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至今已经过去40多年了。如果说1977年恢复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那么2017年的高考也注定是一个跨时代的节点,因为那年的高考迎来了两位特殊的考生——"高考机器人"AIMATHS和"高考版阿尔法狗"Aidam。"高考机器人"AI-MATHS是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基于大数据的类人智能关键技术与系统"项目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该项目于2015年启动,以科大讯飞为牵头单位,联合中科院软件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2.
牟季娥与《世界科学》至今,我未与年季娥见过面,但她却多次给编辑部来信,并对本刊提出改进意见.据她自我介绍,她是一位退休教师。197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发现了《世界科学》(那时本刊尚未交邮局发行),并结下不了之缘.她自那以后一直订阅本刊。一位退...  相似文献   

3.
正《大西洋月刊》记者张晓文(Sarah Zhang)参观了广东省一处猴子繁育基地,那里的研究人员正在对猴子的大脑进行基因重组,以研究自闭症。冯国平是中国1 9 7 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那时,570万人在超过10年的等待后参加了高考。冯国平是自己所在的高中里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人。他被分配到了医学院。和同时代大多数有科学抱负的人一  相似文献   

4.
正新华社高级记者张建松跟随科学家两次参加国际大洋钻探,多次参加深潜航次,将长期一线考察的经历著成《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该书记录了她眼中的海洋科学探索。请跟随我国深海机器之"发现"号潜入海下,一起领略海山的奇异景象。  相似文献   

5.
<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样的诗句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不知是否冥冥之中有天意,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对青蒿的研究情有独钟,也最终在青蒿的研究中获得重大成果。似乎《诗经》早已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预言"了如今的一切。屠呦呦的获奖,与她名字和青蒿的缘分有一定的关联,她的名字或许激发了她对蒿类植物的特殊情感和敏感。当然,这么重大的发现并非天注定,而是她自  相似文献   

6.
<正>她是一位年过半百的普通农村妇女,她的创业事迹连续4年分别在中央电视台《致富经》《科技苑》《聚焦三农》《每日农经》等栏目进行过专题报道,她的创新成果"秀芬"牌百草火鸡带着浓浓的中国味走进了千家万户。周秀芬潍坊市科技致富女状元、三八红旗手,2006年当选为山东省市区妇代会代表。2008年被全国妇联、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授予"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女能手""首批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称号。  相似文献   

7.
她是波提切利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中维纳斯的原型,但却死因不明——迫使我们只能从蛛丝马迹中探寻历史的真相——1510年5月17日,伟大的文艺复兴画家波提切利辞世。临终前,他请求友人:"请将我埋在西蒙奈塔脚边!""西蒙奈塔?那个美后吗?"友人诧异地追问,"可她已经故去34年了。"这位令波提切利魂牵梦绕的女子——西蒙奈塔是谁?层层迷雾中的西蒙奈塔西蒙奈塔的一切都很神秘,有关她的说法多数模棱两可,甚至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老读者,我热烈祝贺《世界科学》创办20周年。趁这次征文活动表达我对她的热爱感激之情.并衷心祝愿她越办越有魅力。我是1985年见到《世界科学》的,1986年我就订阅她,至今已经整整10年了。订阅她是出于我对科学的关心和热爱,也是工作需要科技知识,由于她质量不错,所以我一年又一年地订阅,从没有间断过,别的杂志我很多是订阅一阵又不订了,唯独这一世界科学”10年来我没有停订过。10年来的阅读,对我工作和个人科学素养提高都帮助极大。因此我十分喜欢和重视这本杂志。尽管目前由于我国国民科技素质还不高,大家对科普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正5月23日,《科学通报》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总经理、《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会秘书长彭斌一行来到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家中拜访,并就《科学通报》即将出版的"青蒿素研究与进展"专辑进行工作汇报交流.1977年,《科学通报》第3期发表了署名"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  相似文献   

10.
在作了上述这些极其一般性的论述之后,我只想着重谈谈在我参与其事的那些岁月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特别是那时我颇有亲身感受的一些题目。如同普赖斯(D.Price)在他的新作《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科学的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人类为之奋斗的任何其它领域的进展。这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某些麻烦,其中有些问题在写作《科学  相似文献   

11.
魏真 《自然与人》2012,(1):62-62
《问到底》系列童书(第一辑)共五本,分别为《动物紧急逃生》(李若行著)、《找虫虫》(涵秋著)、《谁的宝宝》(涵秋著)、《虫虫的家》(涵秋著)和《种子的旅行》(涵秋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每本定价9.80元。  相似文献   

12.
应中国科技情报所的邀请,主持编写《公元2000年的地球》的巴尼博士夫妇在访问北京后,於本月十四日来沪参观访问。在沪期间,他曾作了“公元2000年世界前景展望”的报告,並与有关各方进行了座谈。《公元2000年的地球》一书是在1977年5月应前美国总统卡特的要求而编写的,以作为美国政府制定长期规划和各项政策的依据。参加编写的基本人员有各方面的专家五十余人,撰稿者一百多人,历时三年。该书在去年编成出版后,已在全世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13.
<正>1977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第22卷第3期首次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在当年我国没有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情况下,抢在外国人前面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国人的发现.2015年,因为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  相似文献   

