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采访了中国驻德国使馆的一位一秘先生。难得的是,这位老资格的中国外交官目击了1991年东德人冲开柏林墙关卡,人山人海地涌向西德的“盛况”,也许可以说,他是目击“柏林墙事件”的不知是不是唯一,起码也是屈指可数的中国人之一。“黑色频道”能锁住人心?生活条件还算不错的东德人为什么挖地道?为什么跳楼?既然东德的生活条件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里算是不错的,为什么东德人还拼命地向往西方?受到苏联的影响,东德像我们中国过去那样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尽管  相似文献   

2.
1991年9月2日莫斯科时间14时,塔斯社宣布将成为俄罗斯新的国家存在的起点。从此,苏联和东欧八国全部走上了向资本主义全面演变的道路。面对严峻的世界形势,中国向何处去?还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能不能获得胜利?中国会不会象苏联和东欧各国一样被和平演变?相当一部分人提出了如此疑问。笔者对此的回答是十分肯定的:社会主义必胜!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3.
行光 《世界博览》2010,(8):80-82
1950年代,中国加入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不仅仅是为了“红色工厂”的运转,还是为了实现苏联人设计的共产主义乌托邦。  相似文献   

4.
天南地北     
苏美1972年限制战略武器条约遭到违反了吗?这不是什么理论问题,而是简单的事实问题。然而美国的官方机构对此却有两种不同答案。英国《外事报道》说,美国军备控制和裁军署提出一份报告,列举24个具体事例,证明苏联经常违反条约。该署一位人士不胜恼火地骂俄国人是“卑鄙的骗子”。但是,美国国务院却觉得不大肯定;苏联人的行动也许真的违反了条约,也许“按条约文字来说”是“合法”的。莫非也有具体事例证实这种假设吗?没有。《外事报道》揭穿了其中奥妙,原来是美国国务院“不希望”向全世界宣扬苏联人违反条约的行动,免得“打消今后同俄国人会谈的任何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的政党,借鉴与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务重要线索。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的历史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起点;邓小平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根本突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全面总结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我的看法有所不同。我觉得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是很大的。所谓新政治思维变化首先或主要表现在政策思想上,即苏联人所说的“新政治思维”上。从苏联领导人以及他们的一些专家、学者的论述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1.“两极”思想有所变化。过去突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体系“对抗的一面”,现在则着重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和“相互依赖性”。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合法利益”,应努力寻求各国彼此“利益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7.
当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社会主义运动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受到严峻的挑战。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各国的剧变,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中国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严肃的回答。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  相似文献   

8.
读者圆桌     
《世界博览》2010,(2):3-3
看到贵刊第一期的“蜗居”,基本还算不出我所料。在资本主义的天下里,大部分人蜗居似乎是正常的事情。全球“蜗居”报告莫斯科篇的导语就极具讽刺意味:“拥有自己房子的普通莫斯科人应该感谢社会主义的苏联,资本主义下的新莫斯科人压根买不起房子。”其实,不论生活在中国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享受了福利房的普通人,也都应该感谢我们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病源病根在于斯大林实行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制,以致他推行的急于求成的过“左”路线长期难以纠正,六次错过了自我进行体制内改革的机会,苏共自己培植的高薪特权官僚集团阻碍体制内改革,结果先“左”后右、内外夹攻合葬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只有进行体制内改革,才能冲出“百慕大”危险区、死亡区,取得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0.
当政治、经济、军事的变革尘埃落定之后,俄罗斯人以更加平实的情感审视这个曾经傲然于世界的国家,重提一个古老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苏联解体后的十几年,俄罗斯人对这些问题答案的苦苦追寻就是一道绚丽多姿的风景。———主持人手记  相似文献   

11.
戈尔巴乔夫和苏共中央正式承认苏联社会主义存在异化现象,并提出消除异化是社会主义的任务。这为苏联的改革提出了又一理论根据。苏联究竟存不存在社会土义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苏联剧变与苏共的纲领和路线聂运麟1991年“八月事变”以后,苏共被取消,苏联被解体,苏联社会的发展方向被彻底改变了.苏联的剧变,主要是戈尔巴乔夫所推动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路线和改革的结果,与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有关,与国内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的破坏...  相似文献   

