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颜开 《科技资讯》2010,(21):219-219,221
宗教是历史最为久远,分布最为普遍,影响最为深广的人类现象之一,宗教与人的世界紧密相连。宗教建筑总是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典型的西方城市模式中,教堂常常是城市的中心;在中国的传统城市中,宗教建筑虽然没有作为整个城市的中心,但以其众多的数量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成为社区性的集宗教活动和世俗活动于一体的重要城市要素。我们应该在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下,对宗教建筑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人类的有意识创造,是人情感与欲望的物化形式。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城市在空间布局和城市精神上表现出根本的差异。宗教中心与世俗政权中心是中西方古代城市的根本差异,这种差异一直延续到现代。  相似文献   

3.
16世纪初期的欧洲,罗马教会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已在文艺复兴运动和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触动下悄然变化,宗教和世俗政治都面临着是因循守旧还是积极改革的艰难抉择。马丁·路德通过不断向宗教和世俗政治阐述他的神学主张,积极推动宗教改革。在1528年的“预防性战争”危机中,他亦积极充当事件和争论的调停人。路德在履行宗教天职过程中与世俗政治之间的冲突与让步,显示出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与世俗政治变革相互纠结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国的社会性发展中,其文化因子与中国社会固有的文化因子相融合,形成独具世俗色彩的宗教文化形态。文章阐述中国佛教文化的社会性发展的表现,从观念文化的显性化、制度文化的物性化和物质文化的通俗化角度,论述中国世俗化佛教文化对旅游资源开掘和旅游文化精神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西方文化的犬肆入侵,中国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并已融入全球化的后现代语境中。大众文化与群众文化、民间文化并非同一概念,与精英知识分子建构的高雅文化针锋相对,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文化、世俗享乐文化和技术传媒文化。  相似文献   

6.
史诗/反史诗:革命历史小说的内在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时期学中反史诗的创作思潮,以十七年学中的代表题材——革命历史小说为例,从中国当代学自身的发展中发掘其史诗追求与反史诗颠覆的内在悖论,这种内在的悖论主要表现在革命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功能与小说的想象虚构、时代的史诗期待与读世俗的审美取向等方面。而革命历史小说的这种反史诗追求主要是在民间化资源中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7.
张波 《科技信息》2007,(31):115
宗教的世俗化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尤加显著,现代性下的宗教发展既要对社会世俗力量做出回应,自己本身又要成为影响社会的一股力量,由此宗教与社会生活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这反映在改革开放下的中国社会也是如此。中国的宗教发展要受到两股世俗力量的影响——政策框架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中国的宗教发展有其特殊性,表现在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在生活之外去寻求一种超然的美还是从生活当中去发掘实在的美,这是中国古代审美主义与审美现代性的一个分水岭。将审美理想视为人生理想的候补,即把美视为存在于世俗生活之外的更高贵的东西,这种从与生活疏离甚至对立的角度来张扬所谓纯粹美的观念,是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的固疾。在现代性的视野中如若还不加区别地一味褒扬这种传统士大夫的审美观,并美之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反省的。  相似文献   

9.
葛大永 《科技信息》2009,(33):I0282-I0283
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借着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的契机,写字楼物业在中国迅速崛起。而CBD在各特大城市的出现以及功能的不断完善,更使得对写字楼价值的研究与实践总结不断深化。本文将写字楼放到城市与区域的价值空间与坐标体系中来认识,并结合CBD写字楼商圈的发展实例进行探讨,以研究其城市经济价值及其在城市空间上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李鹏 《科技信息》2012,(15):98-98,58
通过对中国城市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分析,提出中国城市环境主要面临四方面的压力,要在城市转型期。推进中国良性城市化进程,调整相应的城市管理制度和空间结构。文章进一步提出,提升城市管理需要从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建立规范有序的城市空间秩序、加强建筑节能推广与监管等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推动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公示语作为提示性社会标识,为公民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韶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英译公示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然而这些英译公示语各种错误屡见不鲜。从韶关地区公示语现状入手,分析英译公示语存在的错误类型,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尖锐。在城市规划中强调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的聚居环境越来越重要。阐述了生态城市及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生态问题,结合有关实例研究探讨了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与主要内容,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策略措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诸多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乡地区,出现了日益增多的"城中村"现象。城中村的积极影响表现为对外来人口容纳所起的社会减震器作用和对本地村民转型所起的社会保障作用,消极影响表现为脏乱差的物质形态带来了安全隐患、破坏了城市形象,村民寄生型的精神状态导致自甘堕落、有被边缘化的倾向,混乱的社会治安的外部效应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激化了与周边地区的矛盾。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对城中村问题的反思主要从"快速城市化和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与"效率和公平"两个角度展开,认为目前城市化应该小步快走,不应该大步前进,应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对城中村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通过牺牲公平来获得效率。  相似文献   

14.
当代媒介生产地点都选择在城市,而且呈现出小城市向大城市、一般城市向省会城市、内地城市向沿海城市转移的趋势,甚至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了密集的媒介城市带,从而形成媒介的地理集群和能量积聚,使城市成为信息的生成与传播中心、大众的消费与娱乐中心。媒介在地理上的集群具有磁吸、整合、优化、发散等功能,而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它的功能则必须坚持根植性、特色性、共生性、互动性和柔韧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5.
试论萧统遗迹及其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江南北分布着多处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和选楼遗址,它们是各地历史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作为我国民族化精华之一,在丰富各地历史化名城内涵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一种新的非参数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下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出评价两者协调关系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该模型无需预先给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且能够识别出无效单元的成因及改进方向.利用模型对我国16个典型城市的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从而为我国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与土地利用系统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量化分析比较了北京市、上海市、东京都、大阪市、华盛顿特区和纽约市的道路网,考察中国城市与日本城市的街区结构特征以及道路(街区)与地址标识系统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的街区面积最大;中国城市的街区形成一个整体结构,而日本城市的街区强调建筑物的独立性;中国城市在总体上采用道路方式的地址标识系统,而日本城市采用街区方式的地址标识系统.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化进程中,高效的城市交通政策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阐述了中国城市的独特背景,预测了在中国复制其他国家的政策能否被有效的实施的问题,以交通最为拥挤的城市为例子,将每个政策以往的经验与其可能产生的效率及其在中国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比较,特别对中国城市与一些外国城市的交通政策做了仔细研究,为建立适合我国城市的交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面临的问题,并结合BRT系统的特性,分析了大城市发展BRT系统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