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滇西小龙河锡矿床中绿泥石矿物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龙河锡矿床近矿绿泥石化蚀变显著,与锡矿的矿化关系密切。绿泥石的矿相学特征显示小龙河锡矿床绿泥石蚀变可分为明显的强弱两种绿泥石化类型。利用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数据,计算了绿泥石的AlIV、Al VI、Fe2+/(Mg2++Fe2+)和Mg2+/(Mg2++Fe2+)等相关参数,并推算出绿泥石形成时的温度、氧逸度和硫逸度。结果表明:随着蚀变的增强,绿泥石中Mg和Si元素含量减少,Al、Mn和Fe元素含量增加;绿泥石主要为富铁的鲕绿泥石,指示绿泥石形成于还原环境。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在196~229℃之间,平均为213℃,lgfO2在-43.4~-48.0之间,平均为-44.6,lgfS2在-15.9~-18.3之间,平均为-16.6。绿泥石形成机制主要为交代-结晶和迁移-结晶2种。绿泥石为锡矿化晚阶段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锡矿形成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薄片鉴定、电子探针、地质温度计、面孔率等手段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杏仁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内气孔充填物包括硅质、沸石、绿鳞石、绿泥石、皂石等,杏仁体充填以复成分为主,单成分少见,单成分杏仁体见硅质和绿鳞石杏仁体两种,复成分杏仁体包括石英→沸石、石英→绿泥石、石英→绿鳞石→皂石等10种;气孔内充填的绿泥石形成温度介于84.7~123.6℃,为低温充填,综合分析认为巴塔玛依内山组中基性火山岩气孔充填为后生流体沉淀结晶的结果;气孔充填使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质量明显变差,约94.5%的原生气孔空间完全丧失;充填作用虽然使火山岩储集空间丧失,但是残存的杏仁体内孔、杏仁体收缩孔仍具有一定的储集能力,流体在气孔内沉淀结晶的同时,也伴随着火山岩溶蚀作用的进行,过程中产生的溶蚀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气孔体积的减少起到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衍生出的多类次生矿物是自上而下储层物性发育条件的主控因素。浅、中、深以及超深层具有不同的流体-岩石作用方式,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程度亦不同。为优化储层分类,运用ICP发射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自主性室内流动模拟试验等方法,对不同深度地层水化学特征和岩石样品中的次生矿物(流体-岩石作用的结果)、形成的先后顺序及化学组成等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地层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分带性及其作用特征:浅部和中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带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较弱,主要为有机质和细菌参与下的生物化学作用、微弱的生烃作用和有机酸的生成作用、部分长石溶蚀作用和碳酸盐溶解作用以及石英和粘土矿物(伊蒙混层和高岭石等)的形成作用、碳酸盐的沉淀作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小;深部和超深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带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较强,有机酸的生成或脱羧作用比较强,铝硅酸盐的溶蚀作用、碳酸盐的溶解和沉淀作用以及粘土矿物的形成作用都很强,对储层物性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绿泥石化是铀成矿作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蚀变类型,针对采自相山南部地区的花岗斑岩岩石样品研究发现,绿泥石化是这一花岗斑岩中常见的热液蚀变现象。选择相山南部地区花岗斑岩中绿泥石进行岩相学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研究,测定各个地区花岗斑岩中绿泥石的化学成分,计算了绿泥石中Al~Ⅳ、Al~Ⅵ、n(Al)/n(Al+Mg+Fe)及n(Al~Ⅵ+Fe~Ⅱ)-n(Mg)等相关指数及其形成温度。讨论绿泥石特征及其形成环境。研究表明:1)相山南部花岗斑岩中绿泥石主要由黑云母蚀变而来,绿泥石主要为蠕绿泥石和铁镁绿泥石,少数属于鲕绿泥石;2)相山南部上南地区花岗斑岩中绿泥石主要来源于铁镁质岩石或富铁、镁的流体,而下堡地区主要来源为泥质岩;3)南部花岗斑岩中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变化于217.91~278.45℃之间,平均温度256.09℃。  相似文献   

