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塔式结构地震波响应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高耸塔式结构进行了地震波激励的动态响应分析。通过模态分析,得到塔式结构水平振动的前四个振型和相应的固有频率.在输入地震波的情况下,采用瞬态动力学分析技术,确定了结构的动力响应,为进一步对高耸塔式结构进行振动控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2.
斜拉桥正常运营条件下振动特性的变异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于环境与运营条件的变化,桥梁结构的振动行为是时变的,桥梁振动动力特性的变异性是基于振动的健康监测技术难以实际应用的原因之一。利用徐浦大桥环境振动监测数据,研究斜拉桥在正常运营条件下动力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即使在较为稳定的风与温度环境下,该桥整体振动的频率在一天内可以发生接近1%的变化;各振型模态幅值与各测点模态挠度的变化不大;但模态阻尼比对大桥振动强度较敏感,尤其当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超过某一水平时,模态阻尼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3.
以电机-减速器集成化的电动车动力总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动力总成有限元模型,并对比了有无减速器结构时的电机模态.分析了电动车动力总成振动噪声的产生机理,综合考虑齿轮动态啮合激励以及电机电磁激励,对动力总成进行动态响应数值仿真分析.通过频域分析研究了系统的振动噪声特性,得到了集成化结构对电机动态特性的影响.对动力总成进行声振试验,验证了理论与仿真分析所得结论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集成减速器后,电机的模态和振动噪声特性均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应用模诚分析技术对铣床进行动态性能分析,通过模态实验,运用ITD法对模态参数进行辨识,得出若干阶模态振型,从影响精度的振型分析,提出有利于减轻振动及提高质量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智能桁架结构机电耦合静/动力分析模型基础上,给出结构系统压电元件对变形的检测方程,并分析系统动态特性,除位移模态外,得到了系统电势模态。进一步采用独立模态空间控制方法对结构振动进行控制,并进行主动杆件多目标最优配置研究。除控制能量最小化外,对非控模态的控制溢出和观测溢出最小化是另外两个优化配置目标函数。算例表明了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在正时齿轮室盖的结构设计中 ,增强刚度和降低重量是相互矛盾的。有限元模态分析技术作为先进的动态、优化设计方法 ,可使结构具有合理的质量分布。本文应用有限元模态分析方法对ZH110 5柴油机齿轮室盖的模态特性进行了分析 ,运用I -Dea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齿轮室盖的三维几何实体模型 ,求得齿轮室盖的前四阶模态参数和振型。根据上述模态参数 ,提出了提高刚度、减少振动的结构修改方案 ,模态分析的比较结果表明 ,修改后的方案显著改善了结构的振动特性。实践证明 ,有限元模态分析法为设计阶段降低结构振动和噪声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首次将模态试验分析和动力修改技术引进到大圆筒码头,通过大圆筒码头模型4种约束边界下的模态试验分析,得出大圆筒结构模态频率,模态振型规律,并结合动力修改技术,找出了质量和刚度修改的最佳位置和修改量级,为大圆筒码头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高层建筑自由度数目巨大导致其动力响应分析工作量大、效率低的弊端,文章在基于SAP2000API接口的基础上,分别运用原有结构整体刚度(静力凝聚法)和结构振型(SEREP法与MODAL法)3种不同方法,对高层建筑建立了简化为“葫芦串”体系的模态缩减方法.算例计算表明,直接基于原有结构整体刚度的模态缩减方法,对于结构的前几阶振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而基于结构振型的模态缩减方法(SEREP法与MO-DAL法)在所取的振型阶数范围内,能够完全一致地保留原结构的振动特性;而在所取的振型阶数范围外,相比于SEREP法,MODAL法能够大致反映结构的振动情况.由于对高层建筑动力分析通常只考虑前几阶模态的情况,文章结合SAT2000 API应用程序接口的功能,应用上述3种模态缩减方法,为自动化和高效化地实现高层建筑动力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结构模态控制是结构振动控制的重要技术,通常利用控制前少数阶振型反应来达到结构振动控制的目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产生控制溢出或观测溢出等问题。文中从理论上讨论了结构模态控制的稳定性问题。证明了未控模态或剩余模态的失控将影响控制系统的性能而导致整个系统的振动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模态分析技术对铣床进行动态性能分析,通过模态实验,运用ITD法对模态参数进行辨识,得出若干阶模态振型,从影响精度的振型分析,提出有利于减轻振动及提高加工质量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JZ9-3WHPB平台的动力特性,根据该平台结构特点设计安装了具有远程控制功能的平台冰激振动监测系统,对振动信号实施实时监测和记录。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对振动信号进行分析,研究结构振动时变特征和模态频率特征。通过比较上下甲板振动信号的相位关系以及信号的滤波处理,分析所测得振动模态的振型特点。在对振动最大值、振动持续时间以及平台水域潮流潮位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平台结构设计,分析了平台的抗冰设计缺陷,给出了防冰建议。  相似文献   

