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相助》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密西西比州杰克逊镇的白人主妇和黑人女佣之间的故事。小雯、艾碧莲和明尼三位女性以书写的方式来探寻自我身份、反抗白人文化霸权的努力构成了小说的主线。本文运用文化霸权和身份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主要女性角色,探索不同女性身上所赋予的身份象征意义,以丰富对这部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余斌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4):118-121
贾平凹的《高兴》以细密连绵的笔触,聚焦于主人公进城后丰富、驳杂的内心世界,逼真地描绘了主人公入城后身份焦虑的现实,揭示了主人公远离故土后灵魂漂泊的精神状态,这也是作品对进城题材创作新的贡献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刘瑞芳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6):97-99
随着美国犹太移民文化的发展。美国犹太移民身份演变遵从的“固守-背弃”的文化模式有了新发展;“第三代利益原则”的代言人马库斯·L·汉森提出了第三代回归模式理论,指出第三代犹太作家呈现出重又回归民族身份及文化传统的趋向①。而事实上,许多第三代犹太作家的确开始高度关注其犹太身份。菲利普·罗斯虽是第二代犹太作家。但是其创作紧跟时代变化,其晚期创作的主题十分契合汉森的回归理论,呈现出对民族身份和文化传统的回归趋向。《遗产》②作为其晚期作品之一,通过比较主人公罗斯对一系列象征物的态度变化,揭示了他从物质到精神逐渐深入地回归犹太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身份的焦虑》讨论了现代身份理想下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种种看法,分析了现代人身份焦虑的起因和缓解途径。当平等观念、精英崇拜、宗教衰落带给人们过高的期望和无限的焦虑时,德波顿提醒人们不忘记古老的哲学智慧和悲剧艺术,并呼唤一种更宽容、更温和的成功哲学。 相似文献
5.
<金银岛>是一篇探险故事,但同时又是一篇有关成长的故事.吉姆·霍金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身份意识的萌发和一系列的"身份焦虑",并不断试验各种男性角色模型来充当他心目中的英雄,以最终实现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吉姆·霍金斯是如何由一个充满天真幻想、胆怯、困惑的小男孩逐步成长为一个勇于面对现实、勇敢、成熟的男子汉?将对这一过程中吉姆·霍金斯的身份意识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骨》中莱拉突破族裔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成功地构建了具有族裔文化双重性特征的混杂性文化身份。这种混杂性文化身份的出现为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家庭中各成员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解析《骨》中莱拉的混杂性文化身份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的《爵士乐》讲述了20世纪初一对黑人夫妇离开南部乡村融入北方城市的经历。城市不仅充当了小说的历史背景,更作为黑人身份和文化重建地而成为了叙事中心,诠释了美国黑人特有的双重文化体验。小说中倡导的性别公平、性别尊重和性别友爱,对构建和谐城市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8.
韦德强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8,(1):72-76
文章选取“身份焦虑”这种生命体验形式作为切入口来探究元代作家的精神世界,并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及其文学作品来阐释他们对“诗意的栖居”的追求,进而指出他们的创作形成原因。这对深入了解元代思想、精神与文学的变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美籍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创作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佬》,描写了3个中国移民者在美国纽约的生活经历。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美国,并且不断被这里的主流文化所影响。因此,他们从最开始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批判者变成了接受者,成为了他们最初蔑视的那种群体——"典型的美国佬"。任碧莲借助自身的跨文化身份及小说中角色身份的认同与建构,指出文化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进而为当前全球文化融合背景下种族所面临的身份建构与文化困惑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0.
于连的身份处境使其具有强烈的身份焦虑,他奋斗的所有动力都来自于朴素的出人头地的人生理想。为了成功地实现阶层晋升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戴上了人格面具,一度变成了忠心为权力阶层效劳的一分子。不管是在市长家里,还是在神学院和侯爵府,他都一方面隐藏自己的真实思想,另一方面竭力训练自己的上层人品质,试图成为进入社会主流正项的中间人。但是,作为竭尽全力向主流靠拢的中项,尽管于连尽职尽责,才华出众,但他并没有被接纳,反而被以卑鄙的手段毁灭。于是,于连走向彻底的异项和反主流,坚决反抗。他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他以个人的崩溃预见了社会的崩溃。 相似文献
11.
王菲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5(1):129-131
华裔美国作家徐忠雄的小说《家园》,探讨了主人公雷恩斯夫德如何通过回顾父辈的移民历程,再现美国华裔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觉醒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对自我身份定位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胡玲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0):110-112
阐述了服装品牌形象的构成要素,探讨了创建服装品牌形象常见的问题,指出要注重服装品牌内在形象的塑造,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品牌服装不可或缺的精神依托。 相似文献
13.
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是深层的,多方面的。文章从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中的主人公匹普的成长历程入手,着重分析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对其行为带来的巨大影响,以此来说明文化对个人性格形成所产生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4.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殖民文学的发轫之作.它不仅生动讲述了鲁滨逊开拓荒岛的详细过程,也描绘了他驯服改造原始部族人"星期五"的手段和策略.鲁滨逊以枪炮为后盾,从语言和宗教信仰两方面对"星期五"进行了文化改造,使其丧失了原有的民族文化身份.本文从二元对立的殖民话语出发解读"星期五"民族文化身份的丧失.这为我们重读经典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我们审视殖民者的文化统治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5.
王静欣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131-132,149
文化身份是个体的文化结构和人格的结合之后的产物。言语交际中,语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文化的归属,语言是文化身份形成的基础和重要表现形式,在确认和维护文化身份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文化身份也制约着人们使用语言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17.
闻靖灏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24(4):102-105
文章从高校学生校园主流文化的认同现状着手,通过研究高校学生校园主流文化认同感现状,分析校园主流文化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等内容,从规范校园管理、加强日常教学、开展社会实践、发展校园媒体、举办校园活动等方面提出培育高校学生校园文化认同感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电子化、信息化时代,文学批评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而进行一次现代“身份”的转换:首先,文学批评应该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参与到现代文化建设之中;其次,要扬弃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积极开拓批评的视域;再次,要从原有的理想化的批评方法中突围,走向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