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受到美台关系的重大影响,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在收复台湾,统一祖国的策略上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建国初期,准备武力解放台湾;五十年代中期,谋求和平解放;五十年代后期,实行“一个中国”原则下的“联蒋抗美”政策;自六十年代初期起,形成以“一个中国”为核心的“一纲四目”政策。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到美台关系的重大影响,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在收复台湾,统一祖的策略上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建国初期,准备武力解放台湾;五十年代中期,谋求和平解放;五十年代后期,实行“一个中国”原则下的“联蒋抗美”政策;自六十年代初期起,形成以“一个中国”为核心的“一纲四目”政策。  相似文献   

3.
时事概览     
11月28日至3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邀对老挝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了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10 3)、中国与东盟(10 1)和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10 1会议上,温总理提出了“平等互信、合作共赢”这一指导双方关系长远发展的基本方针。双方发表了《落实中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苏美关系以缓和为主要特征,这种缓和实际上是双方互相限制的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以往的僵硬对抗,部分地改善了国际紧张局势。“苏攻美守”是这一时期苏美关系突出特点,国家利益是外交活动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和平进程先行者的“和平”——埃以关系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及是第一个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的阿拉伯国家。然而,十几年来,埃以关系一直处于一种复杂、微妙、敏感和多变的状态,人们将这种关系称为“冷和平”或“形式上的和平”。埃以建立外交关系的《戴维营协议》为期18年,今年3月将要到期,届时双方领导人将对之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正越来越引起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的全面激烈对抗,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我的不正常、并非不可避免的现象。对抗的形成和发展在不小程度上反映了双方领导人的意志和个性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国家关系中这种逐渐失去客观必要性的紧张不可能长期延续.随着条件的变化、领导人的更替,必定要恢复到自然的发展轨道。因此,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是早一天晚一天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同前几年相比,1996年美国与各大国关系出现了较为稳定的趋向,开始向定型和定性化方向发展。这种变化更多的不是通过多少轰轰烈烈的事变实现的,而是更多地通过深入、细腻的探索和调整实现的。主要表现在:美日关系已较为彻底地改变了冷战后头几年“经贸第一、政治安全关系其次”的模式。双方领导人不再多谈两国贸易逆差,在经贸纠纷问题上威胁制裁等等,而更多地强调双方共同的安全利益和安全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   

8.
4月13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同前去访问的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举行会谈。塔斯社报道,双方就苏波关系等“迫切问题坦率而友好地交换了意见”。两国首脑指出,50年前在苏联卡廷森林中波兰军官被杀害的情况“已经查清”,苏联历史学家最近发现的文件表明,苏联三四十年代任内务人民委员(内务部长)的“贝利亚及其助手应对此负责”。在会谈中,戈尔巴乔夫代表苏联“向波兰人民及其死难者的亲友表示深切的慰问”。同一天,塔斯社发表声明,正式承认约1.5万名波兰军官在卡廷森林中是被苏联警察杀害的,并且再次强调,“从发现的档案材  相似文献   

9.
正6月12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举行了会晤,这也是首次朝鲜最高领导人与美国在任总统会面。这次会晤料将对朝美关系与朝鲜半岛局势产生较大影响。双方均部分实现了目标金正恩与特朗普在举行会晤后签署了《联合公报》。根据公报,朝美双方做出四项承诺:朝美将致力于建立"新型朝美关系",推动和平与繁  相似文献   

10.
在无拘束、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增进彼此了解,显示团结;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地区合作与发展,共商对策。一次引人注目的会晤1997年12月,东盟九国领导人和中国、日本、韩国三国的领导人首次会聚在吉隆坡,分别举行了称之为“9 3”和“9 1”的领导人会晤。亚洲十二国领导人一起展望21世纪的东亚前景与合作,就未来双边关系的发展交换意见。会晤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它在国际上,尤其在东南亚和东亚产生巨大影响,使之成为东盟历史上又一个创举。“9 3”和“9 1”会晤的设想,源于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于1990年提出的建立“东亚经济集团”(East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在今年1月的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中,哈马斯击败法塔赫这一颇有戏剧性的结局出乎许多人意料的话,那么此后双方发生的一系列摩擦和争斗却在多数人的意料之中。哈马斯上台之后遭遇的困境,是历史的必然。“狱中协议”引发危机今年5月,被关押在以色列监狱中的巴勒斯坦各派别领导人联名签署了一份18点建议方案的“狱中协议”,其中包括在1967年被占领土上建立巴勒斯坦国、组建联合政府、承认以色列国等条款。这一协议一经公布,立刻引起哈马斯的强烈反应。为此,阿巴斯与哈马斯领导人进行对话,试图说服哈马斯接受这一协议。5月25日,阿巴斯…  相似文献   

