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经常说到的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指的是金本.毛泽东一直很喜欢阅读<水浒传>,他一辈子(除晚年外)所读的<水浒传>都是金本.从政治到哲学,从思想到实践,毛泽东都结合金本<水浒传>中的事例作了极大的开掘和发挥,展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长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毛泽东的启发、教导下,从<水浒传>中学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1975年8月14日权威报刊发表的毛泽东关于<水浒传>的谈话,是针对100回和120回的<水浒传>的.毛泽东在晚年仍然钟爱金本<水浒传>,金本<水浒传>陪伴毛泽东走完他伟大生命的最后一程.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水浒传>400多年的传播历史,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金本<水浒传>,开创水浒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浙江图书馆善本部所藏<易筋经>抄本,是继国家图书馆的西谛本<易筋经义>和台湾图书馆的述古堂本<易筋经>之后新发现的第三个<易筋经>早期抄本.因该本藏于浙江图书馆,故名为"浙图本<易筋经>".值得关注的是,浙图本无论从格式还是内容都与西谛本及述古堂本有较大区别,而与"道光三年(1823)市隐斋版"傅金铨本及稍后的来章氏本<易筋经>有着明显的关联之处.从版式藏印、文本内容及学术意义等三个方面,对该抄本进行了简要介绍与评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约有数百方三体石经残石先后在洛阳附近出土,由于当时国运多舛,多数残石出土后并没有得到妥善保存,有的甚至流落海外,至今下落不明.所以孙海波<魏三字石经集录>一书中所收部分拓本的真实性曾一度受到质疑.如商承祚先生便曾撰文指称<君奭>、<多方>残石为伪刻.实际上,被商承祚先生斥为伪刻的<君奭>、<多方>残石与其他残石所刻的<尚书>文字相比,结构、用笔、字体风格并无二致,许多字甚至是出于同一人的手笔.因此,被商承祚先生斥为伪刻的<君奭>、<多方>残石其实不伪.  相似文献   

4.
"酒旗"作为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民俗事象,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被人们所喜爱,以至乐于传承.而<水浒传>中的"酒旗"描写则为小说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映衬了人物形象.如果<水浒传>中没有那么多的"酒旗"描写,一些人物形象也将会逊色.  相似文献   

5.
"替天行道"在<水浒传>中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体现.<水浒传>作者对"天"的理解应宗于墨家的"天罚"和"非命"思想,而"道"则是对理想世界的重新建构,这是墨侠思想在民间的流落和渗透.<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思想,不自觉地体现了巴赫金所说的"狂欢"世界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6.
明人水浒戏对<水浒传>一书的基本性质作了独特的诠释:<水浒传>不是"诲盗"之作,"盗贼"揭竿而起是奸邪逼良为盗的结果;"梁山草寇"实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他们以暴抗暴乃是以正诛邪、替天行道、重整乾坤的大义之举.明人水浒戏盛赞<水浒传>倡导的"梁山方式",其积极意义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7.
清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时,对不符合清王朝统治需要和价值标准的大量有价值的文献摒入存目,为抢救和保存文献,组成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出版委员会.编纂工作以"尊重历史,保存文献"为总方针,普遍调查,尽数收集;剔除重复,精选版本;原版影印,整旧如旧.编纂成极具文献价值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相似文献   

8.
现存《稼轩词》版本有十二卷本和四卷本之分。十二卷本的祖本是刘克庄作序的《稼轩词》全集本,信州本十二卷即以此为底本翻刻,此二本已佚。元大德广信书院十二卷本出自信州本,王诏刊本出自元大德广信书院本,毛氏汲古阁刻本出自王诏刊本。四库全书本和辛启泰《稼轩集》初刻本皆源自毛氏汲古阁钞本。辛启泰《稼轩集钞存》本以辛启泰《稼轩集》初刻本为底本,并附录了从《永乐大典》中辑录的36首辛词。朱祖谋将《稼轩集钞存》本中补遗的36首刻入“彊村丛书”。四卷本的祖本是稼轩生前所刻四卷本,长沙坊刻本即以此为底本翻刻,此二本已佚。吴讷本的底本即为长沙坊刻本,毛氏钞本则直接影钞自稼轩生前所刻四卷本。陶湘甲乙丙三集刻本刻自毛氏汲古阁甲乙丙三集,赵万里校辑之丁集出自吴讷本《稼轩词》四卷之丁集。  相似文献   

9.
<荀子·劝学>"肉腐生虫"之下句作"鱼枯生蠹",唐时见存之<孙卿子>及唐杨倞所见本<孙卿新书>皆如是,而唐马总录<荀卿子>却作"木枯生蠹".此异文至少于唐代就存在.基于荀子时代之观念已清楚"蠹"为"木中虫",又无"鱼""肉"对举的习惯,而<荀子>此处作"鱼枯生蠹"皆违背上述两条,故当以作"木枯生蠹"较符合荀子原书之原貌.  相似文献   

10.
对于<水浒传>的系统评点,自从<水浒传>的刊刻流传以来就开始了.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水浒传>研究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