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日本,还要“区分论”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8.15”纪念日到来之前,中日两国有责任感的“知日派”和“知中派”学者在本刊编辑部面对面,从现实中的中日关系出发,梳理了两国关系几十年的发展状况,并探究中日关系今后的发展走向。本刊与日本爱知大学《中国21》杂志同时发表几位学者的精彩发言。在“8.15”纪念日到来之前,中日两国有责任感的“知日派”和“知中派”学者在本刊编辑部面对面,从现实中的中日关系出发,梳理了两国关系几十年的发展状况,并探究中日关系今后的发展走向。本刊与日本爱知大学《中国21》杂志同时发表几位学者的精彩发言。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学生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虽然缺乏认识,但对日本侵略过中国、在中国“做了坏事”大致还是知道的;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对中日关系的现状感到担忧,并希望中日关系得到改善;很多学生热切希望为改善中日关系做些事情,但不知道该具体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3.
从本期开始,我们新辟“大家谈”栏目,“大家谈”是属于大家的,欢迎大家畅所欲言。本栏目所讨论的问题纯属个人观点。我们总是习惯于用“一衣带水”、“同文同种”来形容我们的近邻日本。但扪心自问,对这个近邻我们又有多少了解?(日本亦如此)。中日关系对于准备在新世纪起飞的中国来说如此重要,因此我们把这个话题作为新辟“大家谈”栏目的首篇。  相似文献   

4.
具有近70年历史的权威杂志《世界知识》(半月刊),在2000年第1期上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冯昭奎先生的文章《怎样做邻居——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思考》,并且还在同期的“大家谈”栏日中以“我看中日关系”为题进行了讨论,首次的12位讨论者均是知识分子、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读者反应强烈,因此该杂志又在12、13、14期上继续讨论。这其中,特别引入注目的是一网友的《媚日外交的急先锋——冯昭奎》一文,其内容很能代表中国普通知识分子的感情和看法,同时冯昭奎先生与网友的商榷文章也同时登出了。  相似文献   

5.
中日关系:势之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所说的“势”,是态势之“势”、大势之“势”。中日关系近来的状况,本质上是两国战略攀升中利益外延而导致的自然碰撞,有现实战略和利益的冲突,也有心理因素导致的泡沫成分。从更深层看,它反映了中日综合力量对比的变化——因为同处上升阶段但也有个速度快慢的问题,折射出中日关系“势”的变化。冷战后中日关系“势变”的起点是1992年,那既是中国邓小平南巡讲话、经济恢复高增长的一年,也是日本经济泡沫崩溃的起始年。从那时起,中日GD P之比,从大约1∶10拉近到将近1∶3。按CIA预测,中国到2017年将超越日本。对“贸易立国”的日本来说…  相似文献   

6.
“现实问题”更紧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日本的“历史问题”伤害的主要是中国人民感情的话,那么,日本的“现实问题”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国家安全等核心利益实实在在的威胁。可以预见,日本的“现实问题”将超过“历史问题”,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回溯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已故周恩来总理在1972年作了很好的概括“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在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野蛮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蒙受深重灾难。1972平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完成了中日关系的历史任务,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但近年来,由于日本大国意识膨胀,政治右倾化,其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目前中日关系处于非常敏感的关键时期,中国主张从切实维护中日关系大局出发,加强沟通、协调,冷静、理智地处理…  相似文献   

8.
中日关系“经热政冷”的局面已经延续多年了。2006年9月26日,安倍晋三出任日本新首相,在10月8日的第一次出国访问中就来到了中国,传达了日本试图改善中日关系的积极信息。但是,中国与日本之间在历史问题和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的分歧尚未解决,在欧盟对华武器禁售、日澳军事关系等方面又出障碍。中日关系仍然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9.
刘江永先生的新著《中国与日本:变化中的“政冷经热”关系》一书最大的特点是对中日关系准确把脉,回答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中日关系内容丰富,千头万绪,作者巧妙地抓住“政冷经热”这一重要命题,把中日关系的各种问题简明扼要地提示出来,并做出具体分析:冷到前几年中日两国首脑互访受阻,两国民  相似文献   

10.
刘少东 《世界知识》2012,(17):56-57
中日关系已成为一个高度敏感、极端情绪化的话题.我们今天谈中日两国友好相处,不是由个人因素决定,也不是因为哪个人“喜欢中国”或者“喜欢日本”,而是由多重因素决定. 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总不反省历史,不懂历史”,而不少日本人则认为“中国人老提出历史问题,总有话说”.  相似文献   

