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拟和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通过建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型,运用非线性科学理论,讨论了人口-土地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和平衡态稳定性问题.稳定的平衡态是系统发展可能达到的最终状态,在人口与土地资源自治系统中,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人口数量和生活消费水平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研究表明:(1)稳定平衡态时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成正比;(2)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与人类消费水平成反比;(3)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力与耕地面积和土地单产潜力成正比.文章对我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四个方面的16个指标,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兰州市各区(县)2018年的统计数据为例,通过均方差、等区间分级、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和评价了兰州市土地承载力的空间异质性,为兰州市今后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城关区和安宁区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高,榆中县和红古区极弱,其余区(县)处于中间状态;(2)各区(县)土地资源承载力在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差异明显;(3)各区(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水平主要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影响。上述结果说明兰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具有空间异质性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传统的反映人粮关系的食物型人口承载力及反映土地资源经济产出的货币型人口承载力来综合确定土地资源人口综合承载力,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原理和方法模拟仿真山东省未来十几年不同情景下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变化,建立了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模型,得出较优的发展方案.结果表明:到2020年,食物型-温饱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为18 634.6万人,货币型-生存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为21 596.4万人,综合享受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为20 500.5万人.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2005-2013年中原经济区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中原经济区发展过程中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基于人粮关系和人地关系理论,利用大尺度全区域、中尺度市级单位、小尺度县级单位等相关数据,运用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土地资源限制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不同尺度区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3年,全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稳步提高;(2)中尺度城市范围内则呈现西部人口分布土地资源限制度较高,东部限制度较低的规律,其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及所处经济中心地区,东部地区则处于第一产业发达的黄淮海平原地区,粮食产量增速高于人口增速;(3)小尺度县级范围内市辖区人口分布稠密,土地资源限制度高,但整体限制度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5.
额济纳绿洲土地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脆弱复杂以及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额济纳绿洲土地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以额济纳200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预测了未来20 a内3种水土开发速率、投入水平以及人口增长速率与3种生活类型(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组成的9种方案的土地承载力变化;最后,提出了提高土地承载力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6.
利用土地资源承载力(CLC)与土地资源承载指数(ILCC)模型,定量评价了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1997—2006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997—2006年甘南州人粮关系趋于盈余;土地资源承载力中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与土地资源利用强度密切相关;人口总量的变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7.
基于人粮关系的信阳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信阳市2004-2017年间耕地、人口、粮食产量等数据,运用土地资源承载力(LCC)及GM(1,1)灰色系统预测模型方法对信阳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统计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近十几年信阳市耕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为0.704~0.987,总体处于粮食盈余状态.(2)信阳市在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三个预测年阶段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数为0.739~0.744,总体处于粮食富裕状态.从人粮关系角度研究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状况,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雒园 《甘肃科技》2011,27(22):65-66,37
人口规模和土地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主要内容。人口规模预估的准确性越高,使得土地总体利用规划更加的合理,从而提高了规划体系中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改进Logistic模型、离散灰色增量模型对人口规模进行了科学的预估,同时考虑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承载力,综合以上因素确定出西固区2015年的人口规模为42.6万,2020年的人口规模为52.1万。  相似文献   

9.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分析方法,计算和分析了1996 ~2008年间,新疆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综合承载力的状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资源是新疆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在新疆综合承载力中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大于经济资源的承载力;(2)新疆的综合承载力一直超过实际人口数,处于富余状态;(3)新疆相对土地资源和经济资源之间的不协调将是新疆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两广土地承载力对比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资源承载力与相对资源承载力在研究区域内存在着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差异。两广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承载力状况的对比表明 ,广东在开放的系统内人口资源承载力相对富余 ,广西在封闭的系统内人口资源承载力相对超载。广西应重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海岛人口容量与承载力的初步研究--以辽宁长山群岛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外学术界对广大陆域人口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对海洋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则很少,对海岛人口容量与承载力的研究,不仅涉及陆土地资源,还应包括其周围的海洋生物资源。在海洋生物资源中,以鱼、虾、贝类等水产资源提供的蛋白质对人脑和体力发育最为有益,通过人类对蛋白质需求的转换,可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通过对长山群岛-长海县人口的预测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所能提供的蛋白质分析,研究海岛人口容量与人口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太仆寺旗土地承载能力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仆寺旗土地承载力的研究为经,以其人品、资源和环境的关为纬,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土地利用、气候潜力和土地经营水平等影响上地承载能力的因素出发,建立了太仆寺旗土地承载能力研究的动态模型。模拟了太仆寺旗土地承载能力在不同土地利用人口增长和投入水平下,未末20年的可能文化、土地规划和人口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实践证明,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县级土地承载力研究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以大连市金州区为研究对象,计算了2000~2005年金州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以及2004年各乡镇相对于金州区的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研究表明,金州区综合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经济和土地资源共同对金州的人口起支撑作用.金州城区和个别乡镇土地承载力较低,说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发展中应当重视耕地资源减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人口,资源与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河北省人口、资源及环境的概况,分析了人口与土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关系,面对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发展,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本文从土地资源角度,研究了豫南丘陵山区的人口发展和分布方面的问题,指出:随着人口的增长,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条件下的五陵山区的人地关系如今已不在协调.现有人口已经超过了较高生活水平条件下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采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土地、发展生态农业、适当迁移人口、鼓励劳务输出等措施已成为今后豫南五陵山区迅速发展经济、治穷致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利用RS与GIS技术获取常州市1995、2000、2005年3个年份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选取7个景观指数对其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并结合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相应年份的生态承载力,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算景观指数同生态承载力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根据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和空间变异状况,结合生态盈亏情况和人均生态协调系数,对常州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常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在此10年间趋势比较稳定,建筑用地增加9.69%,其他用地减少10.12%,林地增加8.54%,农田减少6.47%;3个年份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分别为0.239 2、0.234 7、0.226 3 hm2/人;整体上,武进区和新北区的生态承载力较高,戚墅堰区最低;生态承载力与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斑块密度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3个年份的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0.822 1、-1.091 6、-1.488 7,人均生态协调度分别为1.195 4、1.158 9、1.122 2。  相似文献   

17.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度量方法,在评判生态可持续发展、地区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生态足迹分析方法通过对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亏的分析,构建人口容量的计算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金华市的人口容量分析中,以期为区域的社会、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8.
1997~2006年重庆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本文依据重庆统计年鉴^[1]等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人口数据,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计算了1997-2006年重庆市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重庆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3540059hm^2升至2.9084383hm^2,增长率为23.55%。与同期不断减少的生物供给力相比较,计算出重庆生态赤字在逐年加剧,人均赤字由1.85755hm^2上升至2.44216hm^2,增长了32.92%,并分析了重庆各类土地生态足迹、生物供给力和生态盈亏变化的原因,针对生态足迹及生态赤字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重庆生态赤字加剧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阜阳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能否满足未来人口的需要日益引起普遍关注。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两方面着手,在分析两者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水资源承载力模型,根据2006年~2011年安徽省统计年鉴,计算阜阳市2005年至2010年的人口承载力,分析是否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果表明近6年的人口承载力都低于每年的人口数,难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阜阳市今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马莉 《河南科学》2018,(1):124-128
以陕西省为例,在统计分析2001—2015年人均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灰色系统模型GM(1,1),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了预测与分析.结果显示,2001—2015年间陕西省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土地资源压力增大.经预测,2018—2030年陕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呈持续超载状态,到2030年陕西省人口数量达4044万人,粮食产量为1.5万t,超载人口数量为714万人.然而,超载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可承载的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在不断提升.因此,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需要合理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缓解因超载人口所带来的土地资源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