程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介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实践,探讨将当地传统建筑文化及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到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同时,总结及分析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的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历届学生的教学反馈调查表明,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依据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会议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新高教40条"文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开展打造金课的课程改革。衡水学院在明确新时代高教改革对教学团队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形意拳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深度挖掘衡水地方特色,以传承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以培养"形意拳+"特色人才为目标,以外引、内培等为途径,组建形意拳课程教学团队,为提高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校本课程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应用性本科工科综合性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对于高等学校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学能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性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对师资的要求更高.教师应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具备策划、组织、实施项目的能力等等,因此工科综合性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工科综合性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将对应用性本科工科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总结应用性本科综合性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建设应用型本科工科教学团队在团队构成、团队带头人、团队文化、团队成员素质提高、团队的教学与教学研究以及团队的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与学校定位,构建了重基础、宽口径、专业有特色、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瞄准专业发展前沿,结合地方特色,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采用"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将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行学科竞赛机制、专业导师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政策和措施,在创新教育与工程实践中,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五邑地区为例,探讨地方"非遗"与当地高职产品设计课程教学融通发展教学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和教学实践后发现:五邑地区的"非遗"传承方式单一,当地高职院校的"非遗促教改"缺乏实效性;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通过开设专业选修课程、组建校内项目工作室、建立校外"非遗"实践基地、成立校外"非遗"项目工作坊等途径,革新产品设计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地域文化与地方高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科学融合,不仅有利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能打造专业特色,促进当地文化与地方高职院校的融通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教育的《品牌管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重视课程建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形成教学科研团队、考核方式单一等。通过采取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重视实践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措施后,课程教学针对性增强、理论讲述系统、提高了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岗位技能,教学效果明显,教学改革探索取得阶段性成功。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地方史资源,有其理论和实践依据,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具备了相应条件。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应通过在教学中穿插相关的地方史知识、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地方史专题学习、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弘扬地方历史文化的调查创作活动等方法来运用地方史资源。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职软件专业学生考核评价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评价轻团队评价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软件专业综合实训类课程教学中,应建立一个综合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团队评价、过程评价等多种评价模式的完整的评价体系,通过考评体系的建立来促进学生自我认知,促进学生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快速提升学校实力,彰显办学特色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师资队伍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对宁波大红鹰学院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文章从教学团队的目标任务、团队构建、运行平台、评价机制、团队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地方特色文化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各地都有非常丰富的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需要秉持客观、择优、合作、开放、对话等基本原则,并积极探索通过融入国家课程、组织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隐性课程等多渠道资源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4.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对分课堂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对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非常吻合。笔者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下,结合专业特色引入对分课堂,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教学改革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提出教学改革思路,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为教学改革拓展新的方向,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非常注重操作和实践的课程,针对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提出一种多元交叉视角下的立体多维教学方法,将趣味教学、启发式教学、立体多维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交叉融合,采用阶梯式分组实践策略和多维度全方位综合考核体系,形成了一种灵活多变的多元化立体教学方法,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让效果好起来”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编程技能,并使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提高.多年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在多元交叉视角下运用立体多维教学模式对C语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实践,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曾艳 《科技咨询导报》2011,(11):192-192
以汉中市南郑县大河坎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为例,探索区域中学历史教学如何从教学、兴趣、实践这三个主要方面入手,教学联系区域环境、兴趣着重区域历史、实践服务区域发展,主动联系地方特色,培养出众多具有丰富知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发展,达到学校教育教学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17.
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指导思想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目前实践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实际、有侧重、创特色" 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8.
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SQL Server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学习轻开拓创新等问题。应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SQL Server课程教学中,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改革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做能够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培养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21世纪地学人才教育发展和我国核工业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南华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立足专业核特色,加强砂岩铀矿沉积体系与古环境分析的教学,注重实践环节,创建核特色古生物地史学教学实习基地,改革现有课程考核方式等,从而构建核特色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教学新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李春香 《山西科技》2014,(3):99-102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共识,但在如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的教学方面却难以体现这种办学定位,暴露出了"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应用"的弊端。阐述了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数理统计实验课程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