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锋 《自然与人》2002,(4):16-17
  相似文献   

2.
"关关雎鸠"之"雎"《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首著名的爱情诗从古传诵到今,老幼皆知。诗中的"雎",说的是一种生活在水域的水鸟,它们雌雄成双作对整日介"关关"唱和,互诉情义,一直到现在依然是人们理想中的爱情体现。这种水鸟据晋朝郭璞考证是"似鹰,尾上白"的猛禽,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鹗。"鸠"是另一种鹰,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像鸽子一样的鸟,我们这里不说。  相似文献   

3.
对于《诗经》,笔者从题材分类上阐述《诗经》的伟大,且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中所包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资料,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1997年-2006年10年间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诗经》研究做一梳理,以及为以后的《诗经》研究作准备.  相似文献   

5.
公园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场所之一,它为人们的休闲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文化内涵及意境表现手法的分析,结合现代公园中较为成功的范例,阐述如何丰富和发展公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吉祥的猴与“侯”猴为灵长目动物,善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把猴子录进了象形字。古人将猿猴并称,有猨、犹、猱、獶、禺、为等名,《说文》中说:“为,母猴也。”“猴”本作“侯”,东汉班固(32—92)所撰《白虎通义》中说:“猴,侯也,见人设食伏击,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由于它是动物,所以加了个反犬旁“犭”,故名猴。自古以来,猴子在人们心目中是吉祥物,“猴”、“侯”同音,是对猴的称赞,引申为一种美。《诗经》中有“羔裘如濡,洵直且侯”。《韩诗》解释说:“侯,美也。”拜相封侯,是古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古代有公、侯、伯、子…  相似文献   

7.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宋代诗人徐俯以神来之笔,一个“蘸”字,画出了桃红映水的阳春美景。春日漫步桃林,欣赏桃的风采之时,不禁令人想起桃、桃花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的不解之缘。中国是桃的故乡。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野外劳动,采集果实时,发现了桃这一果树,红色的花,赏心悦目;甘甜的果,饱食充饥。先民便将野桃树进行人工栽培,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桃的美丽神话,《夸父逐日》这一动人心魄的故事,便是对桃神话的代表作“。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相似文献   

8.
齐天大圣孙悟空一路降妖伏魔,全靠金箍棒为武器。在《西游记》中描写“龙宫借宝”,孙悟空见到了“镇海神针”:霞光艳艳,瑞气腾腾,乃是一根铁柱子,两头有金箍,镌有一行字:“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这个宝贝可以随意变化长短粗细,大圣平时使用时,只有一人多高,碗口粗细;还可以继续变细变短,变成一根绣花针,塞在耳朵眼里藏下。这神奇的“如意金箍棒”,让我们利用现代科学知识,认真研究一下其中的秘密,可以得到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呢!“镇海神针”金箍棒龙宫中“镇海神针”金箍棒是什么物质做的?东海龙王介绍:“那是大禹治水时,定江海深…  相似文献   

9.
电影院文化     
《科学之友》2004,(1):86-86
年末的电影院又热闹非常。一部部新片接踵而来,令观众的眼球毫无歇息的机会。我认为有几部电影是值得大家期待的——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中描写齐天大圣孙悟空去赴蟠桃会,想偷吃玉液佳肴,便卖弄神通,拔下几根毫毛,放入口中嚼碎喷将出去,喝声:“变!”,即变成一些“瞌睡虫”,奔向负责看守的众力士,钻入鼻中口内,使仙官力士们很快酣然大睡,悟空乘机大吃大喝尽情享受。这神奇的“瞌睡虫”,在书中多次出现,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对睡眠的一种看法。与东方人不同,西方古老的传说是“催眠咒语”,古典神话芭蕾舞剧“睡美人”中,只要巫师或巫婆念一种神秘的“催眠咒语”,整个王宫(包括美丽的公主和她的仆人、卫士以及宠物猫、狗、鸟等)都马上进入深睡之中(题图为“睡美人…  相似文献   

11.
张奠宙 《科学》2004,56(2):46-47
大千世界在不断地变化着。世间万物经历着历史的变化,承受着地域的变化,既有质的变化,更有量的变化。变化是绝对的。但是,看到变化更要把握变化,人们需要找出事物变化中保持不变的规律。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会寻求某种不变性,在科学上称之为守恒,在数学上就是不变量。  相似文献   

