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创作的"陌生化"手法使文学作品更具有文学性、创新性和独特性,使文学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读者批评使文学的价值与功能得以实现;读者批评对"陌生化"手法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文学活动向健康的道路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初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本为诗学命题,后经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者什克洛夫斯基和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发展成为西方美学中的重要概念。“陌生化”的要义在于通过艺术手法使得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新鲜陌生的奇异感受。用“陌生化”理论看待元散曲,近千年前的诗歌无论从叙述角度,人物形象还是意象表现方面都清晰地展现出“陌生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的“陌生化”手法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无穷无尽的审美张力;陌生化使文学典型的欣赏活动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现象;陌生化使读者进入审美意境时看见更多的像外之像,读出更多的言外之意,听到更多的弦外之音;陌生化使受众在解读象征意象时得到多方面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迪。  相似文献   

4.
《干热的九月》中“陌生化”技巧的审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克纳的《干热的九月》是作者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者在这篇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简练的作品中运用了“陌生化”技巧,使小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效果,增强了读者的审美期待和审美愉悦。本文拟从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方面解析“陌生化”技巧在《干热的九月》中的运用及其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5.
欧美涉法文学作品不仅表现了人类社会法律文化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在人们的审美心理上,带来了独特的诗意想象和强有力的情感冲击。涉法文学的审美特征表现为运用诗意化的手段达到宣传理想正义的目的、运用内心冲突和陌生化手法来展现人性中善与恶的矛盾,来唤醒读者已经麻木的审美知觉等。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理论虽然源自西方,但是对“陌生化”的体验和艺术实践绝非囿于某一时代或某一民族,而是古今中外文艺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特征。“陌生化”理论也被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于中国古代的小说创作中,从而使中国古代小说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7.
赵玉 《科技信息》2007,(29):142-143
"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产生于上世纪初,但影响却一直延展到当下的文艺批评和创作。关于《红楼梦》创作手法的评述如汗牛充栋,却未有中国学者从陌生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试图对"陌生化"手法在《红楼梦》中的应用从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方面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产生于上世纪初,但影响却一直延展到当下的文艺批评和创作。关于《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创作手法的评述很多,却未有学者从陌生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试图对"陌生化"手法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的应用从叙事视角方面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9.
谷秀春 《科技信息》2011,(23):I0223-I0223,I0258
陌生化的本质就是反常化,前景化,偏离常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认为陌生化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这一论断对文学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从陌生化的概念入手,分别从审美体验、视野融合和风格再现三个方面论述了陌生化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指出文学翻译应尽量保留或再现原文的陌生化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诗学的理论,对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进行了研究。作者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三方面探索了萧红《呼兰河传》的陌生化手法。认为,正是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体现了萧红创作的现代意识和自觉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民间艺术和现代广告对“陌生化”理论的应用.得出对民间艺术赋予“陌生化”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民间艺术更好地发展.把这种理论运用到现代广告中,能够使现代广告艺术的趣味性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增强了广告作品的审美情趣并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完成广告作品的最终传播使命.所产生的巨大的广告效应则是其理论具体应用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2.
书法欣赏中,"形"与"神"的把握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在具体的书法审美中又是不可分的,"形"是"神"存在的基础,但不是所有的"形质"都具有"神采"的美学意义;"神"为"形"的统摄,是保证"形"具有审美价值的更高标准,在书法欣赏中在审美层次上要逐渐推进,在明晰形制标准的基础上统摄神采意蕴,做到由形及神,技道兼顾。  相似文献   

13.
在陌生化翻译的过程中,语言形意之间的张力是陌生化语言的根本问题,主要体现于字词和语篇两个层面。类比的翻译策略是遇到形意张力加大语篇时所采用的动态、辩证的处理方法,通过类比使得陌生化形式得以显现,通过陌生化手法的"变"寻求陌生化意图的"不变"。字词层面的类比是译者通过灵活运用现有构词规则,仿造源语的形式特征,创造出现有词汇中不存在的词语;语篇层面的类比是译者通过陌生化手法及互文张力结构获得与源语语篇的相似性,依据译语符号的本土文化特性对语篇体系进行调整。类比翻译策略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陌生化语言的翻译方法和文学翻译活动本身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隐喻观容易使读者掉进审美惯性所布下的阐释陷阱。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认知,隐喻观则能避开陷阱,深入读者的认知机制,探求诗歌的主题意义,并从心理的角度揭示陌生化美学的张力本质。始发域INVENTION到目标域FAITH的非对称、选择性的映射使《信仰》的主题意义和陌生化张力得以彰显。映射前后两个目标域之间的比较和映衬不仅产生文本的层次感,还带来反讽的效果。张力与其说是一种语言力量的表征,不如说是一种读者心理态势的体现,本质上是我们日常经验与陌生化经验之间的对比、冲击而造成的心理感觉,最大程度地体现在读者审美期待被消解前后的心理效果的对比上。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之前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菊花"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文学意象。到了陶渊明这里,"菊"成了一个特立的审美意象。之后,"菊花"逐步形成了习用的文学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之"菊花"意象的建构过程中,陶渊明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一是"菊"的南方诗学意象建构;二是"菊"的田园旨趣美学建构;三是"菊"的隐逸象征系统建构;四是"菊"的重阳话语建构。陶渊明与菊意象形成了一种符号化和被符号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首先通过阐释"美"字的含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论述审美功利性的内容和意义,结合墨家思想审美功利性产生的社会背景,探讨墨家代表作《墨子》中"唯贤是用,以天为法,兼爱天下"的政治观念,"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强本节用"的经济观念,"博大精深,实用辩证,修身治国"的文化观念,"不义不战,攻守有道,防患未然"的军事思想,最后分析墨家思想的审美功利性存在的不足,借此全面考察墨家思想的审美功利性。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小说比喻的结构形式较之传统比喻没有很大变化,但是在相似点及喻体的选择及功能上与传统比喻大异其趣;他们脱离了简单的类比和替代,颠覆了传统比喻的"阐释"功能,更多的是为了创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陌生化"原则驱使新潮作家在比喻上不断求新、求异,莫言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比喻来完成的。其比喻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比喻的"异质远距"与审美的"陌生化";喻体的独立与意象的"陌生化"。比喻更多地被用来作为莫言自己主观感觉抒发并使特定现实成为自己情感体现的象征和替代物。  相似文献   

18.
新乡土诗近20年来在理论和创作上都取得了非凡成就。新乡土诗珍视本土文化,自觉地把现代派中的探索精神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来,乡土的“陌生化”、寻找精神家园、营建理想乡土、追寻终极价值、关注乡土现实是新乡土诗的基本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的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表现出来的。陌生化手法是作者有意识创造的、能给阅读过程制造难度从而使读者体验一种新奇的情感冲击,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的技巧。通过分析罗伯特·弗罗斯特《一堆木柴》中的跳跃式意象和徐淳刚、曹明伦的类比式翻译策略,展现和再现原诗的陌生化艺术。  相似文献   

20.
普通语言转化成学作品语言,必须经过陌生化的作用。学作品中又以诗歌的陌生化语言最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因诗歌是主情的艺术.极富于想象,而诗歌语言最不及物.内指性最强.使诗最语言最有可能陌生化;并一方面,因诗人心中最容易形成独特审美意象,诗歌语言与普通语言距离最远,普通语言求“达”.诗最语言求“婉”,这又使诗歌语言最有必要陌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