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艺民俗批评以文艺人学观和文化民俗基因理论为基准,探讨文艺批评术语形成、批评空间构建、批评原理阐释和具体文艺批评实践等各个环节所受到的民俗沾溉。从有形物质民俗生活相、无形心意民俗生活相和行为社会民俗生活相等方面对贺拉斯《诗艺》的民俗予以梳理,可以生动展示其贵妍多姿的文艺民俗图。这些民俗意蕴的生成。取决于贺拉斯对其文艺民俗的文学批评观念表达。他不仅首次确立了“合式”、“合理”和“寓教于乐”的文学批评范式,还根据民俗承栽的民俗事理、民俗情趣与其批评观点之间的意义关联来随“俗”赋意:采掇民俗事理以直赋其意;化撷民俗理趣以类比推演;指摘民俗“馊”弊以皈依正意;激活民俗意象以转深其意。  相似文献   

2.
文艺批评中客体和主体的关系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证明,文艺批评是随着文艺创作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创作出了一些作品,但那时因种种条件的限制,还没有产生文艺批评。文艺作品,作为一个客观现象,是先于文艺批评而存在的。之后,文艺创作日趋丰富、繁荣,人们出于让文艺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以及总结创作中的经验教训等等的目的,开始对作品进行介绍、解释和评论活动。于是就产生了文艺批评。随之,也就出现了如何处理批评家与批评对象的种种复杂关系问题。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活区别开来。”有了意识,人就能够以自我为中心,建立一  相似文献   

3.
当下学院化文艺批评和社会化文艺批评中存在着功利化、模式化和商业化的不良现象,对文艺生态造成了伤害;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艺理论遗产和批评传统的忽视,我们应重视并发扬从先秦到1980年代之间的文化批评精神,以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气派的文艺批评。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时期的重要作家郁达夫,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艺批评家。他的文艺批评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不同的理论来源形成了不同阶段的批评特色。郁达夫的文艺批评涉猎广泛,就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个性、文艺与阶级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是中国文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文艺批评正处在一个方法变革的文化语境中,一个本体深刻反省的时代氛围,一个重新解读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节点上。人类是把文艺看作自身生存意义的多维体悟和揭示.在不断苦苦执迷之时又惊醒地发现“乱轰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文艺批评早已使艺术价值从生命的根基中抽身而去,文艺审美批评则陷入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绝唱的尴尬之境。文化失落的信仰悲观,理性毁灭的哲学忧患,在这个感情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经验与超验普遍冲突和对立的时代,一大批锐意进取和卓有成效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他们面对世界与人类自身的撞击和分裂,企图重新以审美批评的这一中介形式去弥合世纪末的这种惨痛裂痕.新的理论视界、思维方式、语言表述,给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带来了新的风骨与激情.他们在解构人  相似文献   

6.
李长之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贡献在于他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文艺批评学,他借鉴了德国玛尔霍兹的文艺体系学的理论架构,从文艺美学、文艺批评与文艺教育三个方面建立了文艺批评学的理论体系。文艺美学为文艺批评提供一般的原理原则,文艺批评以文艺美学为参照分析和评判具体的作家作品,文艺教育运用文艺批评的成果对普通读者进行审美教育。李长之的文艺批评学会通中西,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包容性,能够从文艺复兴的高度认识文艺批评的特点与职能。  相似文献   