11.
顾东春 《少儿科技》2010,(10):32-32,40
200多年前,英国曾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事情。当时,有本杂志连载了一组署名为“朱利叶斯”的文章。文章是用信函的形式写的,用词极其辛辣犀利,对当时英国一些大臣和贵族进行猛烈抨击。这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非外交场合开展各种外交活动在中外关系史上不胜枚举,借参加政要的葬礼进行外交斡旋在外交史上也不乏可圈可点的例证。中国前驻日本国大使杨振亚曾亲自参加了裕仁天皇的“大葬之礼”,并目睹了中日关系中的一次“葬礼外交”。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期以来,“中日关系为何越绷越紧”、“中日两国之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等疑虑,越来越多地萦绕在关心这一领域的人们心头。围绕这一问题,人们或议论,或在沉思。然而近期一本新书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中日关系烟雨的湖面上荡起无数浪花。这本新书,就是中外两位新闻界前辈的合著——《中日关系出了什么问题》。吴学文先生曾任新华社国际部编委和驻东京记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顾问、研究委员会委员卓南生先生,他曾任新加坡《联合早报》社论委员兼东京特派员,现任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客座教授。两位作者…  相似文献   

14.
日前,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以“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为题,举办了国际热点问题战略评估第一次研讨会,与会学者提出如下观点:一、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是由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引发的。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既是日本如何认识侵略战争历史并采取相应的方针、政策、战略的本国内政问题,又是日本是否服从国际判决、履行国际条约和遵守中日双边政治文件原则的国家诚信问题,更是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关乎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影响东亚稳定与和平的国际关系问题。二、当前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呈逐渐恶…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是近年来中日关系陷入最低谷的一年;2006年,又是中日关系终于又见潮起的一年。不仅如此,这一年里日本的政坛、日本外交、日本防卫政策等都出现了大的变化。为此,我们请日本问题研究领域里的几位领军人物,给我们把脉日本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16.
日本对华ODA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曾为中日关系的修复、中日经贸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ODA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本文辩证分析日本对华ODA对中国经济产生的正、负两方面影响,指出日本对华ODA由于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将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7.
与张治宇不同,倪健则是1984年才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全国青联的。他“大气还没喘匀,便一头扎进了对3000日本青年代表团的接待工作中”。邀请3000日本青年在我国国庆35周年之际访华,是胡耀邦积极促成的一件大事。1972年中日恢复外交关系,1978年中日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邓小平访问日本。总的来说,当时中日关系发展顺利,呈上升趋势。但当时中国刚刚打开国门不久,日本民众对中国了解不够。1982年还发生了日本文部省修改教科书、篡改日本侵华历史的事件。因此邓小平提出,要发展扩大中日两国之间的往来,纠正对民间往来重视不够的缺点。1983年11月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日本期间,按照中央批准的方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邀请3000日本青年在1984年秋访问中国。对于1984年的北京来说,接待3000名外国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当时的宾馆饭店不像今天这样多,为了招待日本客人,中方连军队的招待所都动用了。倪健正赶上了这件事。  相似文献   

18.
究竟谁需要新思维——写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25周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5周年,照理说中日关系应该进入一个比较成熟的时期,但从现实来看,情况并非如此。最明显的例子是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的强烈反对,于年初第三次参拜了靖国神社,对中日关系起到了很坏的影响。在50年代,或者是在我留学日本的60年代与70年代,尽管当时日本政府执行反共反华的外交政策,但可以感受到日本人民是爱好和平的。当然也是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有的确实是坚决反战,但也有不少人是因为日本打了败仗,在战争中吃了苦头,所以害怕战争,日本保守人士将其定义为“恐…  相似文献   

19.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经济等联系,中日关系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也许正是因为这许多的风雨的浸润,使中日关系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经久不息的话题。因此,对中日关系的各个领域、各个问题进行认真、深入、冷静、客观、全面的研究成为实属必要、但又确有难度的工作。国际政治学博士林晓光自19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国际关系,尤其是中日关系、日本政治与外交、中国外交的研究,最近推出了一部新书《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如果说,世人一般还知道政府开发援助(ODA)主要是经济援助的话,那么恐怕很少有人注意到ODA作为经…  相似文献   

20.
1955年10月15日,毛主席在“同日本国会议员访华团的谈话”中,言简意赅地指出:“我们两个民族现在是平等的了,是两个伟大的民族。”可以说,毛主席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两千多年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从中日开始交往至今,两国关系呈现为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从公元57年日本的倭奴国王遣使东汉,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这个时期中日关系总特点是:中国历经王朝盛衰,国运沉浮,忽必烈征日;日本则经历幕府锁国,以及以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