5.
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砂岩的方解石胶结物表面发现了绿泥石膜,通过铸体薄片和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对这种新发现的绿泥石膜进行分析测试,研究其形成机制和过程及对砂岩致密化的影响。研究认为,这种新发现的绿泥石膜是方解石胶结物发生溶解-沉淀反应的产物。中成岩A期,油气携带酸性流体进入砂岩,方解石胶结物开始溶解。由于此时砂岩的渗透率低,流体流动缓慢,导致酸性流体供给不足,同时溶出的钙质流体也不能及时运移出去,二者共同作用促使方解石胶结物周缘迅速转化为碱性微域,随之方解石沉淀,有钙质参与的绿泥石膜生长。溶解-沉淀反应过程中,方解石胶结物的粒缘溶孔不断扩大,形成的绿泥石晶体逐渐增大,晶形变好,晶间微孔增多。这种新发现的绿泥石膜为方解石胶结物形成于成岩早期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揭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砂岩的致密化过程发生在早成岩阶段,而成岩晚期则是一个扩容过程。  相似文献   

6.
运用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对黑龙江七台河地区侏罗系上统城子河组的87、90、95和98号煤层顶底板及夹矸中的绿泥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粘土矿物以伊蒙间层矿物、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绿泥石含量在2%~17%.随着埋藏深度增加,成岩作用增强,绿泥石含量逐渐降低,且由富Mg绿泥石转变为富Fe绿泥石.研究区绿泥...  相似文献   

7.
探讨川中-川西过渡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第二段绿泥石相和溶蚀相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及孔隙演化过程。通过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碳氧同位素等手段,开展了储层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损失孔隙度以及溶蚀作用增加孔隙度的定时-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压实作用是沙二段储层物性变差的第一重要因素,分别造成了溶蚀相和绿泥石相储层28.18%和22.18%的孔隙度损失;由胶结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分别为8.25%和9.11%;溶蚀作用是储层物性改善的重要因素,由溶蚀作用所增加的次生孔隙度分别为5.64%和1.54%。绿泥石相和溶蚀相储层的孔隙演化有明显差异。绿泥石相储层抗压实能力较强,早期压实损失孔隙较少,在1km埋深时,孔隙度下降至19.8%;而溶蚀相储层在1km埋深时,孔隙度下降至16.5%左右。溶蚀作用对二者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绿泥石相储层增加了1.54%左右的溶蚀孔隙度,在1.7km埋深时,孔隙度保持在18.5%左右;溶蚀相储层则增加了5.64%左右的溶蚀孔隙度,在1.7km埋深时,孔隙度为18%左右。在晚期胶结物的作用下,储层孔隙度进一步下降,绿泥石相储层在埋深为2.48km左右时孔隙度下降至12%,直至目前的10.25%;溶蚀相储层在埋深为2.2km左右时孔隙度下降至12%,现今孔隙度为9.21%。储层致密化均在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之后。  相似文献   

8.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化验资料对储层成岩作用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子北地区的延长组长6长石砂岩储层处于晚成岩期阶段,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孔隙结构有较大影响。早期压实作用和中晚期胶结作用致使该区砂岩成为致密型的储层,但早期形成的绿泥石膜反而保护了一些砂岩的原生孔隙,使绿泥石胶结的储层中发育残余孔隙,晚成岩期的溶蚀作用使绿泥石、长石、石英和方解石胶结物中发育溶蚀孔隙,从而在储层中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构成了油气聚集的必要空间。  相似文献   

