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沈从文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与生命体验,虽进入现代都市却感到格格不入,处于“在而不属于”的状态,始终觉得自己是个“乡下人”,对城市生活感到厌倦。同时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激变和社会地位的变动,使得沈从文对自己的文化归属与文化本质特征始终处于一种追寻和确认的过程之中,陷入文化身份的矛盾与焦虑,文化身份体现出明显的建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身份的焦虑》讨论了现代身份理想下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种种看法,分析了现代人身份焦虑的起因和缓解途径。当平等观念、精英崇拜、宗教衰落带给人们过高的期望和无限的焦虑时,德波顿提醒人们不忘记古老的哲学智慧和悲剧艺术,并呼唤一种更宽容、更温和的成功哲学。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高兴》以细密连绵的笔触,聚焦于主人公进城后丰富、驳杂的内心世界,逼真地描绘了主人公入城后身份焦虑的现实,揭示了主人公远离故土后灵魂漂泊的精神状态,这也是作品对进城题材创作新的贡献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汉代的政治格局使得汉代士人(或士大夫)有着矛盾的文化心态与复杂的身份,他们在与君权为核心的政治权力的紧张关系中从事着精神文化活动,他们的身份也因此出现多维度的情形.“文人”是汉代士人多重身份中的一种,这种身份的形成体现着士人阶层对精神生活之独立性的吁求.“文人”身份的形成对汉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身份焦虑”这种生命体验形式作为切入口来探究元代作家的精神世界,并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及其文学作品来阐释他们对“诗意的栖居”的追求,进而指出他们的创作形成原因。这对深入了解元代思想、精神与文学的变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张洪卓 《科技信息》2013,(6):516-516
《蝴蝶君》以冷战时期的一位法国外交官和一位中国京剧旦角演员为主要人物,通过对著名歌剧《蝴蝶夫人》进行后殖民改写的方式探索了种族及性别身份等现代社会的重大问题。该作品中的性别与种族操演尤为值得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蝴蝶君》中两位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的身份政治问题的分析,从表演性理论的角度出发来探究《蝴蝶君》中性别以及种族身份的建构与解构。  相似文献   

7.
在《八月之光》中,作者对主人公克瑞斯默斯的种族身份做了模糊性处理。这种处理不仅将小说自身的情境复杂化,还巧妙地折射出南方种族主义对人性及人的独立自我的剥夺。这为多种话语的共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文章从主人公身份的模糊性出发,分析了克瑞斯默斯悲剧性命运发生的根源及其中隐含的作者的意图,并指出小说独具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唐晓雪 《科技信息》2012,(30):216-216
亚裔美国文学以其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在当代美国主流文学中占据特殊地位。许多亚裔作家在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发现了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错,表达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困惑和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渴望。卡洛斯.布洛桑是早期亚裔作家的核心人物,他的代表作《美国在心中》以自传体的形式再现了菲律宾人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经历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同化以及文化身份建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在心中》的文化身份建构,通过分析主人公移民美国后经历的身份焦虑和文化融合,探讨了亚裔族群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身份定位与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杜拉斯"中国情人"形象塑造中的身份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情人》等小说中塑造了富有影响的"中国情人"形象,在这类形象中,潜藏着作家强烈的身份焦虑。身份焦虑源自于双重文化冲撞下身份缺失,杜拉斯借助"中国情人"形象的种族等级观照,对自我身份加以确认,并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对身份焦虑形成超越。  相似文献   

10.
赵磊 《科技信息》2010,(12):134-134
《赫索格》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摩西·赫索格的人生危机。本文试从文化研究角度来阐释赫索格的"癫狂",认为这是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而赫索格的三段婚姻分别对应他探寻自己真实文化身份旅程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文化内部的多样社会认同方式,决定了未来国际社会和国际制度的跨国认同必然是一种多元的认同格局互动。这种旨在形成国际共识和跨国合作的文化互动,不会仅是线性的进化过程、相互竞争和新旧替代的过程,而会同时是一个传播模式的、发散式的相互汲取、协商、竞争、制衡和最终磨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民族问题的新情况,提出应该重点强调和培养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公民认同,处理好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与公民认同、国家认同与公民认同之间的关系。国家/中华民族认同与民族/公民认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结构关系;从认同角度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培养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指出在中国,存在着忽视国家认同和公民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认识偏颇、多重身份认同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语言和身份这一对关系在社会学、语言学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语言测试在人类历史上经常被作为身份确认的重要手段,比如海外留学、毕业、晋升,甚至能测试性取向。但如何维持测试的公正和客观性以阻止错误的身份认同,还有待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身份权就是婚姻家庭法上的权利,包括亲权、配偶权和亲属权,不包括监护权、著作人身权和荣誉权。在身份权客体问题上的特定人人身说、利益说和身份说三者均存在瑕疵,不足以完全服人。笔者认为对于身份权的客体,应区分纯粹身份权和身份财产权并分别予以确定,笔者关于身份权客体的这种看法,可称作"身份权客体两元论"。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服装品牌形象的构成要素,探讨了创建服装品牌形象常见的问题,指出要注重服装品牌内在形象的塑造,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品牌服装不可或缺的精神依托。  相似文献   

16.
冯驰  陆建鑫  汲清波 《应用科技》2002,29(11):17-18
分析了拨号方式访问的企业网用户身份认证存在的缺陷,提出以IC卡为认证码载体,用户不接触认证码,消除认证码人为无意或有意泄密的可能。认证码的确认在终端和服务器间完成,与系统应用软件无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了身份数字化方式证明的常用方案和零知识身份验证算法,并介绍了数字证书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成为多学科关注焦点的背景下,需要从国际比较视野和民族过程发展脉络中认识该问题的根源和影响。指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需要置于全球化时代的族裔复兴背景中进行考察,全球化推动族裔复兴及其全球性影响的形成,同时也加剧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是世界范围内国家认同问题产生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9.
1970年SheehanJ.获得的一个组合恒等式,本文给出四种推广,其中有两种推广为笔者1955和1991年的结果,过去没有发现它们之间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还有两种推广为笔者最新的结果,这两个新的结果之间也存在着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由此可知,这些组合恒等式之间存在着有趣的关系,特别是从发表的时间上来看,笔者1955年结果的特例就是1970年sheehan结果。  相似文献   

20.
杨晓晖 《菏泽师专学报》2004,26(3):69-71,97
同一性是关系到人的发展的重要心理结构,而情绪对同一性的形成、发展和保持又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从情绪的角度来理解同一性,具体分析情绪影响同一性的理论基础、情绪对同一性的作用机制以及20世纪以来有关同一性的理论模型,将为人们对同一性的了解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