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本文以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卷为分析对象,查阅大量的图片及文献资料,运用风格对比、结构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从构图样式、建筑样式和人物服饰等方面入手,考证出该卷系临绘五代《宫中图》和南宋《捣衣图》而得。  相似文献   

2.
创造社是“五四”文坛颇具争议的文学社团之一。应该说它的翻译与它的创作一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及翻译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页。沿着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走过的翻译道路,追溯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翻译论争,或许可以让我们重识创造社在“五四”文坛及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创造社是“五四”文坛颇具争议的文学社团之一。应该说它的翻译与它的创作一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及翻译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页。沿着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走过的翻译道路。追溯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翻译论争,或许可以让我们重识创造社在“五四”文坛及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多耶”,意即唱“耶歌”,是广西、贵州、湖南侗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是侗族特有风俗“月也”※的主要项目之一,一般是在集体社交活动场合演唱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派”乃当今世界文坛一大流派。它是当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思维高度发展的产物。它以崭新的、奇异的姿态傲立于文学之林,熠熠生辉,分外耀人眼目,以致人们纷纷发出“喷喷”之声——有能入其境而独品其美者,有不识庐山而言“没甚了不起”者,有难及葡萄而嗤其酸者,还有望而生畏者……可见它的确是一新生事物。  相似文献   

6.
迟子建是新时期文坛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通过对迟子建作品的解析可以看出,其清新创作风格正是通过质朴的人性描写、朴素的风俗景物描绘及纯朴的儿童叙述视角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节日相对集中的时空特性,丰富的风俗文化,饱满的消费热情,都是广告运作难遇而可求的宝贵资源.节日广告与非节日广告的不同就是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因此它是一种典型的借势传播是比较特别的一种广告类型.它走着节日风俗文化的策略路线,有自己特定的“主题筐”和上线宣传与下线销售相结合的实效原则.  相似文献   

8.
西湖风俗刍议:以香市、放生、祈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西湖风俗史料全面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就其中的“西湖香市”、“佛诞放生”、“于祠祈梦”三个个案进行初步解析,认为当前许多传统风俗正在发生一系列嬗变;在对传统风俗全面调查、深刻理解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移风易俗,已经刻不容缓地提到了当前的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9.
“通变观”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刘勰结合六朝文学发展的实际,试图凭借儒家传统,力挽文坛颓风,反对文坛新变,强调了以“通”求“变”,以“变”达“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学要表现“深厚人性”的价值取向,李健吾在其话剧创作中表现了人性本善、人性向善、惩恶扬善的积极上进的人性理想,呈现出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和浓厚的文化意蕴,是对中国现代启蒙文学主题的继承与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既是对当时文坛某种文风一定程度的矫正,也是对主流文学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诗经》"二南"(《周南》、《召南》)中许多诗篇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婚恋礼俗内容,从中可见当时青年男女在结婚前有男子向女子求婚的礼俗。从"二南"中的有关诗篇来看,这种求婚礼俗还具体表现为四个主要特征:一是男子在仲春二月以猎取的动物为礼物向女子求婚;二是男子用捆束柴薪幽会姑娘,表示要亲自迎娶她;三是贵族男子求偶重视德、貌;四是女子求偶重视勇敢、诚信。  相似文献   

12.
“竜”,壮语森林之意。云南壮族年年祭“竜”,并以之作为村社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本民族群体团结的纽带。他们认为:有“竜”环抱的村寨,人能健康长寿,百姓衣食无忧;“竜”的圣洁能免除疾病、瘟疫,预防自然灾害;他们把“竜”的萌、发、荣、枯视为春、夏、秋、冬的信息,更把“禁山林、培风水”说成是“关乎地灵人杰”的大事。壮族虔诚地祭祀森林并对其严加保护的传统风俗,实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本质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含量偏低的白族婚俗歌舞表演已经不能适应婚俗旅游向纵深发展的趋势,本文以周城村白族婚俗开发为例,对白族婚俗旅游从单纯观光向"观光性参与"模式发展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一部描写中国宋代社会风俗史的《水浒传》 ,在塑造了众多侠肝义胆男性形象的同时 ,也为我们描绘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对《水浒传》妇女群像进行梳理 ,并从文化层面进行分析 ,不仅可以了解作者复杂矛盾的妇女观 ,也能进一步认识妇女群像极富时代特色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5.
台湾客家流传的"年初三送穷鬼"故事,是古风"送穷"习俗口头叙事的表现。藉此传说故事,探讨其习俗由来,而传说流传与习俗分布的区域相当,显见两者有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彼此强化的现象。"送穷鬼"故事藉由送穷鬼行为,表达民众祈求财富的愿望,以故事阐释民俗,其情节也吻合民俗的意涵。"灶君"故事则常与此类型故事复合,然不是灶君故事必要的情节,可见民俗之间存在交叉混同的情形。  相似文献   

16.
《荆楚岁时记》是一部重要的民俗专著。它在民俗学上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它是我国第一部地域岁时民俗志;二、它是一本“眼光向下”的民俗著述;三,它是一本时俗源流名著,对后世时民俗志创作起到了典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湖北文学创作成就辉煌.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失掉了楚文学的浪漫超越品格,缺乏有国际影响的重量级作家和经得起时间打磨的重量级作品。湖北人特有的世俗精神气质、“九头鸟”文化心理及由此造成的不够健全的“作家灵魂”,此三者正是制约湖北文学进一步发展的精神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8.
“温州模式”从形成到发展,和温州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温州民俗是历代温州人民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文化,它的“约定俗成”,对人们的思想以及生产、生活起着长期的潜移默化,甚至是不可抗拒和不可估量的影响,从精神因素中去探索,是基于全体温州人民对优良民族传统精神的发扬,如在创造“温州模式”中温州人所表现的勤劳耐苦精神,走南闯北艰苦创业精神,以及多次超前实践中表现的不屈不挠的顽强性格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等,都和几千年温州民俗文化对它们的孕育、影响有关,我们从“温州模式”的发展中,可以清晰地找到它们的轨迹,这正是温州民俗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可以”具有助动词和形容词两种用法:做助动词时一般能和除能愿动词以外的大多数动词搭配,还能和一些单音词形成较为固定的搭配;做形容词既可表示程度高,也可表示程度不高,其被动和消极色彩较浓。  相似文献   

20.
也谈唐代太原"黄坑"葬俗的宗教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太原有过宗教徒“尸体送近郊以饲鸟兽”的葬俗,有两位学者认为是中亚袄教葬俗。袄教葬俗是:由办理丧事的专门人员前往收取尸体,放置到城外特建的处理丧事院落中,由院内所养家狗吃掉尸体上的肉,然后将骸骨埋葬,不用棺材。太原葬俗和这种情况不一样,应是佛教“野葬”葬俗,即僧人尸体由其弟子或同寺僧人放置于郊野、山谷,施舍给鸟兽(包括野狗)作食物,然后收遗骨起塔埋葬。这种佛教葬俗隋唐时期实行于长安、洛阳地区,太原佛教氛围浓厚,当不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