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君权为核心是中国传统的权利模式,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乘“西学东渐”之风而兴起的“民权”理念,被近代先进的思想家引进、传播,并将其作为否定专制权力的理论武器。近代“民权理念”和传统中国的“民本思想”有着重大的区别,前者强调“主权在民”,是在近代法治基础上的个体本位的权利意识;而后者则是建筑在人治基础上的集体本位的权利意识。从古代的“民本思想”,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倡导的“民权理念”,再到“五四”民主、自由旗帜下的“人权理念”,近代中国“权利理念”转化的“三部曲”,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与权利理念的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由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的演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树立新的“国家观”,塑造近代社会理想人格“新民”形象;二是摆脱了传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束缚,主张各民族平等,共同奋发的大民族主义。梁启超倾其多半生精力研究的民族主义问题,既有其理论价值所在,也有失之偏颇之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3.
魏源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界碑式”的人物。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轨迹是由经学而史学,其成就不在经学而在史学,他以史学为经世之术,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过渡之先河;魏源晚年专心于佛学,作为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具有了现代意识的“异端”色彩。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在形式上占据主导,并兼采各种思想的多元文化综合体。这种“礼”文化中不含所谓的“商化传统”,且与封建的官僚政治,小农经济秩序相耦合,迟滞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在近代,于夹缝中生存的近代中国企业家是一群竞争,开拓精神与民族意识皆备的群体。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女性教育思潮的产生、演变是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一次客观度量.中国近代女性教育思潮从鸦片战争时期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后历经三个阶段.近代女性教育思潮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又是一种推动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对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文化渊源是儒家文化的“秩序和平”论。近代社会以来,“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和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曾经试图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重新找回“和平”、“和谐”的理念,为中国寻找出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平、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中国化,并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7.
李爱民 《科技信息》2009,(32):I0148-I0148
洋务运动是中国由闭关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本文试图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及科学技术等方面谈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对我们21世纪进行中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本体论是价值型的,近代思想家们通过学习、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相关成果,使其逐步向存在型本体论转交。康有为、谭嗣同使宇宙观由生成论上升到本体论高度;严复将本体论由变易形态推进到进化形态;早年的章太炎又提出了“阿屯”说;直到孙中山的进化本体论,中国哲学本体论基本上完成了其近代转向。  相似文献   

9.
郑斌孙 《科技信息》2008,(23):202-202
在中国近代,传统义利观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严复对传统的“义利”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提出了“开明自营”的思想。本文通过对严复义利观的阐述,来分析其义利观对今天我们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嵩焘在继承道咸时期启蒙思想家的“整肃人心”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心风俗为立国之本”的思想,促进了中国传统道德向近代道德的转型,在近代中国“人心风俗”思想的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法治即是法的统治,“善法的统治”是一种法治的完美状态,中国传统法律形式多样,不乏善法的存在,但是缺乏法的统治,所具有的善法只是人治的工具,中国法律传统中更多的是非法治因素。法治多元理论下的所谓“中国传统法治”理论偏离对法治的正确认识,引起理论混论。抛弃法治多元理论,正确认识中国的法律传统,对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律移植是法律近代化的有效途径,晚清旧法体制的困境与严重的滞后性决定了晚清法律移植的必要性。晚清法律移植作为中国近代法律移植的开端,初步建立了中国法律近代体系与法律原则,在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中起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晚清法律移植也遭遇了法的"本土资源"——中国法律传统的有力抵制,从而决定了晚清法律移植对中国法律近代化推动作用的有限性。近代法制的核心精神——法治,在近代中国并未能真正地建立和实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早期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继承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同时又结合了我国传统音乐特点与语言习惯,这一体裁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是随着我国专业音乐创作队伍的形成而逐渐兴起的。青主的《大江东去》是我国早期优秀艺术歌曲的代表之作,体现了早期中西音乐交融之后所产生出的新音乐的艺术特征。他的成功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这一西方声乐艺术体裁在我国的迅速传播、发展和壮大积累了宝贵的创作实践经验,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王一川提出的“感兴修辞”理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比兴”在其“内在理路”上的发展与后现代语境中个体化理解的创造性出场。这一较为成功的个案启示我们: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和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路向既不能一味地照搬西方,也不能一味地“回到原典”,而应在中国固有的文论传统中将其中有生命力的理论概念、范畴、命题等在其“内在理路”的基础上并结合当今具体的语境加以个体化的理解、改造,只有这样才是建设性的或积极的。  相似文献   

16.
儒家在《礼记.礼运篇》中所阐发的"大同"思想,不仅在古代社会犹如理想灯塔之光,给予中国人以生命的希望,而且更深刻地影响着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的仁人志士,现又成为中华民族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把对犹太人特性的批判上升到对资本主义政治国家的批判,把对犹太人问题的认识提高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切,把犹太人的解放推向了人类解放的高度,实现了从宗教问题到政治问题、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超越,其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对于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儒释道三家的相关论述表明了中国历史上所认定的"忍"与"发"的相继关系,在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解释文化认定中,通过对传统"忍"的一系列思考,提出了"忍"而后发论这一思想,借此来揭示中国人"忍"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在“WTO”中的深入,传媒身份的双重性和其跨学科超行业的多面性,决定了网络背景下打造我国新闻传媒“航母”工作的交叉综合性。本基于当代认知分析方法论及已有研究,从人工学感性协同机理切入,对传媒分众化问题在“第三种途径”上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的"大传统和小传统"(Great tradi-tion and little tradition)区分概念,带有明显的现代性和精英主义价值色彩,需要给予后现代和后殖民立场的批判和改造。以符号媒介产生的年代为尺度,重新看待中国文化传统,把汉字记录的书面传统视为小传统,把前文字时代以来的神话思维视为大传统。这样的重新界定有助于学者走出千百年来形成的文本中心主义束缚,打破"文明/原始"的二元对立窠臼,充分利用人类学和考古学给出的新知识,重建具有深度的整体文化观。通过大传统的再发现,去认识文字小传统的所以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