14.
《世界科学》2012,(6):1-1
海洋和太空一样深邃,如果你是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忠实Fans,就一定对深海探险不陌生。除了执导《终结者》、《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自称"世界之王"的卡梅隆更强调自己是个探险家。前不久,卡梅隆从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潜归来,创下了史上第一的深潜记录(见本刊上期"‘深海挑战者’之潜水器族谱")。这已经是卡梅隆的第73次深海潜水了,之前的纪录片《深海异形》就是卡氏探险大西洋、太平洋海底热液活动区之后的一部杰作。仅从娱乐的视角,《深海异形》就使人们对深海里这些不  相似文献   

15.
<正>著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大作的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死于1817年,时年41岁。她去世前患有一种神秘的慢性疾病。她在信中诉苦说自己胆病发作,高烧不止,关节很痛。在她去世前不久的一封信中,她说自己的皮肤"黑白杂呈,颜色完全不对"。  相似文献   

16.
《世界科学》问世以来,已接近20周年。在这20年的岁月中,我的医学科技生涯和她结下了不懈之缘。我既是她创刊以来的忠实读者,又是她多年的友好译者。从读者走上译者的人生之路,是《世界科学》选题的新颖、立题的别具一格、报导的迅速、译文的优美洒脱,开阔了我的视野,萌发了我成为《世界科学》译者的进取心。然而更使我醉心于《世界科学》杂志的原因,是我的医学情报专业,需要我及时吸取世界最先进的医学科技知识。我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阅读着《世界科学》,从中得到了不少教益,也获得了非常满意的回报。纵观《世界科学》开辟的栏…  相似文献   

17.
脑膜炎是一种可怕的疾病。这里讲述的是一个家庭怎样与之抗争而保存下孩子的经过。夏洛在电视机前跳着舞,眼睛闪闪发亮。这简直令人难以相信,还不到一年之前,她的父母戴佛和雪利·斯米斯特以为她正站在死亡的边缘。那时,他们可爱的3岁的女儿正不幸染上了一种可以致人于死地的脑膜炎,然而万幸的是发现及时而被挽救过来。1995年10月的一天,一家人正从朋友处拜访回来,他们听见夏洛在汽车后座上呻吟,当时他们以为这是太累了的结果。但是第二天早上,夏洛病了。有点医学知识的雪莉立即检查是否有脑膜炎的其它征兆。"我开始寻找红疹,然后我把她拉到电灯前,看看她是否怕见光。"雪莉说,"但是没有其它症状。于是我以为这一定是病毒感染。医生说这是由  相似文献   

18.
今年五一期间,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共同组织了一次活动,到北京松山保护区的大庄科村"体验退耕还林的本质". 参加活动的有来自社会各界的90人,多是关爱自然、热心环保之人士,十几个中小学生增添了这个临时团队的生气.  相似文献   

19.
39.进入眼睛 发现号看来就跟他上次从太空中看她时一模一样。那时她正好在环绕月球的轨道上飘浮,月球占据了差不多半边天空。也许有了一些微细的变化,他不能肯定,但她外部油漆的字母在长期地暴露于太阳光下已经褪了色。这些字母是用来说明各种舱口、连接器、空间生命线插头和其它附设物的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
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开创了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纪元,也留下了不少超越先贤、启迪后学的文字。今天重温这些文字仍是颇受教益的。本刊特从中选择少量重新发表,作为迎接创刊百年献给读者的礼物。本期重新发表的是任鸿隽的《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原发表在《科学》创刊号上。任鸿隽是《科学》和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他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学术界多称为"李约瑟问题",并时有讨论。由于任氏的这篇文章用文言写成,这次特别配发了文言的译文。还请译者专门撰文对这篇文字进行了解说.梳理了近现代中国学人探讨"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一问题的脉络。任氏撰文时恐怕没有想到,后人会对"李约瑟问题"展开争论并把它叫做"难题",他自己的答案其实是清楚的。他行文时。也没有在"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上着墨太多。在创刊号上,他这篇文字最想表达的,是他们为什么要创办《科学》的心声。所以,他着重说了科学是什么,以及在中国传播科学最要紧的事是什么,并在最后强调:"要之科学之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不然,虽尽贩他人之所有,亦所谓邯郸学步,终身为人厮隶,安能有独立进步之日耶"!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方法",不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更多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联系到作者后来所撰的《科学精神论》,以及《科学》前辈作者的其他有关论述.他们当时用"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种子"等字眼所指称的,其实就是"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科学思维方式"。抓住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就抓住了在中国发展科学的"种子"和传播普及科学的"渔"。不然尽贩他人之"鱼".怎么会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进步!关于"科学思维方式",本刊近年来正组织思维方式: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科学思维方式:结构和生成》、《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的本体论预设》等系列文章进行论述。读者可以参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