7.
孙宏 《科技信息》2013,(12):199-199
文艺批评对于推动文艺创作具有巨大的作用。但当前,由于文艺批评存在严重的虚假批评等问题使得文艺批评公信力逐渐降低。为了重建文艺批评公信力,文艺批评需立场鲜明,加强西方批评理论的中国化,最重要的是加强文艺批评家队伍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以民俗学为背景的学者从借助民俗学破案释疑到建立独立的文艺民俗学学科,所走乃是一条自觉建构理论的路径,而从事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学者走的却是一条批评实践的路径。文艺民俗学的理论建构如今遭遇瓶颈,文艺民俗学的批评实践与理论建构亦未形成良性互动。从文艺民俗学的意识形态、符号和学科属性等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反思,或许有助于我们突破当前文艺民俗学理论建构的瓶颈;通过对作家文学的文艺民俗批评以盘活文艺民俗学理论谱系亦并非一种奢望。而走向文化批评才是丈艺民俗学成功突围学科困境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对竟陵派的文艺批评体现他一贯的文艺批评观:着眼于文艺批评的实际问题,求普天下共同的“诗心、文心”。钱先生文艺批评观的立足点:从丰富的文艺现象出发,以感性和智性兼胜的气质,去理解感受作家作品;反对文艺批评中存有的脱离文本、主观臆说批评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民俗文艺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路线和模式:一是独立成体的专业文艺样式即文艺民俗,一是仍存在于母体的"活化石"形态即民俗文艺。目前关于土家族文艺民俗研究的多数成果乃是从"史"的角度对已经存在的民间文艺进行固化,这是一种静态保护。我们所要研究与探讨的土家族民俗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是充溢着鲜活生命力的"活态"保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配合协调,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艺批评是一种带着理论眼光来看待以文艺作品为中心的文艺现象的操作活动。文艺批评作为操作是被工具化了的,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对它熟视无睹,至多有时文论家们来操讨一番它的理论基础和新的可能途径。这样,批评本身就被忽略了,它的内部关系也缺少有效梳理。韦勒克曾说:“二十世纪是批评的世纪”,在文艺学各学科中,批评的发展速度与其被研究重视的失调是最为突出的。本文就是针对这种状况来进行尝试性的探讨。在文艺批评理论中,早就有人指出过批评的一些体论。如批评有一个基本原则是作品中部分的意义有赖于作品总体的意义,总体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俗风情对文艺创作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文艺民俗学因之而成为文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民俗”在民间创造和传承过程中具有集体性、传承性、神秘感及地域时代差异。民俗与文艺的结合与互动,缘于人类把握世界和表达自我的共同需要,是一种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普遍性文艺现象。民俗从内容描写上的渗入与补充、形式构成上的影响与借鉴两个方面对文艺创作产生影响,体现出自身的多重艺术价值。强化文艺的民俗倾向,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象许多作家都喜欢通过小说情节和人物的议论来表现自己对艺术的某些见解一样,列夫·托尔斯泰也喜欢这样做。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第五部有一段情节,就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他对文艺批评的见解。这里不准备全面论述他的批评观,只就这一段故事情节所涉及到的问题,谈谈他对文艺批评的一些深刻见解。小说叙述安娜和伏伦斯基在欧洲旅行了几个月以后,来到意大利的一个小城。在那里,遇见了伏伦斯基的老同学高列·尼歇夫,这天他们三人去参观一位也住在那个小城的俄国画  相似文献   

14.
浙江大学青年学者黄擎的《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一书是对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主流文艺批评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该书综合运用了批评话语分析、文本细读等方法,从话语形态、思维方式和批评功能三个层面探析了这段时期文艺话语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隐匿的思维观念等深层特质。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中国文艺意识形态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从回避淡漠到重释重组,具有从时代发展、国情基础到心理学等方面的深刻原因,新时期尤其是当下中国文艺意识形态批评具有多元面貌及特征.意识形态批评在新解释下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仍是不能被替代的一种重要的文艺批评形态.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提倡幽默、推崇性灵,打出“不干涉政治”的自由主义旗帜,有意回避阶级性、社会性、时代性和思想性等重大命题,这可以看成是他退而在精神领域求得思想解脱和心灵自由的文化苦旅。左翼文艺工作者高扬的文艺功利性与林语堂在艺术上的价值取向有着明显的不同。“左联”的“文学应当为政治服务,并把所有的非政治宣传的文学看作是无价值的”的文艺批评标准,以及文艺批评中教条主义、宗派倾向都是不利于中国新文艺健康成长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文学人类学和文艺民俗学的批评方法,对贾平凹的小说进行评论,认为贾平凹的小说从性文化意识,历史意识和民俗意识等角度对民族的文化心态进行了解剖,对文化性母题加以发掘,这正是贾平凹小说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马瑞香 《科技信息》2013,(17):58-58
当前,文艺批评的衰落和沉沦已成为众矢之的。它不仅导致批评的尊严和形象受到损伤,而且致使批评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因此,强烈地呼吁建立良好的文艺批评生态环境,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和充分重视我们民族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借鉴、改造和汲取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营养并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才能为当代文艺批评的困境找到突破口,为其发展找到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 1882—1941)1929年在《自己的一间屋》里首次提出双性同体这一女权主义批评的重要概念,其强调对话、多元、异质,让男性因素与女性因素在同一平面上交流互动,从而改善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一点,对文艺批评思维与写作的启示也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周作人是一位毁誉参半的批评家。左翼批评家阿英曾肯定他的批评活动“确立了中国新文艺批评的础石”①。周作人的文艺批评旗帜上的两行大字:“自由——宽容”,“个性—表现自己”使他成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批评家之一。他的文学批评大多以散文的笔法,平和冲淡,充溢着个性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着一种尊重“个性”的宽容开放的气度和诚朴谦逊的文风。其涵意深厚、个性色彩鲜明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