12.
要说蜣螂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提到它们的俗名——屎壳郎.就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这些“大自然清道夫”的“臭”名早已名扬天下.在澳大利亚的“业绩”也已深入人心,《昆虫记》中细致入微的“表演”不知吸引了多少人……那么,你们听说过不推粪球的蜣螂么?吃过用蜣螂制成的中药吗?到过北京的“屎壳郎”胡同吗?  相似文献   

13.
"两种文化"背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钝 《科学》2003,55(4):55-57
1956年,英国人斯诺(C.P.Snow,1905-1980)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两种文化>的文章.三年后,他将文中的思想加以扩充,在剑桥大学作了一个著名演讲,讲题是<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按照剑桥大学知识史教授科里尼(S.Collini)的说法,斯诺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至少做成了三件事:发明了一个词汇或概念,阐述了一个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词汇是"两种文化";问题是存在于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之间的文化割裂,即所谓"斯诺命题";争论就是围绕着"斯诺命题"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思想论战--令人感到意外和兴奋的是,这场争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化自身,它的政治、经济乃至生态学内蕴在今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得以重新彰显.  相似文献   

14.
人鲤之战     
《诗经》中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句子。在中国的黄淮一带更有“没有老鲤不成席”的谚语。两千多年来,鲤鱼一直被视为上品鱼。糖醋鲤鱼更是一道美味佳肴。鲤鱼在中国又是喜庆的东西,鲤鱼出现在吉庆有余的年画中也是司空见惯了。另外还有诸如“鲤鱼跳龙门”这样的民间故事。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孙悟空遇到黄风怪,那怪有两大法宝:“干热风”和“黄沙”,十分厉害。后来孙悟空得到灵吉菩萨的“定风丹”和“飞龙宝杖”,任由黄风怪吹风扬沙,在狂风中岿然不动,终于战胜了凶恶的黄风怪。这个“定风丹”、“飞龙宝杖”降伏风沙恶魔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的一个愿望:希望能有一种神奇的物质,一种方法,能有效地避免由于狂风造成“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正威胁着人类!是啊!沙漠化号称地球健康肌肤上的“毒瘤”。它悄无声息地蔓延着,吞噬着肥沃的土地,吞噬着生灵生存的环境。据统计,全世界沙漠总面积为四千八百多万平方千米,…  相似文献   

16.
“打火机”     
《科学24小时》2009,(1):46-46
你能否把16根火柴棒任意组合,然后捏起其中1根,使全部火柴棒都被提起来?  相似文献   

17.
恶搞,仿佛成了某种社会特征,至今已不新鲜了。一开始,是冲着某些演艺"大腕",比如把一部大片演绎成"馒头血案"之类。恶搞者,在江湖上拥戴者众多,一夜之间也成了"大腕"。  相似文献   

18.
刚贝河畔的猩猩行礼如仪以示友善,那应该也是一种文化的展现吧?!你看过《上帝也疯狂》那部电影吗?这部老电影绝对是老少咸宜,既有非洲的原野风貌,又有各类鸟飞兽奔的绝妙奇景,但最令人赞赏的是剧情创意十足,风情无限。电影中以现代文明和原始部落文明的矛盾,及双方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没有交集,而延伸出许多令人捧腹的场景,例如,如果你在一个没有现代科技产品的丛林中生活,忽然间由天上掉下来一个可口可乐的玻璃瓶子,恰恰好打到头上,你会如何看待那一个和周围生活环境完全不符合的“东西”呢?是神赐的礼品,还是魔鬼丢弃的不祥之物呢?这部电…  相似文献   

19.
我们今天所说的亭子,一般指有顶盖且周围开敞的建筑,往往建造在自然景观或人工园林之中,是观赏风景的佳处。宋代官方刊载建筑制度的《营造法式》中便规定了亭子的规格、材料等细节。明代计成撰写的《园冶》更说明亭“造式无定,自三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玉十字,随意合宜则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5000年悠久历史延续到今天,而萤火虫这个大家熟知的小虫子,在绝大多数现代人的心目中还充满好奇和陌生。但是,早在30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了对萤火虫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