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汽车发动机的可变进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发动机转速及动力性的提高,如何解决发动机在高速大负荷与中低速小负荷下动力性差别的问题是现代发动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现代发动机上采用的几种可变进气系统,可使发动机在中低速及高速时都有较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2.
进气歧管喷射汽油机和缸内直喷汽油机在当今社会已普遍存在,它们各自有优缺点,如何利用好这两个发动机的优点,使发动机的性能发挥到最好。本文通过对进气歧管喷射和缸内直喷的介绍,探讨混合喷射所带来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AnyCasting软件,分别模拟了在两种浇冒系统设计方案下金属型倾转铸造镁合金进气歧管的流场和温度场.对比分析了镁合金熔液从进气歧管的法兰面浇注和从稳压箱两侧浇注的流场和温度场,模拟结果显示前一种方案的流场和温度场都比后者的更合理,前一种方案的充型和凝固时间都比后者的短.  相似文献   

4.
对于多缸直喷柴油机,进气歧管的结构对空气流通性能和各缸进气均匀性影响很大,进而影响到整机性能。文章利用AVL FIRE软件对原机进气歧管进行了三维CFD稳态计算,获得了进气歧管的流通性能数据和最大进气不均匀度。通过带进气歧管的缸盖稳流试验,验证了该进气歧管的进气均匀性较差。仿真流场结果表明,该歧管入口段与容积腔过渡处结构不合理,阻碍了气流运动,据此指导设计部门对进气歧管结构进行改进。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进气歧管相比于原机进气歧管流通能力和最大进气不均匀度均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5.
为了验证某发动机进气系统改型设计的性能,采用CFD数值计算的方法,模拟进气歧管内空气流动,通过比较流体阻力系数、流量系数和空气流量率等参数确定改型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弯管处产生的涡流是流动损失的主要因素,在尽量加大进气歧管弯曲半径的同时,将弯管处截面设计成扁圆形状后,并适当增大歧管进口截面积,优化后管内流动阻力和空气流量均优于原型机。研究结论对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发动机进气系统作为制约整车动力系统主要性能的子系统,成为进行车辆动力性能提升中设计优化的关键之一。基于此,研究开展了赛车环境下进气歧管相关尺寸参数对进气效果的分析。基于已有发动机实体,研究首先构建了完整的发动机数字分析模型获得理论分析的基准尺寸参数,而后耦合发动机其他性能指标参数,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最后,通过单因素变量控制法定量分析进气歧管长度与内径等几何参数变量对进气歧管在发动机设计性能影响的具体关系。结果表明基于数字模型分析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力学逼真度,研究可以为后续赛车以及乘用车设计中发动机行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精确计量汽油机进气系统的空气流动状态是实现空燃比精准控制的前提。在利用发动机平均值模型建模时,会根据实际需要将进气系统简化为绝热模型或是传热模型。结合这一情况,对进气歧管绝热和传热进行了相应的模型分析。具体分析了汽油机在利用平均值模型进行建模时,进气系统是否需要考虑热量交换。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发动机进气系统模型。经过分析得出:当发动机平均值模型用在稳态工况时,可以将模型简化为绝热情况。当发动机平均值模型用在瞬态工况时,以采用进气歧管换热模型为宜。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双进气道柴油机缸内涡流的调节原理及性能,在稳流气道试验台上测试了一种带涡流调节阀的新型气道组合的流通能力与调节涡流的性能.用PIV系统对各个工况下气道入口的流场进行测量,通过PIV系统输出的二维流场信息估算气道进气质量流量的变化及分配情况,同时利用AVL-FIRE对整个实验系统进行了CFD分析.结果表明,柴油机双进气道通过涡流控制阀调节直气道的进气质量流量及流速,引起总的质量流量的变化,进而改变了缸内涡流的大小.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双进气道柴油机缸内涡流的调节原理及性能,在稳流气道试验台上测试了一种带涡流调节阀的新型气道组合的流通能力与调节涡流的性能.用PIV系统对各个工况下气道入口的流场进行测量,通过PIV系统输出的二维流场信息估算气道进气质量流量的变化及分配情况,同时利用AVL-FIRE对整个实验系统进行了CFD分析.结果表明,柴油机双进气道通过涡流控制阀调节直气道的进气质量流量及流速,引起总的质量流量的变化,进而改变了缸内涡流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四气门发动机可变进气结构的斜轴涡流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滑动式可变进气结构对缸内斜轴涡流特性的影响.利用稳流气道试验台对这种可变进气结构的涡流和滚流进行了实验,采用特定方法计算了可变进气结构的缸内斜轴涡流特性.研究表明,在这种可变进气结构作用下,缸内气体运动不再是单纯的涡流运动或滚流运动,而是斜轴涡流运动;并在一定进气门及进气道出口结构前提下,存在一个临界的气门升程;在临界气门升程以后,缸内开始形成较为稳定的斜轴涡流运动;这种可变进气结构可有效地调节斜轴涡流运动的组成.除具有纯滚流特点的S1阀片位置外,缸内气体斜轴涡流运动强度与单边气道截面被遮住的面积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发动机塑料进气岐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塑料进气岐管的性能特点,以及CFD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为推广使用塑料进气歧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歧管压力表是维修汽车空调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设备,空调系统维修的基本作业,例如充注制冷剂、添加润滑油、系统抽真空等都离不开歧管压力表。该文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歧管压力表诊断空调系统的故障,并根据故障的现象,分析了故障产生的原因及排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逆向工程的基本概念和逆向工程的主要步骤,通过排气歧管的逆向设计实例,说明逆向工程设计对于复杂形状的零件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4.