9.
绿泥石化是白水寨地区重要的成矿期蚀变类型。根据绿泥石的形貌特征,该地区绿泥石主要有4种产出形态:第一类为沿裂隙充填呈脉状分布的绿泥石;第二类是由云母类矿物蚀变而成的绿泥石;第三类是由长石蚀变而来的绿泥石;第四类是与铀矿物紧密共生的绿泥石。主要利用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对绿泥石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绿泥石主要为铁镁绿泥石、蠕绿泥石以及密绿泥石,指示其形成于还原环境,温度范围为172.81~228.49℃,平均为202.08℃,属中-低温热液蚀变;具体形成机制主要有"溶蚀-结晶"和"溶蚀-迁移-结晶"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西湖凹陷中北部渐新统花港组深层砂岩储层物性整体为低孔低渗,物性较好、测试产能高的优质储层以发育绿泥石环边为特征。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能谱等分析绿泥石环边成因及形成时间并探讨其意义。结果表明:环边里层是沉积时包裹碎屑颗粒的黏土微粒在成岩过程中铁离子的影响下绿泥石化而成;外层是由于铁离子的持续供给,围绕里层环边生长而成。绿泥石环边形成于溶蚀作用发生以前,并且早于石英加大边形成,既能缓解压实作用,又能抑制其他胶结物的形成,利于在深埋条件下保存原生孔隙;同时还能在保存原生孔隙的基础上促进后期溶蚀作用;另外,绿泥石环边利于形成较好的孔喉结构,并能提高成藏时油气充注程度。绿泥石环边是花港组深层形成优质储层的重要因素,对寻找优质储层和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云南近50a雾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8年云南120个县市逐月雾日资料,分析了云南近50a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云南雾日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全年及四季雾日有从北到南有增加的趋势.②云南雾日的发生具有明显月际变化特征.云南全年各月都有雾日发生,主要集中于11月、12月和1月,最多的月份是12月.从季节分布来看,云南属典型的冬雾发生区.从不同气候带看,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及温带属于典型冬雾发生区,最大月是12月;高原气候带属于典型夏雾发生区,最大月是7月.③近50a来云南全省四季及年的总变化趋势非常一致,为减少的趋势.6个气候带年雾日频次近50a总的变化趋势也为减少的趋势.④云南年及四季雾日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6个气候带年雾日频次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⑤云南各地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程度不一致,云南滇中以西以南大部地区雾日频次对气候变暖有着极好的响应,即偏暖时期,雾日频次偏少,而偏冷时期则偏多.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海雾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广西北部湾典型地面气象观测站数据,全面分析广西北部湾地区轻雾、大雾的年际、年代际、逐月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气温和相对湿度多个气候因子分析北部湾海雾气候特征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地区多数站点轻雾发生频次呈增加趋势,其发生频次经过不同次数和幅度的波动。总体来说,多数站点轻雾20世纪70年代前为降低趋势,70年代后为增加趋势;各站点轻雾年代际变化规律波动较大。北部湾地区多数站点大雾发生频次呈减少趋势,较之于轻雾而言,其波动更频繁,周期更短。多数站点20世纪80年代前为增加趋势,80年代后为减少趋势;各站点大雾年代际变化规律波动也较大。各站点轻雾、大雾主要集中发生在每年在1~4月和12月,这5个月轻雾出现概率达53.9%~83.3%、大雾出现概率达80.1%~98.4%。北部湾地区温度的升高和大气湿度的降低是其轻雾日数增加和大雾日数减少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北部湾地区6个气象站的大雾记录及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气压、露点等逐小时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大雾形成的关键影响因子并分析其特征规律,利用逻辑回归分析法建立北部湾地区海雾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和风速是北部湾海域大雾天气的关键的影响因子。在相对湿度越大,风速越小时大雾天气出现的可能性越大,且大雾天气在相对湿度为95%~100%、风速为0~3 m/s时出现的频率最高。利用相对湿度和风速所建立的大雾预测模型对无雾天气预测准确率为75.2%,大雾天气预测准确率为77.9%,总预测准确率为76.6%,总体预测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透明槽中铝的溶解现象。从金属雾的外观可以判断:外加的阴极极化电流能够抑制金属的电化学溶解,但是化学溶解作用继续发生。当发生电化学溶解反应时,金属雾呈紫蓝色;而当化学溶解时,金属雾呈棕色。本文对此种现象作了理论探讨。文中还讨论了铝表面上形成结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宝石级A,B翡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得翡翠饰品A,B货的平均折射率分别为1.655,1.655.平均密度分别为3.310g/cm3,3.258g/cm3.X光衍射分析B货的玉料有硬玉玉料和钠铬辉石玉料2种.红外光谱、喇曼光谱分析A、B货,均出现典型的硬玉谱线.B货的红外光谱和喇曼光谱均出现碳氢基团的谱线.电子探针分析B货含大量的碳元素.A,B和C货的扫描电镜图像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火山活动与深部过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 ,形成了一套以橄榄安粗岩系为主的火山岩。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与断裂带外明显不同 ,以富碱富钾、富轻稀土元素为特征 ,具有较高的 ISr值和明显偏低的εNd值 ,表明火山活动不仅与地壳混染有关 ,而且与深部地幔以及断裂带的演化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显示该区岩浆起源于地幔底侵、壳幔相互作用下的壳幔过渡带 ,也反映此时的断裂带切入到壳幔边界。  相似文献   

