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以自然日照为对照,在塑料大棚内对比观察了4个不同光反应型水稻品种在生长发育的各阶段对短日照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早粳晚熟品种、中粳中熟品种在3~4叶龄短日照处理20~30d开始对短日照有反应,主茎叶龄6~7叶时植株对日照长度最敏感,抽穗时间(由播种期到抽穗期的时间)较对照减少约26天;晚熟品种对日照长度反应的时期晚。不同品种的主茎叶片数、株高与抽穗时间成正相关,且达极显著水平,但籼稻品种的相关系数最小。短日照对早粳晚熟品种辽5和中粳中熟品种冀粳8号的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很大:在7叶龄5~10d的短日照处理条件下,辽5的穗粒数和结实率与对照相差最小;冀粳8号最适宜的短日处理分别为7叶龄10h短日照处理5~10d,中粳晚熟品种冀糯1号在7叶龄15d的短日照处理条件下,短日照对其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最小;6叶龄20d短日照处理对籼稻品种南农大的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
为着了解和掌握稻种演变的有关规律,用典型的晚季稻品种,在其种子植株及分蘖个体发育的第二阶段,适当用短日(9小时/日)光照处理若干天,但不满足共遗传性的要求,然后从暗室移至早造自然长日照(14—15小时/日)综合条件下培育结实。其后将这些种子后代,经过连续四年的选育,终于获得了具有适应早造季节条件的早季稻品种。  相似文献   

3.
正从改善植株光能高效利用的株叶形态入手,通过杂交和基因重组,聚合优良性状,创造性地定向培育出晚粳稻新种质"测21"。该种质遗传基础丰富、抗性强、适应性广、配合力好,成为我国常规粳稻育种和杂交粳稻育种的优良核心亲本。项目组共审定秀水04、浙粳22等新品种54个,形成了粳、糯配套,早、中、晚搭配,丰、抗、优兼顾的系列品种优势,其中祥湖84、秀水11和秀水63连续成为我国南方粳稻  相似文献   

4.
吴县市从1984年组织全市早熟晚粳品种选育协作攻关,经过近15年的努力,早熟晚粳育种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促进全市水稻生产的发展。水稻生产基础的提高,对水稻品种的要求也更高,必须尽快地选育有突破性的品种,以适应水稻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叶绿体光化学活性和观察叶绿体类囊体膜超分子结构发现:与短日照光周期相比,长日照光周期可诱导开始进入光周期敏感时期的光敏核不育水稻(NK58S)叶绿体发育不良,但却使开始进入光周期敏感时期的晚粳NK58及未进入光周期敏感时期的NK58S和NK58的叶绿体发育正常.长日照光周期对NK58S叶绿体的这种特异效应可能是导致NK58S雄性不育而NK58正常可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稻品种种子发芽耐盐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苏籼稻9311、湖南粳稻HN-1、豫粳6号、豫粳8号4个水稻品种为实验材料,进行种子发芽耐盐性比较实验,并分别测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苗长、电导率以及POD(过氧化物酶)比活力,分析不同品种间幼苗耐盐性的差别.结果表明:4个品种中江苏籼稻9311的耐盐性最强,豫粳8号次之,再次为湖南粳稻HN-1,而豫粳6号最弱.  相似文献   