13.
提起东欧,许多中年以上的中国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东欧曾是他们红色记忆里不褪色的激情。这些国家在当时和中国一样,以红星为标志,视镰刀铁锤为图腾,向往共产主义,同属于"同志加兄弟"的社会主义阵营,而其中一些国家追随苏联成了"修正主义"也曾让中国人痛心和愤恨。苏联东欧社会转型的"政治剧变",开始于1989年东欧的政治变革,结束于1991年的苏联解体。20年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那么,曾经同属社会主义的苏东国家,现在的情况如何?  相似文献   

14.
梦幻的破灭     
1959年1月2日,苏联巨型宇宙火箭发射成功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当人们都为苏联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欢欣鼓舞时,华盛顿却“笼罩着一种微妙的气氛,而这种气氛正在越来越浓厚”。艾森豪威尔在沉默了一阵之后,不能不致电祝贺,承认苏联宇宙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人类向太空无限广阔的领域前进的过程中的巨大的一步”。这“巨大的一步”是苏联首先跨出的。而吹嘘“要赶上俄国人的卫星”的美国,究竟做得如何呢? “控制月球” 1958年1月底,美国空军研究和发展部副主任布希准将狂妄地叫嚷:“美国必须控制月球”,把月球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中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存在原则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吗?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吗?对于这些基本问题,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年代里,人们是明确无疑的。然而,十年大动乱,搞乱了人们的思想,搞乱了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现  相似文献   

17.
编辑室     
这期“世界知识”和它的读者见面的时候,恰好是1958年下半年的开始。过去整半年的国际局势如何?东风压倒西风、东风继续压倒西风表现在什么地方?我们中国以及以苏联为首的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在增长东风优势、加深西风颓势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些无疑都是读者在回顾这半年来国际局势发展时所关心的问题。本期纪隆同志的“在斗争中发展的国际局势”一文扼要地阐明了这些问题。有不少读者来信要求我们刊登些综合性的时事分析文章,如四川省南充县读者任致华同志来信要求我们答复“目前国际上的形势怎样?”四川省重庆读者周林同志来信要求我们“不定期总结世界大势”。我们希望,除了我刊定期的“半月谈”一栏外,本期纪隆同志的文章能满足上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管理让我们从问题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搞清中国式管理,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管理”?其次什么是“中国”?再有什么是中国“式”?管理是本原,中国是地域、民族和文化的范畴,而“式”是模式,搞清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搞清中国式管理的来龙去脉。什么是“管理”?搞清中国式管理首先要对西方现代管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负责部属工作的人”到“负责知识的应用和绩效的人”,管理者的定义几经变迁;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管理的重点也在应时而动,中国式管理首先要把握的就是管理的发展规律。什么是“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看,更趋向于个人道德修养而不是什么组织管理体系。“管理家庭”与“管理企业或组织”,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孔子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把它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了管理上的事实标准。中国式管理需要对传统管理思想条分缕析。什么是中国“式”?中国式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分析,一是从“人”的角度看,中国人的哪些本质特性决定管理的特点?二是从“物”的角度看,或者说从管理规律的角度看,中国人的哪些本质弱点需要加以改善?在探讨过程中我们需要防止“走偏”,一是把写在“故纸堆”里的所谓中国人本质当作目前的真实;二是把转型期的暂时现象看成本质规律;三是缺乏全球视野闭门总结中国管理特点。中国式管理的前景如何?对中国企业而言,在管理上一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二要吸收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三要创新、发展,这没有退路,也没有捷径可走。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来自苏联,从这个创作原则的定义到对它的各种阐释,我国文艺界都深受其影响。尤其是日丹诺夫、马林科夫等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阐释,对我国当年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8年,毛泽东同志倡导“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后,特别是在1960年第三次全国文代会正式确立了“两结合”创造原则以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开始受到冷落。  相似文献   

20.
“大跃进”运动根源于以苏为鉴的认识,表明中国领导人试图超越苏联模式,由于当时根本没认识到苏联模式的体制弊端与实质。结果“大跃进”发展经济的动力机制、管理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并不成功,它的实践给共和国经济造成重大挫折。“大跃进”运动是共和国历史上开始探索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早尝试,它的实践表明称之为“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运动模式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