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动态     
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技术 制造业在当代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谁先占领先进制造技术的制高点,谁就把握了竞争取胜的主动权。 中国科学院第二批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之一的"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技术"项目是根据江泽民主席关于"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业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咨询服务的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安徽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抓住信息化带动的机遇,积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工业装备的数字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从而全面提升工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萧山区针对区工业企业多、工业产值高但产业层次低、技术水平低的实际,以“百亿研发”工程为抓手,从行业、企业、产品三个层面,采取“十大模式”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信息化带动模式。专门成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出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以信息化单元技术推广、现代集成技术的应用示范、网络环境下的企业数字化工程为重点,深入开展信息化应用示范工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到2004年底,全区90%以上的骨干企业应用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已有省信息化试点单位…  相似文献   

5.
两化融合工作的具体实效需要落实到基层企业.电气产业是当地的优势传统产业,此产业下的企业在两化融合的大潮中显现着自己的靓丽风姿.本文选取了当地电气产业的三家龙头企业,一一挖掘它们在两化融合上的特点和成绩.加强供应链整合,提升产品竞争力 中法合资企业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各式断路器、漏电保护器、接触器、继电器及电动机保护器等低压电器产品,销售覆盖国内地区及海外市场. 公司成立初期就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对公司运作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的指导目标.  相似文献   

6.
四大科技工程 1.企业信息化工程 以提高企业产品创新设计能力和现代集成制造水平为突破口,在我市传统产业广泛推广应用CAD、CIMS等先进技术.2000年CAD应用示范企业已达100家,涉及机电和汽车行业;CIMS应用示范企业已达20余家.  相似文献   

7.
白明龙 《科技信息》2008,(30):261-261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环境,实现产品开发全过程的一种技术。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先进手段,成为世界各国在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西部经济要赶上东部,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当注重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而在这过程当中,对于不同的产业,如何恰当地将本产业与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合,应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现状,提出了西部地区传统产业信息化的一些模式,旨在通过这些模式的构建为西部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重庆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由机械、兵工、冶金等传统产业为主构成的制造业是该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该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以长安、嘉陵等大型集团为核心,各相关配套厂为协作单位的集群性中间体制组织,这类组织运作灵活,效率较高,但面对高度信息化的市场竞争,也存在由于资源不对等而导致的产业集群供应链效益较差等问题.针对重庆制造产业集群的特点及缺陷,提出了通过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升集群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创新及综合竞争能力的对策,并对制造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作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按照“十五”计划发展纲要和上海城市信息化发展蓝图,将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上海微电子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以通信产品、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和智能化产品,努力在软件设计、芯片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确立国内领先地位。 据了解,上海市信息化建设“十五”规划总体目标是:信息基础设施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国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信息产业继续保持25%以上的增速,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以上;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获得广泛应用,传统产业…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洁净煤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两方面阐明了太原市发展离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与已经步入信息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对刚刚完成工业化的中国来说,"信息化”是"赶超”的机遇,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应直面这种挑战,将信息化确定为现代化的目标,从两个方面实施信息化发展策略深化理解信息化的革命性作用,用流程再造彻底改造传统产业;高度重视信息产业的低水平粗放发展问题,通过提高信息产业产品的知识含量来提高中国信息产业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分析研究飞机雷达罩复合材料产品数字化技术的结构体系,指出构建此体系主要是为了保证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等环节之间各种数据的正常流动.通过介绍雷达罩复合材料产品的数字化定义、数字化制造以及构建雷达罩复合材料产品数字化技术体系数据流等方面所需要做的工作,制定了飞机雷达罩复合材料产品数字化技术体系的总体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4.
IT行业是数字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基石,它自身拥有的高成长特征所产生的对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具有带通和渗透作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该文主要从IT企业内包管理构架角度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原因,并且从软件内包的业务流程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机械制造业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关系密切,在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数字化产品等领域带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且在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广泛地应用着信息技术,本文简述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探讨机械制造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可采取的开发并运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企业网站、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杜松轩 《广东科技》2005,(11):14-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不断渗入各种信息化的元素,而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则在很大程度上将信息技术作为其发展的基础之一.在新的时代,信息取代以往时代的自然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基础技术之一,信息化则业已成为一种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必需.  相似文献   

17.
张谋贵 《安徽科技》2003,(10):10-11
一、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 制造业是指对采掘的自然物质资源和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的社会生产制造部门.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生产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以此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并最终全面提升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制造出信息化主要包括5个方面内容:(1)管理数字化:实现企业内外部管理数字化和最优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就在于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本质就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相应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内在机理可从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和信息化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两个层面来探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政府要从夯实组织基础、技术基础、微观基础、产业基础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是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支持软件、集成电路产业,以及计算机、通信、网络、数字视听、新型元器件等电子信息产业核心领域技术与产品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专项资金。从1986年国务院决定设立电子发展基金以来,国家共计投入数十亿元,支持电子信息的发展,扩大产业经济规模,支持攻克技术难关,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生产,在培育新兴产业,加速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显成绩。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已经成为改造传统产业、传统社会的有利工具了。信息技术产业及其衍生产业往往都是具有高知识含量且能实现边际效益递增的产业。信息化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工艺、劳动方式等发生重大的变化;信息化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体现在信息化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资源基础,信息化带动新兴产业崛起,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以及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