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纪老人钟敬文教授心怀浓浓的“民俗学情结” ,自 1 92 2年 1 9岁开始采风迄今 ,已献身民俗学 77个春秋。他以科学务实的精神 ,不停步地跋涉前进 ,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全国学科带头人 ,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术界,有一位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民俗学事业的世纪老人,他就是中国民俗学泰斗、北京师范大学的钟敬文教授。钟敬文教授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海丰,自1924年在广州正式开始走上漫长的民俗学研究之路开始,“就一直不间断地跋涉,一直到今天还未曾停步”,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钟敬文教授对中国民俗学的贡献,从宏观方面看,是他将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钟敬文就在广州参加了中山大学的民俗学运动,并成为主要成员之一,在民俗学的组织、编辑、搜集整理和研究等方…  相似文献   

3.
过伟先生自 2 0世纪 50年代至今 ,一直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的研究 ,成绩卓著 ;他是中国“多民族一国民俗学”建设大军中一位实力强劲的闯将  相似文献   

4.
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的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民俗学专著 ,被学人形象地誉为“撑起中国民俗学理论建树的‘三级跳’” ,对于推动新时期中国民俗学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民俗学分支研究方面 ,他也多有建树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21世纪的第1年已远离我们而去,历史的树轮已画出了2002年。民俗学传入中国也已有八十余年,而人类学传入中国则已有一百余年,中国民俗学和中国人类学经历了历史风雨的砥砺,终于迎来了万木葱茏的繁荣局面。与这百余年的风雨相伴随,有一位世纪老人始终不渝地坚守住自己的一方阵地,春耕夏种、秋收冬种,为民俗学、人类学的发展贡献着毕生的精力。他,就是中国民俗学泰斗、北京师范大学的钟敬文教授。今年,喜逢钟先生100华诞,这是民俗学界的喜事,也是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喜事。为此,本刊特地编发了“庆贺钟敬文教授100华诞”专栏,从不同…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我国民俗学的复兴 ,在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上海一带 ,一批民间文 学、民俗学和群众文化工作者 ,立足于吴语地区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采集、整理和研究 ,并以《民间文 艺季刊》为阵地 ,先后围绕“白蛇传传说研究”、“孟姜女传说研究”、“梁祝传说研究”、“吴歌研究”、“新 故事研究”等课题 ,多次组织召开了全国性及国际性研讨会 ,在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数 年间 ,迅速成长起一个成果累累、个性鲜明的民俗学研究群体。由于这一群体基本上是“吴越学者”研究“吴越文 …  相似文献   

7.
“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作为中国民俗学的建设方向,包括了“民族民俗学”这一分支。云南民俗学界的学科实践是民族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分析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学翻译借鉴西方民俗学的历程后,总结出西方民俗学在中国本土化的两个特征:阶段性特点,以西方民俗学为最终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误“将现代化”视同于“西化”,简单地用中国材料去印证西方的阐释系统,未能面对中国的民间文学现实。但西方的学术价值在开阔中国人的视野,训练规范化的思维方面仍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俗学者高丙中首次把“生活世界”引入民俗学,并把它界定为民俗学的研究领域,然而,由于民俗学界对这个概念的意义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其关注仅仅停留于哲学上的探究,缺乏操作层面上的可行性研究。民俗学中的“生活世界”包括两个层次,即“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的研究是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的,或者说这样研究最终要落实到“生活世界”的两个具体层面上,因此,对这两个层次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可以初步廓清“生活世界”之于民俗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自一九七八年顾颉刚等七教授上书中国科学院,提出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建议后,中国民俗学在党的关怀下获得了新生;而一九八三年五月,“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则是中国民俗学研究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民俗学的研究从此必将开创崭新的局面。但是,如何建立中国民俗学,仍然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在此,仅就管见所及,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大家。首先,建立中国民俗学,必须肃清“左”倾思想的影响。在解放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民俗学何以被打入“冷宫”,视为“禁区”,而成“绝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相似文献   

11.
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场问题在于“基层社区”保护、“文化空间保护”和“民间社会保护”三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为两部分:(一)中国是民俗学的故乡:从我国丰富的典章、甲骨文资料与古籍记述中证实中国是民俗学的发源地。(二)民俗学研究的范围及其功能:作为“历史之学”、“文化之学”、“百科之学”的民俗学,其研究范围包括人们日常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以及人们的语言与行为的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民俗学具有文化、政治、经济三大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早在20世纪30年代,钟敬文先生就十分重视民俗文化的实用功能;到了90年代末,钟敬文先生更是把应用民俗学作为民俗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置之于与理论民俗学、资料民俗学和历史民俗学并重的位置。进入新世纪,加强民俗的应用研究,对发展中国民俗学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14.
杨知勇半个世纪民俗学学术追求与理论贡献为 :运用“立体性田野考察”、“综合整理法”,参与搜集整理 2 0世纪中华文学百年经典《阿诗玛》 ;探寻原始文化渊源 ,研究图腾、巫术、原始宗教与神话 ;将价值论和符号学引入民俗研究 ,探索民俗的文化深层价值 ;从事多民族地区民族民俗的立体描写研究  相似文献   

15.
钟敬文教授关于“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构想的提出 ,自有其历史必然性 ,它是以充分的理论准备、资料准备和组织准备为前提和基础的。创立中国民俗学派 ,既是钟敬文教授个人经验的总结 ,也是五四以来特别是解放以来我国民间文艺、民俗学极为广泛的群众性实践的总结。钟敬文“中国民俗学学派”的理论体系是博大精深的 ,有不少独创的见解。但一个学派的建设自然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所以 ,有必要从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者的广泛实践中 ,提炼概括出中国民俗学学派特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走入坛以来,他作品中创造的“商州化”成为引人注目的学潮流。其“商州化”既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具强烈的时代气息,有着很深的化底蕴。对其“商州化”中的人物,情节及饱含所民俗学、社会学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评钟敬文《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世纪之初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专题学术研讨会上,钟敬文先生作了《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的书面讲话,就中国当代民俗学的现状及发展做了高屋建瓴的论述,使与会者澄清了在民俗学学科理论方面的模糊认识,明确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姜彬半个多世纪的民间文化研究 ,虽然在歌谣研究、故事研究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但他对中国民俗学的最主要突出贡献是在区域民间文化研究方面 ,其成果集中在吴歌采录和研究、民间信仰与稻作文化研究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俗学在改革开放后有长足的发展,但面临来自民族学、考古学和其他现代学科的挑战,面临21世纪的到来,从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扩大民俗学的领域、重视田野考察、加强应用民俗研究等方面,对中国民俗学的走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2010年8月下旬,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学科与韩国历史民俗学会合作主办的“中韩历史民俗与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左温州召开。参会者主要为韩国历史民俗学会成员和国内相关领域知名学者,也有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