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教育再生产——教育功能的社会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传递文化.其实,这仅仅看到了教育的表面功能,而没有看到教育的深层功能.教育其实还具有再生产的功能."再生产"指的是学校知识直接有助于现存经济和政治结构的意识形态,实践和特权制度的合法化与永久性的某些特点.教育再生产主要包括教育的社会再生产和教育的文化再生产两大类.占统治地位的阶层通过利用手中的职权,将符合自己阶层需要和利益的知识筛选进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并对筛选出来的知识加以分层和组织,同时利用考试等评价手段来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及其发展,以实现其最大程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教育一直被视为一条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优途径,但是在教育体系现状的背后,布迪厄教育场域相关的理论论述却为我们揭开了教育的另外一层面纱。如何才能在当前我国社会实现教育的真正公平,即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打破经济贫困和教育文化资本之间的恶性循环,防止文化资本视角下的社会结构再生产,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研究寒门学子大学适应是关注高等教育从入学机会公平到过程公平的重要转向。寒门学子在自我认知、校园活动参与和学业成就等维度中表现出备尝艰苦和通时合变两种状态,对这两种状态的研究有共通之处:持续关注教育公平,在与西方理论对话的同时,关注本土化理论建构。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研究理论主要包括文化再生产理论及其衍生理论、学生保留理论、抗逆力理论和大学生发展理论,其中文化再生产理论及其衍生理论是现阶段的主流研究理论。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研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增长点,后续的理论进路可归纳为:以历时性的视野关注“家庭—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完整链条;以共时性的视野将寒门学子大学适应研究嵌入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在微观上考察主体在高等教育场域内部的行动,在中观上聚焦不同场域的彼此联结,在宏观上聚焦教育公平和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冯雄 《科技信息》2008,(1):29-30
公务员待遇终身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实质是特权私有化,在更为强调民主平等的当代社会,公务员待遇终身制所提供给部分人的特权,带来了诸多的消极影响,不仅给国家财政造成沉重的负担,与此同时,强化了整个社会的"官本位"意识,并造成了新的社会不公平.对于公务员待遇终身制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其改革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对中部6省1450名中小学生的教育公平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段、不同区域和不同家庭的学生在教育公平感上存在差异。对比上次教师教育公平意识的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应试教育"是产生微观层面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的结论。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相比较,宏观层面教育不公平更为突出,湖北和浙江两省义务教育事业费的差距可为例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意义重大而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公平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其中城乡二元体制的不公平、分配制度的不公平、教育制度的不公平、公共卫生制度的不公平是社会不公平的主要表现,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存在着众多不合理或受时代所限的制度,而这些制度,除了对当时的社会、士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再生产。本文主要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中央官学以及书院制度为例,来简单论述其对于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陶波 《科技信息》2013,(22):218-219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教师的角色经历了外延不断缩小而内涵不断扩大的演变过程,由长者即教师,学者即教师及教师即文化传播者,向教师即促进者的角色嬗变。其本身就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一种趋向,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过程由"技能再生产"向"智能再生产"转变。本文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对中职教师的智能结构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对于推动我国中职教育教师专业化进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语言分析方法是社会研究中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对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进行语言学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从语言表达上来看,"竞争"与"审查"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结合,"公平"与"竞争"实现了形式与实质的统一。"竞争"本身就含有公平竞争的意思,在此之前又加上"公平"二字,更突出了公平的竞争理念和特定的汉语环境。然而,刻意追求"公平",会产生"公平"掩盖"竞争"的不良后果;过度考虑"公平"的汉语环境,将导致国际通行标准的"走样"。从语言学的视角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竞争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就要培育竞争文化,不断促进与公众的交流互动,倡导竞争,促进竞争完善信息协同,加强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0.
布迪厄用“实践”调和了传统人类学有关结构与行为、文化与人之间的二元对立观。以实践理论考察社会文化现象 ,布迪厄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 ,认为文化处于一个不断的生产、再生产过程中 ,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变迁。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分析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文化变迁现象 ,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1.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被称为当代文化研究之父,对当代文化研究有着重要贡献。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涉猎诸多方面:媒介传播、文化身份、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与族裔散居、种族与族性、社会与权力等等。在他几十年的文化研究中虽然有过诸多的转向和焦点,但对"他者"身份的源起和构建研究始终是一个不悖的原点。霍尔从自身的"他者"身份开始,探究了"他者"身份形成的实质是意识形态,而多元文化和文化表征及实践则是"他者"构建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新义务教育法明令禁止区分"重点班"和"普通班",但当前分班现象并未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规律,违反了教育公平原则。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利益趋向导致了分班问题的出现,其标准和目的的不合理,师资配置的不均衡对社会、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社会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而学校也应当规范入班制度,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均衡的配置。  相似文献   

13.
David Faure(科大卫)非常看重宗族制度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价值,其一生主要精力都用于考察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明代中后期以来借助推行宗族祭仪而融入帝国一体化的进程。作为一个学人,他希望自己在华南社会所获得的经验和理论也适宜于中国其他地区,尽管他一再申述中国地方社会具有多样性历史进程。但是,在考察山西时却并没有找到严格按照品官家庙制度实践的案例。本文给他提供了一个支持,希望能弥补其缺憾。另外,本文从实践主体追逐象征意义角度出发,认为科举仕宦宗族之所以坚守品官家庙制度而不做"百世不迁"之宗,乃是追求一种身份,一种文明化手段,并向帝国表达忠诚。由此,笔者提出"文化配套工程"概念来解释汉人宗族祭仪。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解决我国社会生活中公平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应牢固把握好社会公平,正确对待收入分配不公平,教育不公平、就业机会不平等等问题,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来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晏阳初先生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70年矢志不渝地从事平民教育。他认为只有教育公平,才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才能提升民族的竞争力;教育公平是实现人格平等、社会公平最基本的前提;只有教育公平,才能有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的和平。晏阳初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仍然有极其深广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里的延伸和体现,学前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石,对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学前教育公平发展的影响因素有来自宏观层面的社会文化、阶层的各种差距,有来自中观层面的学前教育制度、决策、教育投入等,有来自微观层面的幼儿园教育、教师观念与行为、家庭环境与教育等。由此,可从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政策学、伦理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切入,分别提出相应的实现策略,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发展与实现。  相似文献   

17.
王天仁 《科技信息》2011,(11):192-192,165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应该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公平不仅受到学校显性教育资源和隐性教育资源的影响,而且更受到教师期望和学校制度的影响。教育公平对义务教育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是实现学校教育公平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主要阐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补偿、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以及关于资本循环、周转的理论.借鉴相关理论调整产业结构,正确安排好两大部类之间以及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处理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含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企业资本周转,逐步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与考试伴生的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损害了当下中国高考功能的正常发挥,破坏了教育公平的理想诉求,威胁了社会正义的终极彰显.对此,我们从个人诚信、法律制度和社会控制三个层面对症下药,在个人诚信层面实施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在法律制度层面出台<考试法>,推行教师"异地监考"制度,消解高考制度"唯升学率至尊"的价值取向;在社会控制层面加强技术监督,变革考试观念.以此保障教育公平、捍卫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20.
以社会分层理论和社会文化再生产理论为依据,以华中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为例,通过对阶层意识的静态和动态研究,考察了在校本科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本科生的地位不一致感、相对剥夺感以及社会流动努力,并由此对在校本科生的社会阶层意识和阶层认知进行了描述性的研究。表明在平静的校园里也出现了阶层划分的萌芽。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学校管理体系和社会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