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Capella双巨星二维平面图的获得,预示光学望远镜镜阵已实现30毫弧秒分辨率成像并将进入毫弧秒级分辨率,无论从方法的简易性、设备的投资考虑,将使甚长线射电望远镜阵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2.
“嫦娥一号”干涉成像光谱仪数据FeO反演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表FeO含量的分布对于未来月球资源利用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Apollo和Luna取样点的干涉成像光谱数据与月表FeO含量真值的基础上,得到了利用干涉成像光谱仪数据进行月表FeO填图的初步数学模型.将该公式应用于"嫦娥一号"干涉成像光谱仪数据,成功得到了月表FeO的局域地区分布.经过与Clementine UVVIS数据进行比较,嫦娥干涉成像光谱仪数据的FeO含量初步模型对于月海地区的预测偏低(2%),对于高地地区的预测偏高(3%). 相似文献
3.
<正>上海天文台提出的空间VLBI阵列(一期)的概念图,由两个空间射电望远镜与地面望远镜组网,实现几十微角秒的分辨率,能够对黑洞等极端致密天体成像一直以来,浩瀚的宇宙神秘而又令人向往,探索宇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克服千辛万苦,锲而不舍,不断提高观测手段,为的就是更深入了解我们的宇宙,能够"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楚。宇宙中高能的天文现象通常与极端致密的天体(如黑洞)密切相关,许多与黑洞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嫦娥一号干涉成像光谱仪数据TiO2 反演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演月表TiO2含量的分布对于月球科学研究和未来月球资源开采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干涉成像光谱仪数据对月表TiO2 反演进行了初步尝试, 获得了基于月球着陆点数据和月面真值的TiO2 反演公式. 将该公式应用于嫦娥一号干涉成像光谱仪数据, 获得了TiO2 在Apollo 16 登陆点附近高地、月球澄海MS2 地区的低钛玄武岩和高钛玄武岩等地区的局域分布特征. 经与Clementine UVVIS 数据反演结果进行比较, 嫦娥一号干涉成像光谱仪数据的TiO2 含量初步模型对于所研究的高地地区预测偏高0.7 wt.%左右, 对于月海低钛地区的预测偏高1.5 wt.%左右, 对于月海高钛地区的含量预测偏低0.8 wt.%左右. 相似文献
6.
HJ-1A星干涉成像光谱仪数据业务化光谱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9月6日, 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A/B星(HJ-1A/B)成功发射. HJ-1A星上搭载的干涉成像光谱仪是我国第一个对地成像的星载高光谱相机(HSI), 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干涉成像原理设计的民用高光谱成像仪, 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是我国星载高光谱相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针对HSI原始干涉数据的特点, 研究并建立了HSI数据业务化处理流程与光谱重建的算法, 尤其针对干涉数据的预处理, 设计了CCD相对辐射校正、全系统校正、滤波、相位修正、切趾等数据预处理算法. 目前, 该光谱重建流程与算法已在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多星多任务地面数据处理系统中得到实施和应用, 具有极高的运行效率与较理想的处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8.
9.
10.
模仿生物视觉的凝视红外成像全向感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近水面鱼类仰视半球空域的功能用工程方法在长波和中波红外区仿造, 实现全向凝视、对目标定向、动目标提取、目标距离感知和速度感知等鱼眼视觉功能; 再用辅助功能模块仿造人眼感知亮度的对数变换属性、亮度对比恒定特征、目标轮廓强化效应等视觉特性; 以DSP, FPGA执行所有这些有利于目标探测的视觉功能, 制成“仿生式微小型红外成像探测系统”(BMIRIDS), 它以凝视成像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向”、“实时”态势感知和动态信息提取. 采用功能仿生手段使这个体小、质轻、功耗低的鱼眼式红外系统突破现行技术和设备的某些局限, 从而建立光电侦测设备的一种新体制, 为光电信息获取和新装备研制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大理至丽江线松桂2号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实例,介绍了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探测法在地质超前预报中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2.
电子显微镜强大的分辨能力能帮助人类展示微观世界的细节,在生命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但是,由于生物样品无法承受电子束的辐照损伤,电镜技术一直很难在生物样品上获得高分辨率信息。冷冻电镜技术的诞生以及近几年的分辨率革命开启了一个利用电镜技术解析生物分子结构的新纪元,该技术的几位先驱科学家也因此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本文简要回顾了电镜三维重构技术和冷冻技术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并对未来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总结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HSLC配制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分析,针对预应力HSLC梁桥在施工配合比方面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量子点经嗅觉通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可视化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模拟纳米颗粒呼吸道暴露及鼻腔给药模式, 给ICR雌性小鼠鼻腔滴注量子点溶液, 用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和荧光显微技术观察小鼠鼻腔、嗅球及大脑等组织中量子点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动物活体荧光成像可见, 鼻腔滴注量子点30 min后, 量子点溶液扩散到嗅球, 2 h后鼻腔荧光强度逐渐变弱, 24 h仅在嗅球部位仍有可见荧光. 荧光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可见, 滴注30 min时, 量子点仅存于嗅球前端边缘, 1 h后进入嗅球, 并向嗅球深层转移, 24 h后发现嗅球内量子点荧光变弱, 并在大脑组织切片内观察到量子点荧光. 结果表明, 纳米颗粒可以经过鼻黏膜进入脑组织, 分布于嗅球、大脑等部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