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阶段,针对不同类型的油藏,我国的水平井采油工艺也都形成了有针对性的配套开采技术,同时还包含了对油藏的地质探索、完井和测井等各项配套技术。文章针对水平井采油工艺技术的概述、水平井采油工艺技术的研究以及水平井采油工艺技术的应用情况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从而详细的论述了我国水平井采油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白玉 《科技资讯》2011,(12):111-111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采油工艺的相关工作经验,以辽河油田化学采油工艺为研究对象,论文首先分析了辽河油田当前采油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研究探讨了化学采油和稠油井下改质及技术,在此基础上,笔者描绘了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工艺中的技术是石油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的必要条件。伴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能源领域的需求量也变得越来越大。而石油则是能源领域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对石油的开采和储存等环节也越来越重视。自二十世纪以来,螺旋泵采油这种工艺在油田的实际开采中的作用也慢慢凸显,这种工艺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原有的产量。本文就螺旋泵采油工艺技术进行了探讨。简要的分析了螺杆泵采油工艺的优越性和不足。而且对螺杆泵配套的相关设施的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利用人工振动技术增加石油产量的机理之一是地层的机械共振作用。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地层模型,并将其转化为一个双自由度有阻尼振动系统。研究了各种不同厚度的地层的振幅与振动频率的关系、共振频率与固有频率的关系以及品质因素Q对地层振幅和共振的影响,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自振采油技术是利用油管柱的弹性伸缩能量,在油层部位通过自振振盘产生低频振动波达到净化油流孔道,解堵增渗的振动效应,也改善了油层流体的渗流状态,降低原油的粘度,起到降水增油的物理作用。通过分析自振采油技术的作用机理、设计原理,计算自振装置产生的最大冲击力、冲洗流量、冲洗速度,证实了该技术的实施,可减少冲程损失,提高泵效,又可加强油层的脉动压力。经现场应用12口井表明,此项技术平均单井增油幅度42%,有效率91·7%,是高含水期油田的强化生产、油井增产、提高采收率的高效开发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分析了采油技术系统的基本定义及其具体作用,同时从原油计量、原油稳定两方面分析了采油技术系统在采油过程中的相关体现,以期为石油化工企业在建立采油集输系统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朱成泽 《科技资讯》2012,(14):123-123
随着地层能量逐渐衰竭和综合含水不断升高,油田大量自喷井出现能量不足而转为机械采油方式生产,并且成为主要采油方式之一。机械油引起独到的技术优势而逐渐在许多老油田出现并得到运用,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升级,机械采油的工艺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机械采油工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举升方式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当前石油开采中常见的若干种工艺技术,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8.
目前,世界大部分地区已开采的油田在经历了持续的开采后纷纷进入了半衰期,逐渐趋于衰竭,加之油层含水量不断升高,曾经依赖的自喷井已远远不适应现代采油的要求,机械油引起独到的技术优势而逐渐在许多老油田出现并得到运用,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升级,机械采油的工艺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石油工作经历对机械采油工艺进行的分析,并提出了当前石油开采中常见的几种工艺技术,希望为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螺杆泵采油工艺技术原理的不断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的生产情况,主要是要根据技术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油田进行开采,这样才能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本文主要论述了螺杆泵采油工艺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螺杆泵采油工艺的特点,同时叙述了这项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国内的机械采油设备和技术,进行了油田机械采油工艺分析,包括抽油泵效分析、管式泵工艺适应性分析和沉没度分析,介绍了常见的螺杆泵采油工艺和防砂式稠油泵采油工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河南油田聚合物驱增油效果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含水期聚合物驱开发单元增油量是聚合物驱产油量与水驱基础产量之差额 ,如何确定聚合物驱产油量是增油效果评价和经济评价的关键 .采用数模预测方法计算聚合物驱产油量与实际生产结果有一定差距 ,且调整起来费时费力 .通过比较多种方法 ,提出了“三阶段”预测聚合物驱产油量的模型方法 ,即产量上升阶段、峰值稳定阶段和产量递减阶段预测模型 .