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台湾的新竹科学园区、中部科学园区及南部科学园区周边有完整的高科技产学网络支持体系,包括半导体、信息硬件制造、信息软件和新兴的生物科技等产业的群聚效应显著,连结  相似文献   

2.
王鹏 《厦门科技》2003,(6):10-12
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发展程度不同,具有的内部条件和面对的外部因素也不一样。两岸加入WTO后,祖国大陆高科技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台湾高科技厂商也加快投资大陆的步伐,两岸高科技产业不可避免地存在既竞争又互补的情形。当前,为了大力吸引台湾高科技企业前来投资及制定相应的策略,有必要对两岸高科技产业的优劣势及互补性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台湾当局先后于1980年、1996年以及2003年分别设立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和中部科学工业园区,在台湾西部构建了完整的点、线、面相结合的高科技走廊。三大科学园区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台湾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效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成功地在国际社会打造了品牌,塑造了通过园区平台建设培育高科技产业链,引领经济发展的典型。当前,福建省正着力于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1],而工业园区作为福  相似文献   

4.
产业空洞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已有的产业处于衰退阶段,而新的产业还没有得到发展,或者新的产业发展得还不够充分以至于不能弥补已有产业衰退的影响,从而造成经济不断下降甚至萎缩。在一种经济结构向更高的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如果新旧产业衔接工作做得不好,就容易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产业空洞化对经济的不良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它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乏力、失业增加,消费无热点与居民储蓄持续攀升,投资不旺与股市过度投机,外贸上的“低出高进”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台湾省,高科技产业已成为经济的支柱,信息电子产业则是高科技产业的主体,其核心是信息技术(IT)产业。在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成功发展过程中,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可以说是台湾高科技产业,尤其是  相似文献   

6.
厦门与台湾的经贸交流自两岸关系缓和后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在高科技产业方面的发展合作显得相当薄弱。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由于受种种因素尤其是台湾当局“戒急用忍”的大陆经贸政策的限制。本文对此作了详细分析。随着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两地高科技产业发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加强。基此,本文从21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提出两地高科技产业发展合作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7.
一、台湾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特点 20世纪80年代,台湾省确立了“科技导向”的发展战略,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依靠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上。高科技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技术先进,因此就要长期进行大量的R&D投入。但是由于台湾岛内自身市场狭小、技术积累有限以及岛内高科技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制约.台湾选择了市场风险较小、资金投入较少、技术层次要求较低的高科技产品的“代工”(OEM)作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正关于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国内学界有诸多讨论,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不断提升美台实质关系,意在增加"台湾牌"的份量,将台湾问题与中美经贸摩擦、朝核等问题挂钩,以台湾为"外交筹码"与中国大陆进行讨价还价,实现美国在其他议题上的利益。一俟"筹码"价值榨干,美国则会对  相似文献   

9.
王建民 《世界知识》2012,(18):54-55
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大危机在大陆?在前不久台湾《联合报》举办"为台湾经济开路高峰会"上,一位台湾知名经济学家发表奇谈怪论,认为台湾面临的最大危机不是韩国,而是太过于依赖大陆。他表示,台湾这十多年来中上游原料生产在台湾、下游组装在大陆、出口市场在欧美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  相似文献   

10.
新竹科技园的成功与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什么促使台湾成为全球第三大高科技产业地区?仿效硅谷模式创建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功不可没。 美国电子协会今年早些时候公布了一项调查报告,认为90年代美国取得高科技的领先地位,有四个与教育体系无关的原因,即:鼓励冒险和允许失败的硅谷精神;创新得到足够的奖励;风险资本机制使高科技新公司得以脱颖而出;政府基本不干预,使企业家可以放开手脚。按照硅谷模  相似文献   

11.
王德禄 《科技智囊》2009,(11):I0011-I0014
最近郎咸平教授又抛出惊人之语,即“中国高科技将重蹈玩具产业覆辙”,加上他在2006年出版的《科幻蜒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评判》一书提出的“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中国的高科技思维是中餐馆似的思维”、“一个没有纪律的团队是根本无法成长为微软”的观点,颇能产生一些连锁反应。但是,郎咸平的这一系列解读,是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严重误读下得出的错误判断。  相似文献   

