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而铁路建设则是洋务运动的~个主要内容。本文就洋务时期铁路问题的争论作一评述,旨在说明铁路这一新生事物在中国的诞生是何其艰难。19世纪60年代军事工业的创办,对年代民用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新式陆海军的编练和海防设施的修建,必须具备新式的交通运输工具,以利于燃料、原料、产品和军队的转运。铁路作为近代的先进交通事业,逐渐为人们所关注.1872年,李鸿章曾提出修筑铁路的主张,目的在于加强边防和海防;1874年,李鸿章又重新提出修筑铁路的要求,但都未能引起清政府的重视。正式…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经办或参与了国内铁路建筑,多次与外国进行路权交涉.本文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阐述李鸿章在路权问题上的具体主张和实践,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和后人的评价,客观公正地给予李鸿章在中国铁路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建设西伯利亚大铁路是近代俄国发展经济的一个重大举措,是调整远东政策的一个重大标志。维特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缔造者,他赋予了铁路高度的战略政治意义、军事意义和经济意义。在铁路筹建的实践中,他不仅解决了筑路的经费难题,影响了铁路的走向,而且还主持了与中国铁路的交涉事宜。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一生中镇压过太平天国革命,对外签订过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此,人们在提到他时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卖国贼。但是,李鸿章一生中有三十多年时间从事于对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洋务运动。近年来,史学界也开始注重研究他的洋务活动,尽管表述各有不同,但都认为他是洋务运动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的说他是洋务派的旗帜和主角;有的说他是洋务运动的创始人、组织者和领导者;还有的说谈洋务运动,就不能离开李鸿章,研究李鸿章也不能不谈洋务运动。在公认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中,奕诉是皇族,由于满州贵族的腐败,他实际上对洋务运动起的作用并不大;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发起人,但他在1872年就死了;左宗棠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推行者,他在1885年也死去了。只有李鸿章始终参加和主持了这个运动,他办的洋务最多,为时最久。可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1837—1909)是清末洋务派首领、著名的教育活动家。字孝达,又字香涛、香严,中年以后号壶公,又号无境居士,晚年则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时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早年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颇勇敢,曾在中俄伊犁条约签定时,揭露和抨击洋务派官僚崇厚和李鸿章的卖国行为。中法战起,他一意主战,起用冯子材,声援刘永福,并主张乘胜前进。反对李鸿章罢战求和的奴才行径,得到广大中国人民和进步人士的一致好评。1887年他调任两广总督,开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和其他洋务,并筹办芦汉铁路。在这一时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是中国海军近代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在近代海军的创设筹备阶段:他力排众议,积极组织筹划;在具体创办阶段:他按照防守型海军到积极防御型海军两个阶段依次建设;在培养和训练海军人才方面:他建立各种军事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在中国海军近代化史上,李鸿章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也为今天我国海军国防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梁差飞 《科技信息》2012,(6):190-190
引言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历史人物。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史学界一直把他视为反面人物,概以“千古罪人”定论。但近来重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一书后,觉得梁启超当时对李的评价是中肯的,可以这样说李鸿章的结局就是时代的结局,我认为李鸿章非常有远见,但是缺乏对世界潮流的宏观视野导致了他虽然努力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8.
李鸿章和张之洞的洋务事业主要表现在军事国防、实业建设、近代科技文化方面。比较而言,李鸿章偏重于实践,张之洞的洋务思想较李鸿章深刻些,主要表现在教育近代化和制度改革等方面。两人的洋务活动时间前后达40年,是晚清自强运动的一个缩影。而40年的洋务运动始终无法达到政治改革的层面,说明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我革新和政治制度的改革是无法自我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是洋务新政的主要代表。他兴办洋务新政动机的主导方面是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而其实践所发挥出的客观作用是对中国强大和进步的有力推动。应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和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李鸿章在近代中国创办的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对科举制度的批评及对中国传统教育改革等活动和思想,是符合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的中后期,随着中国的封建大门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炮火打开,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一批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开展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项事务,并在外交、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尤其是把办新式教育看作是达到他们洋务目的的主要手段。在洋务  相似文献   

12.
李鸿章外交思想的核心是争取和局。李鸿章对时局的清醒认识 ,是他和局思想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外交实践而言 ,他是彻底失败了 ,但就其思想本身来说 ,其和局思想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 ,不应随着外交实践的失败而一同抛弃 ,应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  相似文献   

13.
中东铁路是沙俄侵华政策的产物。对沙俄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意义。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始终掌握着中东铁路的控制权与使用权,拒绝把它交还给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中东路的军事和经济作用降低,为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苏联把中东路卖给了日本伪满洲国。苏联的势力撤出东北。 那么,十月革命后苏联是如何控制了中东铁路?为什么又将它放弃呢?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的实学价值取向表现在诸多方面,他客观分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危机,主张以实力为基础处理中外关系,注重发展经济,抵制列强经济侵略,提出务实的教育改革措施,实学观念成其为早期现代化意识萌发的媒体,他的早期现代化意识涉及军事现代化,工业化,外交观念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理查德·迈尔斯一行于1月14日至15日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他是2001年4月中美“撞机事件”以来访问中国的最高级别美国军事官员,也是布什政府访华的最高级别军事官员。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会见了他。郭伯雄、曹刚川、梁光烈等也分别与他会见会谈。中国军事科学院彭光谦少将特为本刊撰文,认为迈尔斯访华和去年10月份的曹刚川访美是中美军事关系重新走向正常化的新标志,也是中美关系深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是靠镇压江浙太平军起家的,但因李秀成说他是靠外国侵略者的帮助才做到这点的,这种说法影响了我们的历史研究。其实,李鸿章是发挥了自己的主观努力,采取了很多措施筹饷和购械,使他能够顺利地将淮军迅速建设成为一支精锐军队,因而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镇压了江浙太平军。  相似文献   

17.
外交活动是李鸿章后期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地评价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是评判李鸿章一生功过的一把钥匙。史学界对李鸿章外交活动和外交思想的研究日趋重视,涉及到对李鸿章中日外交、中俄外交、中法外交等方面,尤其对李鸿章外须和戎外交方针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孙中山是引领中国顺应世界潮流的伟大先行者之一,他鼓吹共和、缔造民国、护法北伐,历尽艰辛而不悔。而这一切,与他对世界潮流的洞察与坚信有很大的关系。世界先进文明之子孙中山生于1866年,这正是中国遭受劫难的时代,内忧外患使许多仁人志士奋发而起,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邻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的崛起,给那个时代先进的中国人以极大的刺激和启示。孙中山青少年时期先后在檀香山和香港就读,对国际局势和西方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甲午战败后,他在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时曾提到自己的求学背景:“幼尝游学外洋,于泰西…  相似文献   

19.
王义全  刘刚 《科技信息》2010,(22):I0027-I0027,I0030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是当时经历中国对外交涉次数最多的人,在他的外交生涯中,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因此他本人及他的外交思想都处于极大的争议中,尤其是他"外须和戎"、"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几乎主宰了晚清政府的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20.
一八九四年八月一日,日本利用朝鲜问题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到现在,恰是六十周年了.在这次战争中,一方面是新舆的军国主义的日本,它从一八七一年与中国订立第一个商约后已开始对中国和朝鲜从事侵略行动,以全力作了军事侵略准备.另一方面是政治腐败的、受外国帝国主义控制的满清帝国.战争只进行了半年,满清的军队战无不败,乃不得不请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出来调停.满清派遣李鸿章为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