12.
首届亚欧会议举行。北美、欧洲和东亚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但东亚和欧洲相互合作关系长期相对薄弱。“为促进发展建立亚欧新型伙伴关系”,3月1—2日,东盟、中、日、韩以及欧盟25国领导人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在曼谷举行会议,为双方在下个世纪的关系确定基调。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经济发达,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东亚则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双方加强合作将对世界政治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疯牛病引起欧洲一片恐慌。3月20日,英国宣布:在英发现的一种叫“克—雅氏病”的、可致人于死地  相似文献   

13.
言语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交际双方地位、距离、年龄、性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言语行为被看成是一种社会行为,集中反映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尤其是“权势”和“一致性”关系。请求作为一种具体的言语行为,其实现方式也必然会受到“权势”和“一致性”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权与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体化了,而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教学与学生之间不在对象性活动中的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而“主”与“主”关系,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不良征兆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同时又是“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去年底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华后,日本媒体说中日关系将走向深度合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双方达成重要共识.野田表示,要以201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为契机深化日中战略互惠关系.中国领导人表示,要抓住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进政治互信.然而近几个多月来中日关系似乎并没有朝着两国领导人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欧美价值观究竟是同,还是不同?有人说,欧美关系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双方的价值观发生了分歧。又有人说,欧美关系不会出大的问题,因为维系它们关系的价值观没有发生变化。许多人被搞糊涂了。笔者最近偶读赖斯2001年6月11日在《华盛顿时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她在文中对人们广泛谈论的美国和欧洲间的“价值观差距”表示难以理解。看来这位布什总统的高参也被搞糊涂了。弄清楚这一问题很有必要。首先它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另外一个也许更为重要的概念———“西方”的重新认识和判断。认为欧美价值观出现了“鸿沟”并因此引起双方外交战略和…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尼克松访华及中美上海公报发表25周年,也是美国外交的“中国年”。美国国内正进行着一场关于对华政策的辩论,辩论的焦点是:中国是否已经或将在不远的将来对美国形成威胁?以何种方式与中国打交道对美国有利?是遏制还是接触和交往?目前中美两国间的交往规模已远远超出了70年代初双方领导人所能想象的范围,中美年贸易额在500亿美元以上,每年两国有数万公民在太平洋两岸  相似文献   

18.
越南早在大规模侵略柬埔寨之前,就从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控制了老挝。刚刚从新老殖民主义统治下获得解放的老挝人民,又遭到了苏越大小霸权主义的铁蹄蹂躏。人们在问:越南是怎样侵占和控制老挝的呢? “特殊关系”的真正含义越南向老挝的扩张是在所谓“特殊关系”和“友好合作”的幌子下进行的。什么样的“特殊关系”?对此,越南《人民报》总编辑黄松曾经作过如下的解释:过去在印度支那,“没有一平方米的土地上没有流过越南人的血”;因此,今天“三个国家不密切团结在一起是不能生存的”。越南领导人对老、柬所强调的这种“特殊关系”,说得明白一些,就是:越南是印度支那的“救世主”,老挝和柬埔寨今天必须依附越南,否则就不能独立生存。  相似文献   

19.
台海两岸政治经济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目前正面临突变的临界点。岛内持续渲染本土意识、分离意识 ,两岸加入WTO及全球新经济浪潮等因素 ,使得两岸投资风险和机遇出现极大变数 ,投资模式须相应调整。双方应以更大的魄力 ,将缠绕在一起的政治经济问题一并处理 ,化危机为契机 ,促进两岸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良性互动 :从改善两岸投资合作的政治环境、实现直接“三通”入手 ,推动双方投资合作升级 ;进一步发挥投资对两岸经贸和政治关系的“发动机”功能及“放大效应” ,通过双向投资 ,带动两岸经贸合作和政治对话 ,以生产要素流动自由化促进两岸经济区域一体化 ,为实现两岸政治一体化、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奠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东瀛濯剑有书还”、“大江歌罢掉头东”——像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仁人志士一样,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年轻时也曾把日本作为追求真理、探索新知、了解世界的平台。提起“一衣带水”这个成语,眼前就会浮现出隔着一湾浅浅海水的中国和日本。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自秦汉以来中国的文化和生产技艺就传到了日本。古代日本一批又一批的使者、学子和僧侣越过这湾海水来学习中国深厚的文化和佛法,近代以来中国的大批仁人志士又东渡日本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民主进步思想。然而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史却被近代50多年的惨痛战争所阻断。在毛泽东和周恩来为友人和为自己分别写下上述诗句的半个多世纪后,正是他们推动了中国与日本的重新交好。但他们生前也许不会料到,复交后的中日终没越过心与心的隔膜。在日本少数右翼分子兴风作浪下,在复交30年后双方关系又像结了冰。如今中日两国领导人先破冰再融冰,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乍暖还寒之时,化解大块的寒冰须向历史长河中寻源,探究彼此看对方的心结和恩怨意识也许能寻出一条让双方走近的路径。——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