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校于1988年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经过五年多来的不断努力,现已初具规摸。本文拟就我校目前法律基础课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对策作一探讨.一、明确教学目的与立足点的问题据国家教委1986年9月发出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当时开设这门课主要是为配合全国普法教育,因而要求作为思想教育课程设置.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法治国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公众道德政治化倾向逐步在淡化,道德生活的思想政治制约正在减弱,道德政治化的人际服从关系正在向市场经济的平等、民主和法制制约关系转化,使…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安徽而言意义尤为重大: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进程,必须切实解决“三农”中实际存在的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展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程建 《菏泽学院学报》2012,34(2):120-122,130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物流运筹技术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课程应是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项目:线性规划应用;动态规划应用;存储论与库存控制;网络分析与控制技术;决策技术.教学上应在同一范畴下创设多个学习情境,适宜采用“讲授一理解”、“演示一模仿”、“操作一指导”和“展示一讲评”四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不仅普及到社会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还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走进了校园,无声地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为适应当前教育发展趋势,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要注重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使学校教育朝着创新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考向农村延伸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其中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关键之一。专业与课程可以模块方式构建,并结合四川“三农”实际需求而变化,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与多种教育层次教育形式互通,以方便考生学习和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全世界的学者对“文化”所下的定义不下二百种.“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而言,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研究文化史,进行文化教学,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是,文化史对正在改革、开放、搞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笔者拟就文化史的教学问题论述自己的愚见.马克思说:“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而久化史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史和人类史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笔者通过对这一理论的哲学思考,详细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比较充分地论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唯物辩证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去主义理论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黄妙云 《海峡科学》2007,(6):153-153,157
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农业支持的条件和能力,使统筹城乡,加快农村全面发展具有了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的实现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课程融合”是“课程整合”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0.
为了把文章从宽大无边的“文学”概念中解放出来,近20年来,有些学者不断呼吁构建狭义文章学的理论体系。我的同事周楚汉君多年来不断排除外界的困扰,而投入这一难度极大的理论构建工程。其研究实绩,在他的近著《比较文章学》及有关系列论文中得到了体示。诚如张会思教授在该著序言中所云:“这部书稿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文章学的力作,填补了文章学科领域的空白,而且也可能是世界第一部比较文章学……。”从文章学的发展而观,可谓“乱象”丛生,“文章”与“文学”的概念长期混用,莫辨异同。其实,六朝时期所谓“文笔”之…  相似文献   

11.
遗传学课程群的设置和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遗传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为使学科教学与学科发展相适应,我们将遗传学课程群初步设置为“一个中心,三个方向”.即以遗传学为核心,以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反映现代遗传学发展的学科和遗传学普及性的学科为三个方向.同时,对于遗传学课程群的实验实践教学、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韦柳 《科技信息》2012,(20):104-1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纳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规划,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要求全国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扎实稳步的加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实践课程改革实施"问题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本质有了重大的变革.根据课程改革目标,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提出了“问题教学”的概念,着重探讨了“问题教学”的内容及做法。  相似文献   

14.
学校课程是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个蓝图,它不仅影响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也制约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毛泽东历来很重视学校课程的建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学校课程的建设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当前,学习毛泽东关于学校课程建设的思想.对讲一步澡化学校课程体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医学专科教育,其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有其特点,根据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岗位要求.高等医学职业教育需要对课程的实施与课堂的教学不断进行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代表性强、影响大的两类课程,它们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二者的优势互补是当代课程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课题.一、现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互相吸取学科课程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学生必须把握的基础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根据不同学科安排学习顺序、学习周期与学习时数.现代学科课程建立在夸美纽斯的“泛智”课程基础上.三百多年来,人们对它进行了不断的加工改造,从夸美纽斯提倡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儿童的“百科全书式课程”,…  相似文献   

17.
林勤 《海峡科学》2006,(3):89-90
21世纪呼唤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而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教育水平和独特个性、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幼儿教育新课程的有力支撑。自《幼儿园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已成为当前新一轮幼教改革中颇为瞩目的一个热点。所谓园本课程,顾名思义即指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是在幼儿园现实的根基上生长起来的与幼儿园的资源,师资等条件相一致的课程。  相似文献   

18.
自80年代初开始,高等学校陆续开设了以课程教学为主的思想教育课(简称思政课)。十多年来,思政课建设伴随着实践的前进而不断地发展。在对思政课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强调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高校思政课要完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介绍活的国情进行法制和道德教育,帮助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这一德育任务,必须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建设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根据思政课开设的目的,提出了思政课程建设的基本走向应是:i,调整必修课,即在量方面合并现有课程,压缩总课时,在质的方面精化内容,优化体系;2.增设选修课程,即增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特殊需要和时代的新要求,以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积极性,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3.广开专题讲座。为了建立较为完备的思政课程体系,还要进一步探索思政课程区别于其它各种课程的特点;探索思政课教学体系本身的丰富内涵;预测我国思政课程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校课程建设刍议林尚垣一九九三年省教委颁发《普通高校课程建设暂行办法》,当年我校就进行了合格课程评估,这对我校课程建设是一次检阅也是促进。按省教委规定,每隔两年要进行一次评估,可见课程建设工作之重要。回顾我校首届合格课程评估的经验与教训,为了使...  相似文献   

20.
课程与教师的主体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要成为主体是以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为前提的。以此为前提,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追求真、善、美和自由的一种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和把握外界与自身的方式。当教育内化了“交互主体性”的基本理念.教育就在社会中确立起主体地位.进而人也在教育、在课程中确立了平等、独立的主体地位.即在教育、课程中的“人”——教师、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确证其主体性。本文着重探讨了教师在课程决策、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