此方法具有准确、简便的特点 ,在河南油田 3个不同聚合物驱区块增油效果预测中符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超稠油掺稀油开采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蒸汽吞吐是增加稠油产量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热损失大等问题,使注汽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采用在注蒸汽过程中向地层掺入稀油的方法来降低地层稠油的粘度,实验研究了超稠油掺稀油后粘度的变化,并按非线性混合方法计算了稠油与稀油混合后的粘度。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了掺稀油的注入量、注入方式、注入时机、注稀油后的生产时间等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掺稀油开发超稠油的过程中,焖井结束后可适当延长生产时间,以增加周期产油量;掺稀油的最佳注入时机应选在第3或第4周期开始;周期注入稀油的量为10-15m^3,在此范围内,换油率较大;稀油的注入方式按2-3个段塞注入比较合适。注汽过程中掺稀油的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超稠油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油企业数据仓库框架体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系统应用的角度探讨了采油企业建立数据仓库的框架结构问题,阐述了采油企业数据仓库的组成和功能特征,给出了采油企业建立数据仓库的总体思路和实施策略。分析结果显示,信息系统集成是建立数据仓库的基础,数据资产管理中心和管理驾驶舱是数据仓库的应用核心。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应用的角度探讨了采油企业建立数据仓库的框架结构问题,阐述了采油企业数据仓库的组成和功能特征,给出了采油企业建立数据仓库的总体思路和实施策略。分析结果显示,信息系统集成是建立数据仓库的基础,数据资产管理中心和管理驾驶舱是数据仓库的应用核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地震对油井的增产机理。方法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机械振动对岩心和原油性质的影响。结果机械振动可使原油黏度降低,驱替过程岩石的毛细管阻力下降;振动可使岩石的润湿性得到改善,增加油、水相对渗透率,降低残余油饱和度。结论人工振动对油藏处理后,油井原油会普遍地增产,含水率下降,提高了水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微生物采油机理及微生物作用前后渗流阻力变化的基础上 ,建立了微生物吞吐和微生物驱油的产油量、产液量、增油量和含水率变化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简单应用微生物与原油作用前后粘度及相对渗透率的变化数据和微生物处理前区块 (油井 )的生产数据 ,即可预测出利用微生物采油时的采油量、增油量和含水率。应用实例表明 ,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采油用化学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采油用化学剂的研究进展,所涉及的化学剂包括驱油剂、注水井调剖剂、油井堵水剂、防砂用剂、防蜡剂与清蜡剂、防垢剂与除垢剂、粘土稳定剂、稠油乳化降粘剂、酸化用剂和压裂用剂等。从这些化学剂的现状和变化分析了采油用化学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下二门油田中上层系剩余油成因及可动油定量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油田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很多,为了更合理地开采下二门油田,必须针对其地质开发特点,寻找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根据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对下二门油田中上层系15个流动单元的剩余油饱和度进行了定量精细描述,结果表明:该油藏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层封闭性和储层物性条件的控制.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的结果到油藏三维地质建模的转换计算,获得了15个流动单元剩余油量和可动油量的定量统计值.  相似文献   

19.
水力喷砂射孔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材料冲蚀磨损理论和磨料射流切割原理 ,对利用水力喷砂射孔技术切割套管和近井地层岩石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水力喷砂射孔地面模拟实验 ,并在胜利油田现场进行了施工工艺设计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 ,在压力为 2 3~ 2 4MPa的条件下 ,水力喷砂射孔能有效地穿透套管并在天然砂岩上射出直径 30mm以上、深达 780mm的孔眼 ,现场试验证实水力喷砂射孔油井增产效果明显。水力喷砂射孔增产的机理主要是解除近井地带污染 ,松弛密实圈 ,避免炮弹射孔的压实污染 ,增加地层渗透率并扩展油流通道。  相似文献   

20.
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掺稀降黏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储层地质特点和稠油性质,进行了稠油掺稀降黏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室内实验分析了塔河油田稠油黏度的影响因素(稠油特性、温度、压力、含水、流动状态、溶解气、矿化度).讨论了塔河油田稠油掺稀降黏的原理及降黏规律,并采用2口井的稀油对3口井的稠油进行定温条件下不同掺稀比例的稠油降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掺稀比例和稠、稀油黏度差等因素都会影响降黏的效果.当稠油与稀油以体积比1:1混合后,稠油黏度下降幅度较大,降黏率一般大于95%.现场试验表明,各种掺稀降黏工艺管柱及工艺均能适用于塔河油田不同开采方式、不同含水情况下油井的正常生产,工艺的普适性较好.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油藏掺稀降黏效果明显,投入产出比为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