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尾巴>以细腻的笔触一针见血地揭露着人性的丑陋与弱点,是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生命尊严的一曲颂歌.  相似文献   

2.
陈蕾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3):43-47,56
T.S.艾略特在对时间问题的探索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荒原>一诗的前半部分充分借鉴柏格森对"时间"的哲学阐述,后半部分,诗人在布拉德雷的影响下开始探寻自己的"秩序现".从现代主义时间观的哲学基础、<荒原>文本中时间性的具体分析以及末尾时间观的转变等方面着手,对<荒原>时间观的嬗变做较为详细之阐述.  相似文献   

3.
一 <中国时报>1945年12月1日创刊于开封,1948年6月停刊.<中国时报>是在河南省省会开封创办的一家有影响的民办报纸,由郭海长任发行人、总经理,河南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学人梁建堂任总编辑,诗人苏金伞、塞风(李根红)等任兼职编辑.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以"礼乐未始有常"的概念表明了艺术的历史进化观;以"君形者"的概念说明艺术创作中神似的重要性;以"师旷之耳"的概念提出了对艺术知觉者的要求.<论衡>的艺术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疾虚妄"和"为世用"两个命题上.这两个命题同时表明了王充艺术学思想的积极方面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我们经常说到的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指的是金本.毛泽东一直很喜欢阅读<水浒传>,他一辈子(除晚年外)所读的<水浒传>都是金本.从政治到哲学,从思想到实践,毛泽东都结合金本<水浒传>中的事例作了极大的开掘和发挥,展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长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毛泽东的启发、教导下,从<水浒传>中学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1975年8月14日权威报刊发表的毛泽东关于<水浒传>的谈话,是针对100回和120回的<水浒传>的.毛泽东在晚年仍然钟爱金本<水浒传>,金本<水浒传>陪伴毛泽东走完他伟大生命的最后一程.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水浒传>400多年的传播历史,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金本<水浒传>,开创水浒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诗歌翻译是所有体裁的翻译中最难的,每位译者都力求做到传达原诗神韵,但在实际翻译中要想完全地传达是不可能的.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脍炙人口,它的译文也很多,但对"断魂"的翻译又不尽一致.笔者针对此例进行了一番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就爱情经典电影<铁逹尼克号>、电视连续剧<亮剑>语文课上说"习惯".文章从一个侧面评论<铁逹尼克号>和电视剧<亮剑>以德育渗透方式对学生进行"习惯"教育.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中期,徐炳昶和李宗侗主编的<猛进>周刊是当时一种有进步倾向的政论性周刊,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对新报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除了在群众运动中同青年站在一起外,还写了<通讯>、<并非闲话(二)>、<十四年的"读经">、<碎话>等杂文,支持他们反对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的斗争.杂文内容包含了重新提倡"思想革命",寄希望于知识青年,揭露和批判了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正人君子"的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推背图>是中国民间流传的预言来事的作品,语言筒炼,内涵丰富,发人深省.它用图谶、谶言和颂辞的方式,将人物和事件深藏于历史的现实中.正是这种传统的谶谣文学样式,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不论是作品的功能性、目的性,或是结构内容,以及制谶的方式、方法,两部作品都有相似之处.因此,有理由认为,<推背图>对<红楼梦>在艺术构思方面的确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曹雪芹在构思<红楼梦>时,借鉴了<推背图>中的谶谣方式来预言其作品中众多人物的不幸命运.把谶谣方式引入文学作品,且用故事情节贯穿始终,这的确是一个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0.
汤显祖创作于南京时期的<紫钗记>,堪称"临川四梦"第一梦.<紫钗记>较好地继承了唐人蒋防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的现实主义精神,也体现了汤显祖的"情至观",鞭挞了封建权责,歌颂了理想的爱情.综合评价"临川四梦",可以说<紫钗记>是希望的春天之梦.  相似文献   

11.
由同盟会河南分会组织的、由河南留日学生创办的<河南>杂志,于1907年12月在东京创刊.在河南的传媒历史上,<河南>可以说是影响最大的、反清最激烈的、继<豫报>之后最早的一份杂志!它在当时全国的同类刊物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同盟会的元老冯自由曾这样评价<河南>杂志道:"此报鼓吹民族民权二主义,鸿文伟论足与民报相伯仲.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三部古典名著是毛泽东一生读得最多,最为喜欢,并且是受影响最深的小说.<水浒>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及实践具有启迪作用.我们应确认毛泽东在建国前、后对<水浒>的正确评价.而毛泽东在晚年评论<水浒>说"好就好在投降"等言论是有所指的,此言论是特定年代、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立达>是立达学会、立达学园的出版物之一,创刊于1925年6月,长期以来学界通常认为"<立达>发刊一期,未能继续";或对<立达>季刊和<立达>半月刊等时有混淆.这是不确的.据可考史料,<立达>1925年6月创刊,1930年12月停刊;后又于1932年12月复刊,至1935年4月终刊.<一般>与<立达>并非继承关系,两者同时出版发行,内容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历史语境下解读分析小说<红豆>,试图寻求<红豆>被时代肯定和接受而又被严厉批判的原因,找到小说创作的突破与某些叙事的缺陷,从而形成对<红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历来被研究者看成是"杂家",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定论,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仔细研读原文和受评论家影响造成的.我们通过仔细蚓读和分析<抱朴子外篇>的原文,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完全可以得出<抱朴子外篇>不同于<内篇>的思想倾向的结论.<内篇>属道家,而<外篇>属儒家.从<外篇>提炼出的"夫唯无礼,不厕贵性"、"崇教勖学,精六经之正道"、"量材授官,贵贤任能"、"诘鲍论君,辨证古今"等命题,可以看出完全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范畴.<抱朴子外篇>儒学思想有两个特点:一为"驳难",二为"通释".  相似文献   

16.
<古诗十九首>承传了<诗经>中<蒹葭>、<汉广>等篇的"间阻思慕"模式,但又有所突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间阻物"有所拓展,抒情方式有所突破,表达方式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的侠义精神张扬了平民或小团体的力量,在"侠"和"义"中带有浓厚的匪气、功利性和奴性,这是儒墨两家的传统思想江湖化的结果.侠义精神的这种变异对后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如何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是今人阅读<水浒传>时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圣人"立象以尽意",魏碑摩崖<石门铭>与<郑文公>字体各呈"圆象",其技法圆彰,一点一画各自烘托"飞逸奇浑"与"醇古渊穆"之意境.结合时下新碑学得失,两碑的取法之径即"何以各呈圆象,何以各尽其意"也很值得探讨."技道同修,象意圆融"是学习此两碑进而学习所有魏碑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9.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把<诗>视为承载王道政教的政治教科书,这也是汉<诗>经学特点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而这一特点,又以<韩诗外传>表现最为突出.不过追根溯源却会发现,汉代诗学的这一经学特点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甚至可以说,孟子的"迹熄<诗>亡"观,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汉诗解经释旨的诗学方向.  相似文献   

20.
据报载,江西师范大学教师杨润根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发现"的书,如<发现老子>、<发现论语>、<发现孟子>等.这些著作以译解和注释的方式重新解释了<老子>、<论语>等经典著作,全部否定了建立在汉代以来的先秦经典解释基础之上的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