12.
某五层框架结构由于振动过大而影响其正常使用,通过有限元程序对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计算得出了结构的自振频率及振型,并用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为进一步振动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考察纵横弯曲下直梁的强迫振动的运动方程,利用动响应分析中主振型的正交性,将微分方程解耦合,把多自由度系统转化为单自由度系统的模态响应问题,再将各个模态的响应叠加得到原系统的动力响应,即运动微分方程的解.  相似文献   

14.
以一数控弧齿锥齿轮铣齿机为例,研究机床结构振动模态薄弱环节的确认方法,为结构改进提供依据、通过动态试验,测量机床刀具和工件间相对激振的频率响应曲线G(ω),并分析出机床结构存在两个薄弱模态振型.切削颤振试验表明,机床在切齿期间,系统结构存在不同的颤振频率,恰好和机床G(ω)的薄弱模态频率相对应.机床结构有限元模态和试验模态分析均验证了该结构薄弱模态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多重动力吸振器对高速列车地板振动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高速动车组线路运行时出现的地板局部振动问题,通过线路试验发现地板在33 Hz附近存在局部振动放大现象,为解决该问题,基于多自由度结构振动原理,建立包含多重动力吸振器(MDVAs)的地板振动控制模型,分析了多重动力吸振器控制地板振动的最优调谐参数,并对动力吸振器控制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安装位置会对控制效果产生明显影响,吸振器安装应尽量选择振型最大处安装,吸振器参数的控制效果不会随参数变化而无限增加。采用地板动力吸振方案可有效降低目标频率处的振动,地板时域最大峰值下降约66%,舒适度指标降低0.3。  相似文献   

16.
目前循环周期结构振动局部化问题的研究多采用位移模态,应变模态鲜见用于相关研究。因此,基于自带冠叶盘结构有限元模型,提出将应变模态用于振动局部化问题研究的设想,对比分析了应变模态和位移模态在衡量失谐叶盘结构振动局部化时的效果。研究发现,与位移模态相比,基于应变模态的振动局部化尤其是振动响应局部化对刚度失谐更敏感;同一阶次的应变模态振型和位移模态振型不完全相同。研究结果对含减振结构循环周期系统的设计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标准坐标变换方程出发,引入广义逆矩阵的求解方法,提出结构对初始条件的动力响应的一种新算法.这种算法回避开结构质量矩阵,以截断频率和对应的模态参数为输入,通过截断标准振型长方矩阵[Φ]的直接广义逆阵求解,求得结构对初始条件的动力响应.这一方法可用于已得到结构低阶模态参数而需进一步通过计算获得结构对初始条件的动力响应这一类工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算例表明,精度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8.
立铣再生颤振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再生颤振机理,研究和建立动态铣削加工振动系统的闭环控制系统,以及其传递函数模型.应用模态分析理论,研究加工振动系统的复模态振型,实现其传递函数矩阵模态参数,包括模态质量、模态阻尼和模态刚度等的辨识,为动态铣削加工振动的预估和有效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多缸内燃机主轴承的结构振动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某4缸柴油机为例,应用有限元方法在机体结构模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多缸内燃机曲轴各主轴承在曲轴轴颈作用力激励下的结构动力响应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曲轴各主轴承在不同方向上的结构振动响应曲线,并对其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对轴承结构动力响应与机体结构模态特征间的关系,以及主轴承结构振动与机体结构振动和噪声辐射之间的关系也做了进一步的讨论。结果表明作用在主轴承上的径向力可以激起主轴承的轴向往复振动,该轴向振动传播到机体裙部并产生噪声辐射,因此可以通过控制主轴承的轴向往得振动来达到抑制机体噪声辐射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模拟环境激励下结构模态参数识别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实现结构基于振动特性的健康监测,进行了在线模态参数识别。综合自然激励技术和特征系统实现算法,进行了模拟环境激励下结构的时域模态参数识别。利用特征灵敏度分析得到质量归一化振型。对一个两层钢支撑框架模型进行了模拟环境激励试验和力锤激励试验;通过改变结构质量和特征灵敏度分析,得到质量归一化振型;同时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分析。通过试验模态参数识别与有限元计算得到的模态参数的对比,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