12.
从美国、台湾高科技产业看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东林  金英俊 《河南科学》2001,19(3):327-330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各国都把发展高科技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 ,纷纷制定发展战略 ,采取各种措施 ,以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走在了世界前列。台湾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绩斐然 ,且与祖国大陆有很大的可比性。本文对美国、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 ,并在借鉴它们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 (不包括台湾省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13.
胡石青 《世界博览》2008,(24):24-26
台湾制造业中的半导体和液晶面板产业,以及金融业发展优势明显,正在成为与大陆高层次合作的重点。台湾制造业的两大明星说起台湾产业优势,人们总是首先提到科技产业。2007年台湾工业产值占GDP的31.3%,其中制造业就占了  相似文献   

14.
1949年后,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上逐渐呈现明显的差距。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人民消费能力大增,朝小康、安乐、法治、文明、和谐的社会迈进,但仍需积极应对因高速发展带来的各样环境与社会问题。曾缔造亚洲经济奇迹的台湾,后因政治内耗,错失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下产业转型与升级契机,使现今台湾经济增长停滞,产业外移,年轻人看不见未来。在两岸"九二共识"前提下,台湾若能赶搭上中国大陆"一带一路"政经发展列车,可为台湾经济带来新气象与转机,并缓解"三中一青"沉疴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知道现在生活在各大洲的人,包括在座的每一位,都在人类进化的分支体系当中属于现代人的范畴。现代人究竟是怎么来的?对我们人类来讲是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定论。现在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各大洲,比如中国境内的现代人,是由中国境内更古老的人类逐渐演化发展过来的,这是一种观点。还有一种观点,就是由外来的古人类人群,取代了已经生活在这个大陆上的人,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入侵人群,就是取代说,这是第二种观  相似文献   

16.
红火的风险投资市场,产业的高度分工,国际化及员工分红入股,结合台湾中、小企业特有的创业精神和外向的活力,这正是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所特有的竞争力和其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7.
王鹏 《厦门科技》2002,(4):15-17
两岸加入WTO后,一方面,台湾岛内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产业调整与外移步伐逐渐加快;另一方面,祖国大陆不断履行"入世"承诺,各项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政策措施的透明度增强,整体投资环境将不断改善,特别是拥有庞大且快速成长的市场潜力,对台商将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有利于拓宽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发展空间.随着祖国大陆区域经济发展和开发重心的转变,"入世"后台湾产业转移大陆从形式到内容都将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在国家以高科技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中,高校发展高科技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势头不够强劲;普通高校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意识、做法还不到位的现象。探讨了影响高校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指出了高校发展高科技产业到底缺什么。  相似文献   

19.
《当代地方科技》1999,(6):67-67
台湾的好学生已经不再全部涌向美国了!今年报考北京各所大学的硕士及博士班的台湾大学生,把容纳200人的北京理工大学试场,挤得座无虚席。这批考生与以前跑到大陆念书的台湾学生的最大分别是,他们全是台湾一流的顶级人才,而不是这些年在大学联考不能过关的"落班马"。这些转赴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出身台湾及欧美等一流大学,其中包括律师、会计师、工程师、电影界人士,甚至连台湾民意代表及主流传媒记者也有。据台湾最近一项调查,美国已经不再是台湾学生最佳留学选择的地点。为什么?说穿了还是台湾人看上了经济蓬勃发展的大陆商机及大学里的人脉宝藏,想利用念书作为进入大陆市场的跳板。目前在北京清华大学念企业管理硕士课程的台大经济系毕业生张旗悦便是典型例子。她准备打进跨国公司工作,并认为未来很多在跨国公司工作的雇员,都有机会被派到大陆工作,因此先来大陆念书,摸清中国企业文化,日后真的被派到大陆,便能驾轻就熟。  相似文献   

20.
前几年,有人写过一本名叫《深圳的斯芬克司之谜》的书,很是轰动。那本书罗列了许多深圳的奇迹,却不包括深圳的高科技产业。那时深圳的高科技产业确实还没有达到让人称之为奇迹的地步。但在随后的这些年里,深圳的高科技产业一再给人们带来惊喜。 最先发现深圳高科技产业的是前任省委书记谢飞。1993年初,谢飞率队到珠江三角洲各城市调研高科技产业发展情况,在深圳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