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岚 《科技信息》2010,(8):I0146-I0146
赖山阳(1780—1832),日本江户后期的儒学家,历史学家。名襄,通晓汉诗文。安艺国人,赖春水之子,在江户师从尾藤二洲,作为尊皇攘夷派志士的精神支柱,影响很大,著有《日本外史》等:据说,当时赖山阳教弟子作绝句,先述起承转结,其辞云:“大阪本地丝屋有女儿!……(这是起),姊姊十六,妹妹十五……(这是承),  相似文献   

2.
郭雪咏 《科技信息》2007,(22):147-148
江户时代儒家思想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渗透到日本普通民众的意识中,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武士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然而,日本武士对中国儒学中的重要观念"忠"孝"的理解却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江户时代,儒学也给武士道增添了许多适应时代的新内容。日本儒学也从初期的以为"敬"中心发展为以"诚"为中心,表现为日本儒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江户时期,中国医学知识大多通过书籍传到了日本,其中部分书籍凭借和刻(日本刻)版,在日本普及并被广泛接受.作者对传入的中国医书及其和刻版进行了调查和比较分析,因为该方法有可能历史地、量化地把握中国医学传入和被一般社会所接受的实际情况.结果如下所述有传入记载的中国医书为804种、1917次,这些均为在中国流行、部头大,并能以高价售予日本的书籍.中国医书的和刻版为314种、679次,约半数出版于江户前期,尤其集中在内容难解的"内经"及技术高难的"针灸"方面.单经(白文)本在注释本发行40-50年之后有和刻.从江户中期开始,随着医学的日本化和日本医书的出版增加,中国书的和刻版急剧减少.所有传入医书约40%有和刻版.50年内从传入至和刻的比率高达46%,这种时间差越在江户早期越短.早在江户前期,和刻版中的畅销医书已经是3卷以内的薄册,且大多与当时中国的流行医书或最新医书无关.另外,在整个江户时期,也有从大部头书中拔粹或摘编的现象,由此可窥知日本特色的小型化嗜好.据此,日本在江户时期,从自身角度接受了中国医书,并进而接受了中医学,同时加以日本化.  相似文献   

4.
电影<(色·戒>构成了2007年华人文化圈独特的艺术症候,其中蕴涵着许多含混、悖逆、反常、疑难的内容.它是李安在全球化时代利用景观社会生态展开的一场话语"突击".一方面,他用"显在的"身体政治话语、后冷战话语,后殖民话语、欲望话语等表达了明晰的思想建构意向;另一方面,他又以"潜隐的"的"沉默"、 "空白"与"沟壑"话语方式来规避和解构着某些不便言说的东西;其中彰显"人性"因素是他的话语"突击点".  相似文献   

5.
比较辞章学就是广义的比较修辞学.它是对语言学及其多门分支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综合运用而建立的言语学新学科.它不仅论表达,也谈及鉴识;不仅论及"话语",也联及客观世界;不仅讲究修辞效果的"好",也兼及语法的"通"、逻辑的"对".它"以话语为本位","入古出新"在"中华密码"的文化根基上,延伸至当代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并以它为主导,统帅"四六结构"的理论框架、"八大规律",并把大量篇幅落实在"三九变化"的言语规律的动态运用之中.它具有浓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广博的融合性、突出的实用性.它是对拙著<辞章学导论>、<辞章学新论>和<辞章学发凡>、<辞章体裁风格学>的延伸和发展.它把辞章学这门"桥梁性"的新学科,交给广大社会的语言运用者,和他们最贴近,因而最管用.  相似文献   