7.
种足种好后季稻,对保证全年粮食增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早栽与晚栽的后季稻,产量相差很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后季稻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后季稻在“立秋”以后移栽,产量不够稳定,在冷空气较早南下的情况下,往往“翘穗头”,造成严重减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晚栽后季稻的产量,保证大面积平衡增产,对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立准确高效的籼稻和粳稻鉴定方法,对基于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的全基因组DNA序列比对而获得的45个特异插入/缺失(InDcl)位点进行了实验验证.以包括93-11和日本睛在内的44个典型籼稻和典型粳稻品种为实验群体,用45对InDel引物对上述水稻品种的DNA样品进行了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获得了多态的电泳条带.对获得的各InDel位点的基因型数据矩阵进行了中性检测(neutrality test),确定了与栽培稻的籼、粳遗传分化密切相关的34个InDel位点.进一步对来自亚洲11个国家的栽培稻品种和来源不同12个野生稻物种的PCR产物和电泳结果的读取和分析,计算这些栽培稻品种和野生稻DNA样品在这34个InDel位点上的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最终确定了不同样品的籼、粳特性.该籼稻和粳稻鉴定方法被称为"InDel分子指数法".与传统基于形态特征鉴定栽培稻籼、粳特性的"程氏指数法"相比,该方法不仅能够准确鉴定籼稻和粳稻,而且还具有更快捷、简便和高效的特点.另外,InDel分子指数法还可以用于野生稻样品的籼、粳特性鉴定,扩大了被检测样品的范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InDel分子指数法的建立为栽培稻育种过程中正确选用籼稻或粳稻种质资源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也为栽培稻的起源、籼-粳遗传分化、以及籼稻和粳稻在驯化过程中如何适应地理环境变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石河子科技》2005,(3):51-51
据新华社上海5月31日电(记者李荣)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31日表示,上海在粳稻育种领域已成功实现了超高产的突破,已育成的2种优质超高产晚粳新品种最高亩产量高达770公斤。据权威科技情报机构进行的全球文献检索,这一高产量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超过了日本、韩国等国的高产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10.
晚稻新品种“测—48”,是我省当前推广的主要晚粳当家品种。去年,慈溪县彭桥公社农科站对该品种进行了不同秧田播种量和不同插秧本数试验,在1:7.5固定的秧本田比例条件下,秧田的每亩播种量分别为40斤、80斤、120斤、160斤和200斤五个处理。  相似文献   

11.
元葱是地域性很强的蔬菜,主要是受日照长短所制约。过去有人试图将我国关内的元葱引入我省栽培,但均未获成功。这是因为其光照条件得不到满足。作者选择与我省相近纬度的国外元葱品种,经过多年系统选育,终于育成适合我省长日照地区栽培的大庆元葱1号,填补了我省元葱育种的空白。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建立准确高效的籼稻和粳稻鉴定方法,对基于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睛)的全基因组DNA序列比对而获得的45个特异插入/缺失(InDel)位点进行了实验验证.以包括93—11和日本晴在内的44个典型籼稻和典型粳稻品种为实验群体,用45对InDel引物对上述水稻品种的DNA样品进行了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获得了多态的电泳条带.对获得的各InDel位点的基因型数据矩阵进行了中性检测(neutrality test),确定了与栽培稻的籼、粳遗传分化密切相关的34个InDel位点.进一步对来自亚洲11个国家的栽培稻品种和来源不同12个野生稻物种的PCR产物和电泳结果的读取和分析,计算这些栽培稻品种和野生稻DNA样品在这34个InDel位点上的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最终确定了不同样品的籼、粳特性.该籼稻和粳稻鉴定方法被称为“InDel分子指数法99与传统基于形态特征鉴定栽培稻籼、粳特性的“程氏指数法”相比,该方法不仅能够准确鉴定籼稻和粳稻,而且还具有更快捷、简便和高效的特点.另外,InDel分子指数法还可以用于野生稻样品的籼、粳特性鉴定,扩大了被检测样品的范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InDel分子指数法的建立为栽培稻育种过程中正确选用籼稻或粳稻种质资源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也为栽培稻的起源、籼-粳遗传分化、以及籼稻和粳稻在驯化过程中如何适应地理环境变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碱基的插入/缺失(InDel)引起DNA序列变化并形成了DNA片段长度多态,可以用作遗传标记.为了评价基于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全基因组序列比对获得的差异片段而设计的InDel引物在鉴定籼稻和粳稻两种生态型以及研究稻属不同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意义,采用45对InDel引物,对来自亚洲10个国家的49份籼稻、43份粳稻品种和24份野生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其中41对InDel引物鉴定籼稻或粳稻品种的准确率高于80%.主成分分析散点图显示:籼稻与粳稻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含AA基因组的野生稻物种与籼稻品种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非AA基因组的野生稻物种不存在明显的籼-粳分化.并且证明了基于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全基因组序列比对获得的InDel差异片段设计的引物可以用于栽培稻籼稻和粳稻品种的鉴定以及籼-粳分化问题的研究,及探索稻属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籼和粳稻及WCVs配组的杂种优势及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亲和品种轮回422,02428分别与籼、粳稻配组及粳/籼、籼/粳、粳/粳配组,检验杂种F1代的杂种优势与育性,试验结果表明M-201/日本优的每株穗数和单粒株重优势明显,广亲和品种与籼、粳配组能得到具有生物优势而且育性强的杂种F1代,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轮回422为亲梗型的广亲和品种,但02428对籼稻有较强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5.
以2个广亲和品种(轮回422,02428)分别与籼、粳稻配组及粳/籼、籼/粳、粳/粳配组,检测了杂种F1代的结实率及镜检亲本F1代的花粉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除测49外,亲本花粉可育性均较高,杂种F1代的花粉育性因亲本不同而有所差异,以广亲和品种与籼、粳稻配组所得的杂种F1代的花粉可育性最高;籼粳杂种F1代的花粉败育率与植株不结实率的相关系数达0.8380.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高连作晚稻抛栽产量,是抛栽技术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宁波市大多用特早熟晚粳甫粳38、丙对一3对等品种作连晚抛秧,这类品种稳型小,分美力强,往往前期生长过旺,成穗率低,不易高产。甫粳18号中熟晚粳,具有穗粒兼顾,穗型偏大的特点,一般比宁波市当家中熟晚粳宁67多14粒,比特早熟晚粳甫粳38多19粒,产量潜力大。用于抛秧,适当增加基本苗,易获得较高产量。据lop年调查,宁波市江北区庄桥镇Zhm的宁甫粳18每667m2产460kg;4.3hm2宁67均产420kg/667m2;0.68hm2特早熟晚粳甬粳38为408kg/667m2,用雨粳18作抛秧比宁67增9.5%,比…  相似文献   

