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揭示了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和发展趋势。这一光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它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一) 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观点是: 首先,阶级是一种历史范畴,它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阶级不是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语录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格萨尔》中的谚语言简意赅,音律和谐,哲理性强,形象地总结了古代藏族人民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社会生活的经验。渗透着藏民族抹不去的爱国情结,对了解和研究古代藏区的军事、历史、道德准则和精神世界等方面提供了很重要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霸王现象的存在和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基础。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守护者,政府在消解霸王现象中负有多方面的公共责任。它通过公共责任的有效承担,可以为消费者权益的实现与发展提供保障,进而体现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革命导师早有论述,应该说是已经解决了,但是,由于“四人帮”长期控制史学论坛,利用历史进行篡党活动,极力夸大阶级斗争的动力作用,把阶级斗争说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宣扬阶级斗争“万能论”,鼓吹“暴力决定一切”,从根本上否认了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人们思  相似文献   

6.
阶级斗争是一切私有制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阶级斗争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个问题,人们并不见得已经弄清楚了。我谈点自己的看法,未必对,希望同学和老师们给予指教。列宁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这句话,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有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在这个过渡时期中,阶级斗争的形势,应当是随着剥削及其残余分子的逐渐被消灭,高一阵、低一阵地逐趋缓和,直至消失。这是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趋势。说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总趋势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烈,显然是错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之后。新建王朝的统治者是实行让步政策,还是进行反攻倒算,这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这一问题又直接涉及到对社会发展动力、农民战争历史作用的评价。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有的同志过分夸大了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把复杂的阶级斗争简单化,强调地主阶级对农民只有反攻倒算,而根本不存在让步问题。最近几年,有的同志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把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归功于统治者主动对生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曾一再明确指出过,在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以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了,阶级斗争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我国社会的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然而前一个时期由于党内某些领导者淡化改造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和  相似文献   

9.
唯物论文学史观在中国的确立是在同中国古代的循环论文学史观以及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进化论文学史观的论辨、斗争过程中得以完成的,唯物论文学史观取代进化论文学史观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主导历史观最终促成了中国文学史观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并产生了巨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影响。唯物论文学史观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理解上的肤浅和运用上的简单套用。二、机械的五段式历史分期模式和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观点构成文学史书写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原则的理解上存在二元对立倾向。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不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而且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者。他继承了我国古代唯物论的传统,吸取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述了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等根本问题。但是孙中山的唯物主义哲学也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相对论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过去把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仅仅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疑过分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作用.我们应给人类的科学技术活动以充分的科学的认识,赋予它应有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应当给阶级斗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作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于过去违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提法及其造成的危害,应予相应纠正.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基础。受教育程度较低、职业竞争力不强、劳动权益保障不足等是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的根源。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守护者,政府在消解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问题中需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政府公共责任的充分承担,可为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改善和消解提供保障,进而体现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相似文献   

13.
中庸之道是孔孟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孔丘为了复辟奴隶制而抛出的一种反动哲学。两千多年来,它一直为反动阶级所赞赏,充当他们反对社会变革、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近代一切机会主义者也惯用中庸之道来对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他们否定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执行反革命复辟路线和投降路线,提供理论依据。叛徒、卖国贼林彪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者。 林彪一伙为了改变党的基本路线,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实现他们“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一再抬出中庸之道,到处兜售。他们大肆宣扬“中庸之道”“合理”,  相似文献   

14.
作为西方道德学鼻祖的苏格拉底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在治国方针上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德治观 ,把自上而下地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准看成是领导者的要务。然而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他们在德治与法制、德治与政体、德治与领袖素质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苏格拉底倾向于理性化 ,孔于倾向于情感化 ,这种差别对于我们认识中西方文化的个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们主张德治的终极目的 ,是使人类社会达到世界大同 ,充满和平、关爱与民主 ,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才出现的,在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反映着深刻的阶级斗争。各个阶级、各种政治派别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正因为这样,我国几千年来儒法斗、阶级斗争反映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方面也是十分尖锐激烈的。 (一) 在城市建设中,儒法斗争、阶级斗争的一个侧面,是发展农业,促进城市建设呢,还是“田野不辟”,破坏城市建设? 马克思指出:“在从事定居耕作……的民族那里,象在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耕作居于支配地位……”(《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代表…  相似文献   

16.
“和亲”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特有的政治现象,是中国古代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发展演变的分水岭。中国古代妇女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处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方向。“和亲”政策推行后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衰落,反映了农业社会夫权的高度膨胀与扩张。中国古代妇女在“和亲”政策前后社会地位发展轨迹说明,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衰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动因。她们在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也必须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史与中国历史地理这两门课程是历史系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在面对教学改革、课时大量压缩的情况下 ,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两门课的教学任务 ,是历史专业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我们感到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中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同时也发现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历史地理两门课程进行合并既有必要 ,又是可能的。通过对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的重新“整合”,可以使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8.
越南古代史的问题很多,其中“文郎国”的虚实就是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古代交趾,今越南北部有无“文郎路”?过去和现在,研究越南国家历史的史学工作者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越南古代史上有个“文郎国”,并且这个“文郎国”又是在距今四、五千年前越南进入阶级社会时最早的国家。另一种持相反的看法,认为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不可能出现“文郎路”。“文郎”之名,也不过是原始社会后期的氏族、部落组织而已。笔者是主张第二种意见的。为了弄清“文郎国”的真伪,正确地阐明越南古代的历史。以上那一种说法符合历史实际?本文举要加以考辨。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中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例如进展得过急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而且紧接着又在全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生产关系如此频繁变革,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国民经济不能健康地发展,政治运动连绵不断,阶级斗争扩大化,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遭到破坏,"左"倾思潮泛滥成灾,封建主义思想的遗毒仍然严重存在。记取这一历史的经验教训,对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苏格拉底与孔子德治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西方道德学鼻祖的苏格拉底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在治国方针上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德治观,把自上而下地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准看成是领导的要务。然而,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化背景不同,他们在德治与法制、德治与政体、德治与领袖素质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苏格拉底倾向于理性化,孔于倾向于情感化,这种差别对于我们认识中西方化的个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们主张德治的终极目的,是使人类社会达到世界大同,充满和平、关爱与民主,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