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南巡谈话”公布后,学术界有不少同志认为,三个是否“有利于”是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我却持有不同意见,认为它们是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后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说到:‘训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今年年初南巡谈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的三条标准,他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条标准,是辩证的、统一的,而其中更为根本的是生产力标准.正确理解生产力标准,是正确掌握和运用三条标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针对改革进程中,屡屡出现的姓“资”姓“社”的困惑而提出的,是衡量改革成败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不能简单的将“三个有利于”标准看作是区分姓“资”姓“社”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标准的统一,是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既不能将“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简单等同起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是坚定不移地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最为旗帜鲜明,从来没有说过不要问姓“社”姓“资”的话,他十分重视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强调要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邓小平在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时候,前面都有“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限定词,显然在他的思想里,社会主义是既定的前提,而“三个有利于”指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而不是用“三个有利于”来判断是不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1992年南巡谈话指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条标准非常明确,但是,这里有如何科学理解和把握这些标准的内涵,以及应该怎样运用这些标准去衡量具体的改革实践,标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又是怎样的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解决好,否则,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各项工作中难免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6.
分析提出了邓小平的改革观: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巩固、发展和完善,改革应坚持“两条”原则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改革是有风险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邓小平的改革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改革理论。  相似文献   

7.
针对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思想在社会上引起的争议,提出了应从时代的角度去把握“以德治国”的深刻内涵,“以德治国”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德治”,其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中国民主政治改革的必须。为了贯彻“以德治国”思想,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的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其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一是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振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需要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三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指出要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具体制度的弊端,开辟了建设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结合点,是我们“两课”教师讲好这门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结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理论渊源,讲授社会主义学说的三次飞跃;结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形成过程,讲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次伟大构想;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讲授“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之异同。  相似文献   

10.
从创建中外合资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的实践,论证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股份制社会主义可以用的观点是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并总结实行股份制的六大效应: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利于企业筹资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企业及其资产的竞争水平和运作效率;有处于更好地提高公有资本的使用效益;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造和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有利于加快经济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第三次科技革命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此,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知识经济”的辩证关系,对“知识经济”要有全面正确的了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努力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是1963年3月朱德首次提出的,它具有丰富的内涵,诸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搞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搞活经济,中央宜放权于地方;提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商品生产和多种经营;主张对外开放和军转民用;重视科学技术。它的提出是朱德出身农家、熟活国情、注重调查、反复思索的结果。屯是朱德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体现。它与16年后邓小平提出的“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创造性的理论思维,提出:(1)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本质相联系;(2)判断改革开放及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3)把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关键;(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在今年一、二月份南巡的重要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并针对这一“左”的干扰,又一次提出要提倡实事求是,不要提倡“本本”。现实生活表明,正是由于抱有“左”的思想的人,看问题主观脱离客观,从“本本”出发,从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但却僵化了的观念出发,所以在对待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上,不是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出发点,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这一论断是对中国实际的精确总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前奏,本试图对这一论断中“不够格”所蕴含的基本国情思想的理论依据,科学含义,现实意义进行探讨,旨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刻内涵,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严林彪同志在《生产力研究》(太原出版)1993年第6期上发表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一文,笔者读后,颇受启发.但对严文中提出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能成为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等观点则不敢苟同,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但要变这种客观历史必然性为现实可能性,则取决于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十八大报告则提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十六字”精神状态要求,这就充分彰显出坚持这样的精神状态对坚定“三个自信”的内在关联与重大价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要做到:一是继续高扬解放思想的旗帜,在提升科学发展新境界中不断增强自信;二是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在制度创新中不断提升自信;三是进一步提高凝聚力量的本领,在增进共识、注入发展新动力中不断内化自信;四是进一步激发和砥砺攻坚克难的勇气与意志,在实干兴邦中不断升华自信。  相似文献   

18.
向丽芳 《科技信息》2008,(5):327-327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理论设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围绕突出“以人为本”核心地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论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与最高衡量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理念。把握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更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进入共产主义是我国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焦点问题包括马克思是否提出了跨越的思想;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明成果能否跨越;经济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有何意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