17.
辽南万福变质核杂岩韧性剪切带为一走向近SN,倾向NE的低角度韧性剪切带,带内的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质糜棱岩。以长石为应变标志体的Rf/φ应变测量显示应变类型为压扁应变;以极莫尔圆与长短轴法的运动学涡度估算表面,剪切带的剪切作用类型为以简单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与年代学资料,认为辽南万福变质核杂岩韧性剪切带形成于加厚地壳造山后垮塌,且在早白垩纪华北克拉通大规模地壳伸展的联合作用下由地壳的中、深层次被抬升至地表,并与各时代的岩石在同一露头上并置而成。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路网密度的增加和气候环境恶化,使得低能见度雾环境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影响日趋严重。从高速公路雾环境行车致危机理、雾区能见度监测预测、雾区管控与安全保障等方面对高速公路雾区行车管控与保障技术的中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表明:高速公路雾环境行车安全研究已经从早期的气象角度研究雾的生消和物理化学特征,发展为材料、光学、交通、气候、电子、视觉心理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涉及范围更广、研究领域细分度更高;雾的致危机理研究主要集中于雾区危险性分级、驾驶视觉心理、驾驶行为、车辆行驶状态变化规律和能见度与交通事故的相关性分析等方面,但尚不够系统全面;雨雾、冰雾等共生性气候的危险等级判定研究还相对缺乏;雾区监测预测理论、监测手段等都有了显著进步,但气象和交通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基于微路段和微区域精细化监测预报;特别是团雾路段的实时监测预警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中国研发的雾区智能诱导警示系统设计理念较国外更先进,与我国国情结合更紧密,但依然存在系统使用耐久性差,安装维护成本高,缺乏国家和行业标准,理论研究有待深入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建议今后努力方向:加强从气象、交通、控制等领域对高速公路雾区行车安全,尤其是多气候耦合路段行车致危机理研究;倡导气象部门和交通部门进行深入协同联动;强化微路段微气候分级分段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深入分析雾区诱导机理;加速研发低成本、耐用的雾区诱导设备;从系统论与控制论角度,构建雾区路段分级诱导联动发布系统。  相似文献   

19.
Deep structure at northern margin of Tarim Basin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Zhao  JunMeng  Cheng  HongGang  Pei  ShunPing  Liu  HongBing  Zhang  JianShi  Liu  BaoFeng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8,53(10):1544-1554
In this paper, a 2D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the upper mantle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TB) has been obtained by ray tracing and theoretical seismogram calcul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D lateral inhomogeneous medium using the data of seismic wide 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profile from Baicheng to Da Qaidam crossing the Kuqa Depression (KD) and Tabei Uplift (TU). And along the Baicheng to Da Qaidam profile, 4 of the 10 shot points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B.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 of the crust is uniform on the whole between the KD and TU, but the depth of the layers, thickness of the crust and the velocity obviously vary along the profile. Thereinto, the variation of the crust thickness mainly occur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The Moho has an uplifting trend near the Baicheng shot point in KD and Luntai shot point in TU,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reduces to 42 km and 47 km in these two areas, respectively.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KD and TU has a thickest crust, up to 52 km. In this transition zone, there are high velocity anoma- lies in the upper crust, and low 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lower crust, these velocity anomalies zone is near vertical, and the sediment above them is thicker than the other areas. According to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s, the profil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KD, TU and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m. Each section has a special velocity structural feature, the form of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ep structure and the shallow one. The differences of velocity and tectonic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rofile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NMTB) may suggest different speed and intensity of the subduction from the Tarim basin to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TOB).  相似文献   

20.
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变形的粘弹性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龙门山断裂带地区的构造特征,建立该地区二维有限元模型.在考虑到深部构造发生粘弹性蠕动的条件下,利用粘弹性接触的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上、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滑动情况.模拟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及周围是应力集中区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力集中程度加剧.模拟还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断层深处滑动速率比地表的滑动速率大,平均为3倍左右.因此,在龙门山断裂带地表滑动速率较小的情况下,速率较大的断层深部物质在滑动过程中则会产生能量高度的积聚,当能量积累超过极限强度,断层产生滑动,从而引发了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