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代学者将"蒙人"定为宋人,认为庄子的祖籍为宋国,但具体籍里不祥.沿着<史记>提供的"周尝为蒙漆园吏"和"濮水钓鱼"的坐标,本文搜寻司马迁在<史记>中提供的相关史料,钩沉<庄子>一书中有关庄子生平事迹的记述,以两汉文献为主证,考析了庄子的祖籍和家居之地,将庄子祖籍锁定为宋国,将庄子之家定位于战国濮水之滨,今东明一带.  相似文献   

2.
王先谦《庄子集解》是庄学中非常重要的书。地方也“间下己意”,标揭对庄子思想和写作艺术的见解。性质和作者等,王先谦也有独到的观点。它基本上是由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删略辑成,有的对于庄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如《庄子》一书的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庄子》一书中,他以寓言故事的言说方式,表达了对生死问题的基本观点。以马丁等人提出的评价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庄子》寓言为文本语料,观照庄子有关"生死"主题的探讨,可以窥见庄子对生与死问题的个性化的言说方式和评价态度,领悟庄子的生死观和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4.
东明是庄子故里.通过对“河“、“漆园“、“濮水“、“南华“、“蒙“、“宋“等问题的耙梳考证,以及对东明现存碑刻等实物和庄子嫡系后裔在东明世代居住情况的考察,回答了为什么说“庄子故里在东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庄子》“道”“气”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子》文本中,“气”与“道”都是“哲学第一概念”。“气”与“道”两大范畴之间不存在属种概念之分,彼此之间是平等的,根本不存在谁统摄谁、谁说明谁的关系。换言之,在《庄子》文本中,存在着两种宇宙生成论:一是气论;二是道论。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形式上的系统”在《庄子》文本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造成《庄子》文本内在结构性与逻辑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可能与《庄子》一书的成书过程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庄子》中的叠音词数量多、使用频率高,大部分是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也有少部分是名词、动词的重叠形式,在构成分类方面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同时《庄子》中叠音词的语法功能非常丰富,这也成为《庄子》这部书中很明显的一个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7.
庄子所谓的自由是哲学意义层面上的,这种自由已经突破了现实的樊笼,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在《庄子》一书中主要通过与自然融合、遵循天道等途径呈现自由的状态,而杜甫在草堂诗中所描绘的自由状态仍然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他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无奈之举。但无论怎样,庄子与杜甫在表达对自由强烈渴望这一特定的情绪体验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自从手变得自由了那一天起,就不断地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中获得自由。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曾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留下了《逍遥游》等篇著作。通读一部《庄子》,很容易了解,逍遥游思想是庄子哲学的中心内容。认真研究庄子的逍遥游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不仅有助于解开《庄子》一书的疑难点,而且有助于考察我国先秦时期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所达到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9.
《庄子》一书中多次出现诋訾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古代圣贤的文字,有的措辞激烈,读后让人觉得过分。这些诋訾行为难道就是庄子所为吗?庄子及其后学采用“三言”的语言形式,乃是他们的行言方式;《庄子》一书分为内、外、杂三部分,内篇乃庄子所著,无措辞激烈的诋訾圣贤的文字;至于诋訾圣贤一事多发生在外、杂篇,而外、杂篇多为庄子后学者所著。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一书在中国文学史、哲学史、美学史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它集诗歌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哲学之美于一身,《庄子》语言更是恢弘谲怪,玄妙不羁。后世学者多有关于《庄子》注译的作品,但是这些著作对于《庄子》语言的理解和翻译不尽正确或准确。本文对陈鼓应先生之《庄子今注今译》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