汽车进气歧管真空注型材料选用和工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塑料替代铝合金制造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是目前汽车工业的重点研发内容,对于汽车轻量化及提高发动机性能和燃料利用率有重要作用.在塑料发动机进气歧管设计开发阶段,采用真空注型工艺进行少量试制件生产并进行性能试验和设计验证,试制件除了对制件有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要求外,还对材料的耐高温及气密性有特殊要求.通过对选用材料和常用材料的对比试验,确定了材料和工艺,并经过汽车发动机耐久性试验,符合开发阶段的试验要求.研究结果对同类产品开发有参考价值,目前此项研究仅局限于进气歧管的开发阶段.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可变模糊集的模糊聚类迭代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经典模糊聚类迭代模型中不考虑聚类指标权重的缺点,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给出了考虑模型参数指标权重变化的可变模糊聚类迭代模型.当模型中优化准则参数α等于2,模型参数指标权重为等权重时,可变模糊聚类迭代模型为广泛采用的Bezdek模糊聚类ISODATA (iterative self organizing data)迭代模型(Bezdek参数β等于2),即ISODATA迭代模型是可变模糊聚类迭代模型的特例.水资源系统中应用的实例及计算结果表明聚类成果符合实际,模型具有收敛于全局极小点的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降低汽车空气滤清器进气阻力,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建立壳体和滤芯的耦合数值计算模型.利用正交分析方法研究进出气口结构参数对进气阻力的影响规律,总结进气阻力随流量变化的关系式,通过滤芯的流量-压降实验验证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进气阻力随着流量的增加呈抛物线趋势增加;在额定流量工况下,进气阻力随着出气口面积的增加而减小,负载时最大降幅达到37.2%;进出气口圆角半径越大,进气阻力越小,负载时最大降幅分别达到16.6%和36.2%.  相似文献   

17.
汽油机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非线性智能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消除汽油机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在其运行状况中受温度以及电流波动因素干扰的影响,采用神经网络信息融合技术对压力测量过程中的温度以及电流波动等干扰因素进行非线性智能校正实验。结果表明:经非线性智能校正后,压力传感器非目标参量的影响被有效地消除,其输出稳定性比原来提高了约19倍,进气歧管压力传感器测量精度至少提高2.0%。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OFDM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原理,分析了OFDM的技术优点,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在无线局域网、城域网、数字视音频广播以及下一代移动通信领域里的应用情况,最后本文对OFDM技术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相关说明并预测了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基因芯片技术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而发展起来的,是融微电子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新技术.现已在DNA测序、基因表达分析、新基因的发现、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研究、基因诊断、药物筛选和药物开发、环境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20.
利用软件仿真技术对某新型四缸柴油机排气歧管断裂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AVL公司BOOST和FIRE软件,分别对发动机进行了热力学计算、排气歧管进行内外流场CFD计算,在FIRE中进行流固耦合。然后,用ABAQUS软件计算温度场和热应力,确定故障发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方案并使用FEMFAT软件进行了疲劳寿命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改进方案明显提高了疲劳安全因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