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论技术的社会控制体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技术的发展既能带来正面效应,又能带来负面效应.为了减少负面效应的产生,有必要对技术进行社会控制.技术的社会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舆论控制和教育控制四种形式,要做到合理有效地控制技术发展,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社会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的技术负效应对人类的危害不断加大,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控制技术负效应的思想.虽有一定的价值,但不能很好地解决技术负效应问题.本文认为,要想更好地克服技术负效应,需要对各种技术控制方式进行整合,通过揭示各种技术控制形式的关联性,构建控制技术负效应的机制,发挥技术控制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3.
论技术与组织的和谐互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组织的重要属性。也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动力。技术与组织之间存在一个由冲突走向和谐的历程。传统社会贯彻的是由技术到组织的单向决定路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组织复杂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单向的决定模式逐渐与实践相背离,技术与组织的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获得了实质性的变迁。现实要求技术与组织之间在动态的互构中创造和谐。技术与组织的互构是技术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技术与组织的和谐归根到底是技术与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技术进化的社会选择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分析了技术进化特征,即技术产物的多样性、技术发展的延续性与非延续性、技术系统的自组织性;探讨了技术进化社会选择的三种形式,即市场选择、政府选择、文化选择;论证了技术进化与社会选择间的互动关系,认为技术进化与社会选择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着技术与人类的共同进步,技术进化与人类进化之间的协同共进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技术自组织演化机制和序参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系统具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系统演化根本原因在于内部,技术系统内部自组织机制是技术发展的主导力量,外界因素将以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入的方式或控制参量的身份参与技术系统的演化。技术目的是技术演化的序参量。  相似文献   

6.
泛化的与本意的“自组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组织是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概念,它的本意是明确的,但当对这一概念进行解释、或与其他相关概念进行涵义比较时,却出现了概念的泛化。本文为此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指出了自组织与组织、自我组织的根本区别,针对他组织概念的不当使用,明确了组织形成与发展的两个不同过程,最后对自组织的本意进行了针对性总结。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劳动方式?众说不一,尚无定论,我们认为,劳动方式是劳动的社会方式和劳动的科技方式的统一,主要指在科学技术影响下劳动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劳动方式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在当前,劳动方式又随新科学技术革命发展而不断变革。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多方面影响和制约劳动方式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研究这些问题。对我们迅速发展生产力,适时改革劳动方式,加快实现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关于大学技术转移组织机构(TTOs)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评价其绩效水平、识别影响其绩效的主要因素,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或案例研究。近年来受到组织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理论思想的影响,国外学术界开始将大学TTOs作为一类创新组织,致力于对这类机构的内部结构特征和组织类型方面的分析。相比之下,国内学术界仍侧重于对其运作模式、发展思路和国际经验方面的研究,对机构绩效评估、组织特征、制度化过程等微观层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因此,建议加强我国TTOs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层面的研究,并充分考虑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因素、制度变迁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组织构建的作用,为我国TTOs的规范性发展提供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是需要技术,生产、市场等各个环节有效连接和合作过程,这种连接过程中历史中演变出外部交易,组织内部连接,政府促动等组织模式或制度安排的形式,在新的组织技术和制度环境中,这些模式又衍生出一些更为有效的形式。然而对于我们来说,移植和模仿这些组织模式。最大的障碍则来自于观念的滞后。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有赖于人才,有组织地专门生产人才这便是学校教育的社会职能。社会是人类高度整体相关的组织状态,作为社会之一部分的学校教育从属于社会整体。学校教育的社会整体性即这种“从属于”应是学校教育的客观规律性与社会目的性的统一,学校教育应以这种整体性的运行状态实现  相似文献   

11.
陈智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1):67-70,102
哈贝马斯师承马尔库塞“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观点,认为其内在根据就在于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理性的片面发展。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是深刻的,其中的一些观点不仅对于我们认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认识当代技术文明的某些负效应有积极的借鉴作用,而且提出了一些我们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不能不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但是,由于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并没有具体而科学地考察当代西方社会的生产方式、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和影响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相反,他抛开特定的社会背号,片面强调科学技术对理性影响的消极性,将科学技术说成是一种肯定的、排除批判否定精神的思维方式的帮凶,甚至把科学技术直接等同于意识形态,这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历史经验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科学的历史经验作了简要回顾,从科学的源泉,动力,条件,科学的继承,发展,创新,以及科学对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推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展望了科学的未来,阐述了未来科学的结构,科学教育,科学社会功能,科学建制与文化。  相似文献   

13.
技术的价值伴随着它的设计、发明而诞生,伴随着它的开发、生产而增长,伴随着它的应用、普及而实现。作为其“自然编码”,技术从设计到发明形成它的“内在价值”;作为其“社会编码”,技术从开发到生产形成它的“潜在价值”;作为其“社会表达”,技术从应用到普及形成它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科技进步非对称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来说,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正面的.但科技进步的非对称性问题的存在却使科技进步的正面作用和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若任其下去,将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很不利的影响.本文对科技进步的非对称性现象、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和科技进步非对称性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矫正和控制科技进步非对称性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吗?--兼与刘立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刘立先生"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的现点及其论证,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出相反的论证:第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技术,而不是市场需求.这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是内在一贯的.第二,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取决并适应于技术发展水平.这无疑是一种技术决定的倾向.此外,本文还对刘立"技术决定论是非辩证思维"的观点进行了驳正.  相似文献   

16.
论芒福德的技术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芒福德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技术哲学家,是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首先从技术人类学角度将技术史分为使用水和木材的始技术、煤和铁的古技术以及电和合金的新技术三个阶段,然后将历史上的技术分为两类:多元技术和单一技术。他认为人与技术协调发展的多元技术逐渐被以“巨型机器”为代表的单一技术所取代,产生了“机器的神话”,人被沦为机器的奴隶。芒福德提倡一种“民主的技术”,以改变单一技术的文明,从而恢复人在技术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和技术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浅析技术实践社会评价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技术实践的社会评价观经历了从漠视技术论到技术乐观主义,从技术自主论到技术悲观主义,从适当技术论到生态技术主义的发展过程.由此所衍生的技术决定论、专家治国论、技术恐惧及反技术主义都曾对社会的技术选择产生过影响.技术生态主义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适合当代技术发展的正确的技术实践社会评价观.  相似文献   

18.
The thoughts that Michel Puech formulates on wisdom, technology and the art of living are timely at a moment when social,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are pressing upon our societies and the speed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seems to overwhelm our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dapt new technologies in our lives and societies. However, he restricts his concept of wisdom too much to a personal endeavor and overestimates the relevance of non-confrontation. I argue that his project can only be of value when it is embedded in a broader societal and political strategy for change.  相似文献   

19.
智识史与社会史是主流科学史中两大研究传统,这两大研究传统的历史演变构成了科学史学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智识史与社会史传统分离和纷争历史的系统疏理,指出两大传统的互补和融合是世纪之交科学史学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