6.
川端康成似乎对镜子有着特殊的情结,<雪国>就是以一段著名的"暮景镜"开场.<现代日本文学史>就指出:"<雪国>通过'暮景'和'晨景'两面镜子将岛村引入虚无的回忆."此外,南京大学沈俊发表在<日语知识>2002年第8期的<川端的「镜世界」>也详细阐明了这一观点.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从主客观等方面对川端文学的代表作品<雪国>、<古都>中"镜子"作用的进一步分析,表明"镜子"正是川端文学达到虚实合一这一境界所借助的媒介.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60余年美学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前期(1924-1949)与后期(1949-1986)两个阶段.<谈美>(1932)与<谈美书简>(1980)可以说是朱光潜美学前后两个时期的代表作.以此可以一窥朱氏美学思想的演变轨迹及其特点:即在话语"突围"中有观念的"固守",变外在的被动的"思想改造"为内在的主动的"美学突围",从而将前期立足于康德-克罗齐直觉主义的"人生美学"改造为后期的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美学",而审美与艺术必须为"人性"服务之人文主义目标却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8.
中日文学的影响是双向的,近代以前主要是中国影响日本,近代以来主要是日本影响中国。日本的神话传说就有中国的成分,汉文学成为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游仙窟》是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唐代传奇,自居易是深受日本文坛欢迎的唐代诗人,日本江户小说的繁荣是中国明清小说影响的结果。历史上著名的遣唐使既学习中国文学和文化,也带来了日本的文学和文化。明代有了日本和歌的翻译,明清时期中国出现日本题材的文学创作。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文学在文学观念和理论、文学思潮和运动、文学形式和表现技巧受到日本文学全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古就有"以史为鉴,以友为镜"的说法,西方也早在两千多年前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如何去交朋友,由此可见,朋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论语>作为我国最早的教育范本,堪称国学经典,其中也有不少的关于教我们如何去交朋友的论述.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有关朋友的话题的分析,来探讨孔子对怎样交朋友以及与朋友如何相处的"朋友之道".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的<长恨歌>虽然创作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然而无论从写作手法还是叙事角度方面看,都与盛行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鸳鸯蝴蝶派"有很多相似之处,呈现出明显的海派文化特征.<长恨歌>与现代都市民间神话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现代都市民间叙事是以现代都市世俗审美叙事的方式出现的;<长恨歌>体现了对启蒙话语的消解;<长恨歌>中所描写和弘扬的道德与人情之高尚充分体现了世俗之美.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的国学热呈现出很多值得称道的方面,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引导"国学热"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对朝鲜半岛文化影响深远,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华典籍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明朝时期朝鲜王朝利用明廷赋予的"最惠国"待遇,以各种途径获得大量中华典籍,让朝鲜社会对中华文化有全面认知更趋认同,"慕华"之风更盛,同时也扩大了中华典籍海外译介与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泓峻 《中州大学学报》2014,(5):38-42,90
经学研究是影响汉语文学文本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汉大赋的写作,建立在经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唐代古文家的古文写作,受到当时以《春秋学》为代表的经学研究的深刻影响。后世儒家学者《诗经》研究对汉语诗歌的发展的影响,远比《诗经》文本本身更大,文人诗歌中爱情诗的缺失,与经学家将《诗经》中大量爱情诗故意进行曲解,掩盖有关;古体诗、格律诗、词、曲等文体的价值,则是根据它们与《诗经》相似相近的程度进行判断的。宋代理学家喜谈性理、以白话说经的传统,与说理诗的大量出现以及白话小说的兴起之间,存在相互呼应的关系。经学研究对汉语文学文本形态发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新文体的发明,"传体"这一在后世十分重要与活跃的文体,与"经传"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为中国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也是文学批评家。他选“六子才书“就是试图通过这六部中国群众喜欢的古典书籍,而展开评点。他评点的《水浒传》和《西厢记》已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受到很大的注目。不仅如此,他对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也有丰富的素养。研究金批的占文,很容易发现,他注重以重点作家的代表作为主进行批评。因此金批的《才子古文》所选录的325篇文章,篇篇都具备金圣叹认为的好文章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马一浮的"六艺心统说"将六艺德性化,六德归之于一心,其学说更具中国文化的回归性.然此说亦存在缺乏对本体的分析的理解,缺乏对孔子的"一贯之道"的疏解等诸多问题.应以马一浮"六艺心统说"为本体诠释之开端,重新梳理儒家经学的哲学意涵,促进六经的现代转化以重振国学.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大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必要性,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推广国学阅读的意义,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推广国学阅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唐以来,元稹“明经及第”已成学术界的共识,唯有《旧唐书》记载了元稹“两经擢第”,唐代的科举制度中,其科目分为进士:明经等,明经科具体包含两经、三经和五经等项目,“两经”考试主要考《礼记》和《尚书》等.元稹参加“两经”考试和自称“明经出身”,都有其背景。  相似文献   

18.
王逸章句《楚辞》的动因,源于思想上与屈原的趋同性和地域上的认同感。其章句的独特方式体现在:挖掘《楚辞》的儒家思想,及所承继的《诗经》“比兴”手法,肯定屈原思想与《楚辞》价值。王逸在章句时,凸现了汉人“解经”法,不仅力图将《楚辞》纳入经学研究的范畴,还企望将《楚辞》提高到“经学”的地位,同时在思想和情感上体现了独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批评试图超越“西方作为主体,东方作为他者”的思雏框架,期望摆脱“西方影响和决定东方”的单向的东西文化交流模式。由此观照中国译者在汉籍英译中的异文化表述,剖析其可行性,进而佐证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资格,以利于中国译者弘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0.
王淼 《长春大学学报》2012,(9):1098-1101
借鉴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结合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特性,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构建出一套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至少包括熟知中国哲学典籍的能力,多元文化视角,熟知翻译理论的能力和翻译能力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前三种宏观能力,旨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构建多元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