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5岁高龄的娄子匡教授跟北京钟敬文教授同为中国民俗学的创业元老 ,德高望重 ,备受海内外学界所景仰。娄子匡教授致力于中国民俗的搜集、编纂、研究、出版工作长达七八十年 ,娄老称得上是大陆迁台民俗学家中 ,最先关注台湾民俗、最能入乡随俗 ,也是最肯结交台湾民俗学者的第一人。娄老很早便致力于台湾民间研究、民俗学的精彩论著不少 ,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史留下珍贵的见证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术界,有一位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民俗学事业的世纪老人,他就是中国民俗学泰斗、北京师范大学的钟敬文教授。钟敬文教授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海丰,自1924年在广州正式开始走上漫长的民俗学研究之路开始,“就一直不间断地跋涉,一直到今天还未曾停步”,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钟敬文教授对中国民俗学的贡献,从宏观方面看,是他将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钟敬文就在广州参加了中山大学的民俗学运动,并成为主要成员之一,在民俗学的组织、编辑、搜集整理和研究等方…  相似文献   

3.
封面学者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教授【黄 钟】2 0 0 2 1民俗学家范增平先生【大 禹】2 0 0 2 2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江 帆 ,周耀明】2 0 0 2 3民俗学家林明德教授【周耀明】2 0 0 2 4民俗学家刘守华教授【周耀明】2 0 0 2 5民俗学家柯杨教授【武 文】2 0 0 2 6特  稿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 )出版 10 0期座谈会发言摘要【陈礼贤】2 0 0 2 4庆贺钟敬文 10 0华诞研究中国风俗史要注意民族性和历史性———《汉族风俗史》序【钟敬文】2 0 0 2 1百年学问 :钟敬文对民俗学和人类学的贡献———人类学学者…  相似文献   

4.
钟敬文教授关于“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构想的提出 ,自有其历史必然性 ,它是以充分的理论准备、资料准备和组织准备为前提和基础的。创立中国民俗学派 ,既是钟敬文教授个人经验的总结 ,也是五四以来特别是解放以来我国民间文艺、民俗学极为广泛的群众性实践的总结。钟敬文“中国民俗学学派”的理论体系是博大精深的 ,有不少独创的见解。但一个学派的建设自然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所以 ,有必要从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者的广泛实践中 ,提炼概括出中国民俗学学派特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世纪老人钟敬文教授心怀浓浓的“民俗学情结” ,自 1 92 2年 1 9岁开始采风迄今 ,已献身民俗学 77个春秋。他以科学务实的精神 ,不停步地跋涉前进 ,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全国学科带头人 ,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21世纪的第1年已远离我们而去,历史的树轮已画出了2002年。民俗学传入中国也已有八十余年,而人类学传入中国则已有一百余年,中国民俗学和中国人类学经历了历史风雨的砥砺,终于迎来了万木葱茏的繁荣局面。与这百余年的风雨相伴随,有一位世纪老人始终不渝地坚守住自己的一方阵地,春耕夏种、秋收冬种,为民俗学、人类学的发展贡献着毕生的精力。他,就是中国民俗学泰斗、北京师范大学的钟敬文教授。今年,喜逢钟先生100华诞,这是民俗学界的喜事,也是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喜事。为此,本刊特地编发了“庆贺钟敬文教授100华诞”专栏,从不同…  相似文献   

7.
评钟敬文《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世纪之初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专题学术研讨会上,钟敬文先生作了《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的书面讲话,就中国当代民俗学的现状及发展做了高屋建瓴的论述,使与会者澄清了在民俗学学科理论方面的模糊认识,明确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早在20世纪30年代,钟敬文先生就十分重视民俗文化的实用功能;到了90年代末,钟敬文先生更是把应用民俗学作为民俗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置之于与理论民俗学、资料民俗学和历史民俗学并重的位置。进入新世纪,加强民俗的应用研究,对发展中国民俗学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9.
陈 益源 ,男 ,196 3年生 ,台湾省彰化县人 ,文学博士 ,台湾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兼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台北县县政顾问、嘉义县文化艺术发展咨询委员 ,现兼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彰化县文化局文学咨询委员 ,以及《彰化县民间文学集》、《云林县民间文学集》总编辑等职。长期投入台湾各县市民间文学的采录与研究工作 ,并在中国大陆、越南等地从事田野调查 ,且多次参与海峡两岸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规划与执行。在台湾、香港、大陆、越南出版有《剪灯新话与传奇漫录之比较研究》(中、越文本 )、《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10.
2000年4月18日至20日,由绍兴市社科院举办的2000年越文化暨第二届大禹学术讨论会在绍兴举行。来自广西、湖南、福建、台湾及浙江省的专家学者50余人,云集绍兴龙山宾馆,提交了40余篇论文,展开了热烈而有价值的讨论。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考察了印山越王陵,并参加了公祭大禹陵的活动。广西民族学院徐杰舜教授作了题为《大禹与绍兴人》大会发言,将人类学的族群理论引入了对大禹和绍兴人的研究,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会议期间徐杰舜教授还就大禹祭的意义接受了绍兴市电视台的采访2000年越文化暨第二届大禹学术讨论会在绍兴举行@山兰…  相似文献   

