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对新疆塔里木河生态移民心理问题的调查为依据,试图在较系统地把握移民心态特征的基础上,对塔河生态移民的心理认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四川红原县为例,研究在牧民定居背景下的畜牧业发展现状,探寻其中存在的矛盾和可行的解决途径.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的手段,调查了红原地区目前的牧民生产生活状况,从畜牧业发展的三个环节:饲草、养殖、产出中的一些新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草场与畜牧、定居于游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积极推进合作化经营、合理利用草场,有效缓解生态压力,同时发展其他产业,使一部分人得以有条件脱离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阿克苏柯坪县生态移民工程的目的、贫困原因,人口的增长、移民搬迁实施后取得的初步成绩,人口迁移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5.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751-754
借鉴传统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依据专家和移民科学、客观、合理判定各指标的重要度,基于安置点人居环境使用后评价,采取对指标合并、拆分、更名的方式,构建适合陕南移民安置点的人居环境评价体系,促进人居环境理论在微观层面的研究,开拓POE评价系统在人居环境领域的实际应用。根据专家和移民对各指标重要度的差异性评价,详细描述移民安置点人居环境指标体系特征,客观评价安置点人居环境现状,真实反映移民在搬迁过程中对指标重要度的判定,并分析其成因,为后续移民安置项目提供科学、合理、实用的依据,营造移民更为满意的家园。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结合生态敏感地区——衢州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情况,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一个4层次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法,以2005为基准年,对2006-2010年的生态安全状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北方小型工业城市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以沙河市大沙河古河道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保护和整治小型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北方典型小工业城市——沙河市为例,开展了小城市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沙河市目前面临水资源贫乏、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严重、森林资源匮乏和生物多样性单调等众多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的发展.在分析其区域生态景观基础特征的基础上,应用GIS技术,采用多因子加权求和方法,对环境较为脆弱、生态相对敏感的沙河市大沙河古河道地区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生态敏感性分区保护策略,为古河道地区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明代贵州詹氏家族墓志反映了各类汉族移民之间的生态关系。因相似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认同,他们易于联结,从而形成较为强大的博弈力量。汉族移民之间的联动,一方面巩固和加深了汉族家庭伦理观念,因其力量强大而得以保存;另一方面,因其优越的自闭姿态,阻碍了民族融合进程。 相似文献
9.
黄棠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2):80-85
景观生态评价就是对景观生态现状进行评定,它是景观规划、管理、保护的基础.本文以地貌为基础,建立广东省龙门县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应用景观生态学中的评价方法,从景观生态格局、稳定性和生态质量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以期为龙门县各类经济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马德峰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6(1):7-9
大丰市作为江苏省三峡外迁移民安置工作的试点地区,在采取置换安置模式安置移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置换安置模式容易受到旧房、土地、资金等资源的制约,需要地方政府从科学规划、主动协调、加强管理、积极开发投资性资源等方面继续完善这一新型模式,更好地服务三峡外迁移民。 相似文献
11.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372-377
运用ERDAS和ArcGIS技术,以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红寺堡镇为研究对象,基于1989,1999,2006,2010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城镇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增加,研究区的耕地和草地景观类型范围扩大,呈成片分布.同时,人类活动又对水体和未利用地景观进行不断分割,使研究区原来整体的自然景观呈斑分布.耕地转化为草地和建筑用地的面积呈上升趋势,1989—1999年,有84.13%的耕地转化为草地和建筑用地;1999—2006年,有97.10%的耕地转化为草地和建筑用地;2006—2010年,有85.96%的耕地转化为草地和建筑用地. 相似文献
12.
三峡移民安置区土地环境问题与生态利用模式——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分析三峡移民安置区土地环境问题的基础上,以小流域为单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环境风险性因子,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三峡移民安置区土地环境风险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了巫山县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土地生态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后期扶持资金的管理、优先解决库区移民贫困户的问题、开设技术培训班、提高库区移民素质等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库区移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本文主要论述库区移民后期扶持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自从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关心如何避免在开发利用土地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慢慢的着力于生态系统的修复。不过在这之前,人们必须先了解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现状,于是就有了生态脆弱性评价。本文以赤壁市为例,基于MapGIS平台,简要的介绍了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技术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李容芳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3-16
水库移民的妥善安置是移民社区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结合当前水库移民社区发展的实际,以巴结社区为个案,分析维持水库移民安置区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为实现移民安置社区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阿勒泰地区是全国和新疆自治区的重要牧区之一,在退耕还林(草)工程、牧民定居工程等农牧业重大政策实施过程中,当地农牧户也面临各种生产生活压力,暴露于各种风险之中.本文通过对阿勒泰地区牧民进行随机入户调查, 探讨了牧民面临的主要生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并采用二元Pr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牧民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牧民面临的主要风险问题为市场风险、就业风险、子女教育/婚姻风险、医疗风险等,牧民最担心的生计风险为子女教育/婚姻问题,其次是医疗风险.2)牧民最常采用的风险应对策略是政府救济,也会采取寻求他人帮助、社会保险、出售资产、外出务工等应对策略,最少采用的应对策略是孩子辍学.3)金融资本、人力资本是影响牧民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物质资本、自然资本次之,社会资本影响最弱.从提高牧民生计风险抵御能力角度出发,提出了促进牧民稳定定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
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共9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移民安置工程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并明确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基于评价模型和GIS技术,将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较不适宜区、最不适宜区五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最适宜区占全区面积的2.61%,散布于研究区北部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区;(2)较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73%,主要成片状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势低平区和丘陵缓坡区;(3)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17.02%,主要分布于中、北部的丘陵区和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4)较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4.09%,主要分布在低山区;(5)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47.55%,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区。受地质地貌条件约束,南郑区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较低,移民工程实施中应注意适宜区的集约利用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18.
19.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研究区8种农田生态模式和实地调查数据,通过对不同农区5年间景观格局特征(多样性指数、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以生态模式为尺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与景观格局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了生态模式尺度下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学意义。研究认为:(1)生态模式作为农田景观破碎度的限制性因子影响明显。(2)城郊农区及环岛农区比规模生产农区生态模式对农田景观格局的影响较显著。(3)稻田中的生态模式对景观格局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杨培涛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甘南牧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黄河、长江的上游,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本文在生态安全评价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的指导下,利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对甘南牧区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甘南牧区整体生态安全状况较盖,纯牧业县生态安全状况好于半牧业县,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为响应力度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