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阐述了秦初的学派之争及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指出焚书坑儒事件反映了秦王朝极端的思想专制政策,不仅终止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也加速了秦王朝本身的瓦解.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秦初的学派之争及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指出焚书坑儒事件反映了秦王朝极端的思想专制政策,不仅终止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也加速了秦王朝本身的瓦解.  相似文献   

3.
“以吏为师”是泰国暴政的手段之一,这种畸形教育制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尊皋法家反对儒家是导致“以吏为师”的根本原因,分封与郡县制之争导致了“焚书坑儒”与“以吏为师”,“坑儒”事故使“以吏为师”的畸形制度进一步巩固。究其实质,“以吏为师”在于加强思想控制。“以吏为师”破坏了秦朝的文化教育,对先秦时期行之有效的“官”、“私”学之教育制度,也是一次致命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正>国际权力流变的大势意味着霸权政治必将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的前途也决不能寄托于成长为新的霸权。未来的大国之争,不是霸权之争,不是实力之争,也不是意识形态之争,而是对世界融合的贡献率之争,是对世界全体人民的人心之争。某种意义上,能否理解和尊重小国,是一个大国是否成熟、理性、明智和自信的标志之一。一旦"中国被需要"成为大势,中国就真正获得了塑造地区乃至世界秩序的国际基础。  相似文献   

5.
《毛诗》与三家诗的学派之争始于两汉,迄于清代。秦朝焚书坑儒之后数十年,《诗人《书》之类农奖无闻。至西汉前期,儒学渐兴,传授《诗经》的各种学派相继建立,即鲁国申培公创立的《鲁诗》学派,燕国韩婴创立的《韩诗》学派,齐国辕固生创立的《齐诗》学派,合称为三家诗.由于三家诗传授的《诗经》本子都是用当代流行的文学写成的,所以称之为今又经学派。齐、鲁、韩三家当时都被立为学官,得到官府的承认与支持,因而影响很大,所传授的学生很多Z而两汉不少著名学者,如董仲舒、孔安国、司马迁、刘向、班彪、班固、杨雄、张衡、蔡色等…  相似文献   

6.
岛屿主权之争,历来有之。帕尔玛斯岛(Palmas)海牙常设仲裁院仲裁案、敏基埃群岛和埃里克赫斯群岛国际法院判决案是历史上著名的岛屿主权之争案例。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个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岛屿主权之争国际仲裁和国际诉讼的规律,希望对解决我国钓鱼岛主权之争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世间诸多烽火都是由领土之争点燃。中东地区几乎毗邻接壤的国家都有边界纠纷。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伊朗与阿拉伯国家、沙特与邻国是中东边界纠纷的三个核心。具体而言,有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埃及的被占领土之争,两伊就阿拉伯河主权与一段陆地之争,伊拉克与科威特领土之争,伊朗与阿联酋就阿布·穆萨岛和大小通布岛之争,沙特与阿联酋就布赖米绿洲之争,沙特与也门就马里卜、焦夫、哈达拉毛等领土之争,沙特与卡塔尔就  相似文献   

8.
学术活动     
日本土壤动物学家青木淳一来我校访问土壤动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土壤的形成与熟化、改善土壤结构以及在生态系统的物质转换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国内外的学者对土壤动物的研究日趋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也不断增多。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农学博士青木淳一教授,于1984年9月1日至22日,来我国访问了东北师  相似文献   

9.
秦国的禁书,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禁书;秦朝的"焚书坑儒",是我国历次禁书中最著名的一次禁书。这两次禁书,对秦代(含前秦国)书籍相关权利的影响很大。要搞好书籍相关权利的保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背后隐藏着的,是石油期货交易之争、计价货币之争、定价权之争以及地缘政治之争等。  相似文献   

11.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儒家经典成为当时和此后的稀缺文化资源。魏晋时期,王肃为了推翻郑学,开始制造伪经。《孔子家语》及《孔丛子》就是他的伪作,并且在学术界流行很长时间;两宋之际,吴棫首先对《古文尚书》辨疑,到清初,阎若璩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撰成《尚书古文疏证》,系统地考辨了《古文尚书》之伪。  相似文献   

12.
义、利关系论是儒家伦理经济思想的一个主要论题。在儒家学者中,董仲舒最为全面和深入地论述过义利问题,但他关于义利的思想在中国当代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却是基本被否定的。文章力图通过董仲舒原著的第一手资料,揭示董仲舒义利思想的真实内涵及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自烈系江西籍的一位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其著述之丰,世所罕见。由于清代焚书坑儒式的文化禁锢,其著述传世甚少,散佚严重。本文通过搜讨多种文献,稽考梳理出张自烈的著述127种。全文分成《张自烈著述考》《张自烈著述新考》二篇。本篇只对历修地方志书目中记载的43种逐一考辨。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典籍记载中,"圣王"与"圣人"并没有从逻辑概念上加以严格地区分。先秦儒家作为诸子中的显学,并在后世挟六经以压百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它的"圣王崇拜"和"圣人崇拜"思想对于古代社会影响最为深远。作为先秦儒家三大儒的孔、孟、荀皆抱有根深蒂固的"圣王崇拜"之信仰,由于周敦颐、邵雍等人对孔子的极度推崇,产生了新的以"圣人崇拜"为基础的道统信仰体系,真正取代圣王崇拜,成为儒家主流的信仰体系。"圣王崇拜"和"圣人崇拜"都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周济提出"寄托出入"说,并提出著名的"词亦有史"的观点,同时,周济追求"归诸中正"的雅正美学风格,周济词学思想向儒家文艺思想的回归是很明显的。周济词学思想的儒家色彩既是在清代的时代背景下,推尊词体的表现,但同时也是对词体的消解。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是以激烈的反传统姿态开始他作为现代思想者的历程的,但是他的早期思想,尤其是他在五四时期的文化建设思想,明显与传统儒家文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只不过被其强烈的反传统姿态所遮蔽。理解这一点,是理解周作人后期公开标榜儒家,甚至以儒家自居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理学家,朱熹要建构自己的理学体系,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思考。在经史关系上,朱熹反对两种思想倾向,一是重经而弃史,二是重史而废经。他把历史研究当作格物穷理的手段,主张先悟透经书义理,然后再阅读史书,研究历史。其论历史人物,特别强调义理在历史人物身上的体现,兼顾“资质”和“本领”,坚持道德判断与事实判断相结合,重义理,亦重功业。从天理的角度出发,朱熹把史书编纂的目标定为明正统、正纲常,强调用书法义例来达到昭鉴戒和明人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东汉时期,吴越经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学在吴越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地方官学、私学和出外求学等。仕进制度的导引,长官对儒家礼教的倡导以及避世高士的影响等,是导致吴越经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与传统经学相比,吴越经学具有不重师法家法、尚博学、重谶纬之学等特点。在经学影响下,吴越名儒辈出,著述风气盛行,社会风气充满儒家礼教气息。  相似文献   

19.
礼乐文化影响下的先秦儒家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与乐的起源与原始巫术和图腾崇拜有直接关系,与原始宗教密切相连,后经上古三代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西周时代的强化,礼乐逐渐脱离了宗教神秘色彩,但源于原始社会祭祀活动的文化精神,仍以礼乐的理想准则而延续。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先秦儒家将礼乐与伦理紧密结合,用"仁"来解释礼乐,表达其美学主张,认为凡是美的,就必须体现"仁",符合"礼",注重美与善的关系,强调艺术与伦理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