11.
汪玢玲教授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在中国民俗学史上 ,以《民俗学运动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一文 ,第一个起来破了民俗学是资产阶级伪科学的坚冰 ;《蒲松龄与民间文学》将蒲松龄作为民间文学搜集家、民俗学家来研究 ;《中国虎文化研究》发现了中华万年虎文化 ;所主编的《中国民俗文化大观》是篇幅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中国民俗典籍 ,她以“一文三书”奠定了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钟敬文与彭湃是好友。彭湃是典型的农民社会主义革命家;钟敬文是闯入农民精神世界的典型学者,并第一个建立了关于它的中国民俗学体系和教育模式,使之有助于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稳固基石。从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实践看,两者都不可或缺,研究两人的选择是不无价值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和汉族人民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联系,早在古地理名著《禹贡》中就有了。事实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很早就有人浮海东渡,络绎不绝。然而作为政府部门派出巨大的船队,从大陆横跨海峡到达台湾的,最早要算三国时吴黄龙二年(公元二三○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到台湾实行一段时间的统治。这次远航,是从会稽地区(今绍兴)出发的。 为什么这次远航的出发地选择在会稽呢?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会稽,又称越州,是我国造船和航海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较早的历史文献,如《周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台湾学者陈益源博士的《民间文化图像——台湾民间文学论集》一书已于2001年12月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陈益源博士现任台湾中正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在古典小说、民间文学、民俗学和域外汉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民间文学图像》一书是作者最新结集的一部专门研究台湾民间文学的专著,收有《明清时期的台湾民间文学》、《中国大陆整理出版的台湾民间文学》等10篇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在近年新作。该书作为由徐杰舜、周大鸣主编的《人类学文库》之一种,为读者了解台湾民间文化及其研究现状打开了一个通明的窗口。…  相似文献   

15.
民俗学与人类学的互动对各自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八十多年来,钟敬文先生以他的学术实践倡导和推动了这两个学科的结合和互动,为中国人类学和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金荣华先生,江苏无锡人,1936年生,在上海读小学。1949年到中国台湾读中学、大学、研究生。中国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硕士,法国巴黎大学作研究。曾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导师,台北中国口传文学学会理事长。金先生受中国文化熏陶,游访世界各地,见深识广,凡所论著,往往涉及中外材料之比较研究,撰有《比较研究》一书。金先生关心民间文学民俗学几十年:1.组织考察队伍,在台湾各地进行民间文学与民俗事象考察。先生主张…  相似文献   

17.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5,32(4):F0002-F0002
滕星,男,汉族,浙江省绍兴人,1953年12月出生于辽宁鞍山市。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暨民族教育研究所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兼职教授和《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主编、《20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经典著作丛书》编委。  相似文献   

18.
钟敬文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的开拓者,他对中国民俗学建设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方面,他不仅是类型理论的最早引入者,而且是最早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也是类型理论的杰出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19.
钟敬文先生“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理论的提出,是从中国国情、中国社会结构特点出发的,钟先生这一理论的形成,与他将近八十年来的民俗研究经常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接触和关爱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本期汇集的8篇文章,是我所供职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在职或输送到国内不同单位工作的同仁们,对国内民俗学学科建设工作的一次近距离温习的结果。我要肯定地说,这些都是作者个人的认识,不能全部代表国内各单位民俗学学科点的观点,但他们都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一代宗师钟敬文先生门下,经历了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