17.
水稻籼粳杂交F1植株育性与花粉育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亲和品种轮回422、02428分别与籼、粳稻配组及粳/籼、籼/粳、粳/粳配组,检测杂种F1代的实率及镜检亲本F1代的花粉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除测49外,亲本花粉可育性均较高,杂种F1代的花粉育性因亲本不同而有所差异,以广亲和品种与籼、粳稻配组所得的杂种F1代的花粉可育性为最高;籼粳杂种F1代的花粉败育率与植株不结实率的相关系数(r)达0.8380。  相似文献   

18.
我省潮汕区的晚秈“短种”是严格的短日性作物,在10小时日照下能最迅速地通过发育阶段。因此,在控制日长的实驗条件下,对迅速通过发育阶段的植株和发育进程受到阻延的植株的各层叶片进行分析,从而阐明不同个体发育时期对叶层生理性状的影响,以及在同一发育时期中各层叶片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籼-粳分化在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的驯化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其分化机制仍不清楚.有的学者认为水稻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在驯化过程中适应不同生境的结果,也有人认为籼-粳分化在水稻的野生祖先种中就已经存在.为了研究普通野生稻的籼-粳分化,并解析稻属(Oryza)植物的籼-粳遗传变异,利用34对籼-粳特异插入/缺失分子标记(InDel)引物,研究了50份典型籼稻(O.sativa L.subsp.Indica Kato)和粳稻(O.sativa L.subsp.japonica Kato)样本以及来源于35个国家的348份稻属其他种材料.结果表明,亚洲栽培稻存在明显的籼-粳分化,普通野生稻复合体(O.rufipogon complex)中存在"偏籼"和"偏粳"类型,而稻属的其他种均未出现籼-粳分化,普通野生稻复合体中"偏籼"和"偏粳"类型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籼稻和粳稻的地理分布格局相吻合.考虑到大部分普通野生稻复合体的样本取自邻近有栽培稻种植的普通野生稻群体,推测得出部分普通野生稻样本中表现出的"偏籼"和"偏粳"类型可能是栽培稻的籼稻品种和粳稻品种在普通野生稻的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基因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世纪。中国的水稻育种在经历了20世纪的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配套两次革命后,怎样才能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其特色和地位,值得决策者和科技工作者深思探讨。 一、回顾和启迪 建国以来,我国的水稻育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至50年代中后期,通过大规模的地方品种评选和新品种的省间引种,普及了高秆良种,早籼的南特号、早籼503、陆财号和广场13等,中籼的万利籼、胜利籼和中农4号等,晚籼的塘埔矮和浙场3号等,中、晚粳的桂花球和黄壳早廿日等,晚粳的10509和老来青等的推广应用,改变了生产上品种多、杂、乱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