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约有数百方三体石经残石先后在洛阳附近出土,由于当时国运多舛,多数残石出土后并没有得到妥善保存,有的甚至流落海外,至今下落不明.所以孙海波<魏三字石经集录>一书中所收部分拓本的真实性曾一度受到质疑.如商承祚先生便曾撰文指称<君奭>、<多方>残石为伪刻.实际上,被商承祚先生斥为伪刻的<君奭>、<多方>残石与其他残石所刻的<尚书>文字相比,结构、用笔、字体风格并无二致,许多字甚至是出于同一人的手笔.因此,被商承祚先生斥为伪刻的<君奭>、<多方>残石其实不伪. 相似文献
2.
许序雅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4-47
大宛都督府与原属贺鲁种落的千泉、俱兰、颉利三都督府及碎叶州,同置于显庆三年,但前者归安西都护府统辖,后四者属濛池都护府统辖;唐朝在石国置都督府,反映了石国在唐朝的西域统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自隋大业年间以来,突厥人长期控制了石国;莫贺咄吐屯因功被册封为石王之事,应发生在开元二十八年;唐朝册封一个突厥吐屯为石国王,一方面说明唐朝长期利用突厥人控制塔什干地区;另一方面也说明突厥人长期控制着塔什干地区;石国至长安里程,《新唐书·石国传》少记1985~2005(唐)里;石国至周邻国家里程,《新唐书》之记也有错误。 相似文献
3.
梁家胜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0,(1):131-133
《玉林文化大典》第六卷作为玉林民间民俗文化集成类最新成果,呈展出鲜明的在地化特征,蕴含着浓郁的乡土味风格,凸显了自在的生活态底蕴。具象化的民间符号,有助于"乡愁"文化的寻根、坚守与认同,有助于破译基于"民间文艺共同体"的当代中国民间社会的"文化内码"以及理解"以生活为终极指归"的普通民众的意愿诉求、社会心理和情感皈寄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