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电影《许三观》将原著简洁精辟的语言、黑色幽默、重复叙事等艺术表现手法和电影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巧妙地捏揉在一起,在凸显原著特点的同时,体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对故事背景、人物职业等小说元素进行了"韩国化"改编,延续了原著中的"黑色幽默",侧重于表现人物的浓厚亲情,既迎合了韩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又使观众较好地领略了原著的文学魅力,感人至深。虽然韩国观众并不十分认可其间的部分情节,但总体上还是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它是中国当代文学与韩国电影艺术带有实验精神的结合成果,为中韩两国文学与电影艺术的融合提供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戏剧大师陈白尘对其进行的电影改编遵从了原著的主题精神,同时附加上时代色彩和个人风格,表达出自己对原著的理解。电影的直观性降低了原著的晦涩度,使之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契合现代人的心理,在给观众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也给观众巨大的精神震撼。  相似文献   

3.
电影《白鹿原》由同名经典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影视效果蔚然可观,也将《白鹿原》这部小说带到了更多人的视线当中。而两者之间对于史诗性的追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时间也引发了影版与原著之间对于故事主线的热议。《白鹿原》小说与电影两者之间因故事主题、历史叙事及艺术诉求三者之间的差异所体现出的史诗性也十分具有探讨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电影《白鹿原》在角色塑造、故事叙述、场景布局等方面的鉴赏,并与原著小说进行对比,进而评价影片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60年代香港"西游记"题材电影的重要作品,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拍摄的《西游记》《铁扇公主》《盘丝洞》《女儿国》四部影片,通过原著女性形象反面色彩的强化、女性形象官能意味的含蓄性表述投射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影片主创者对于女性"祸水"观的承袭,并折射出当时香港电影艺术家对于《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名著的独特理解与影像诠释。这种电影创作实践,证明了古典名著的人物影像化重塑乃至整体改编只有实现艺术诉求与商业票房、忠实原著与改编创新的双向平衡,才能更好地普及古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以《西游记》为原型改编的电影层出不穷。作为时代的集中反映,电影改编的程度与角度反衬出文化变迁的样式。作为《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被挖掘出的品性在人性、魔性与神性之间游离。在文本创作层面,颠覆式与取材式改编共存,逐渐远离对原著的忠诚。同时,特效技术将电影进一步奇观化,蚕食着以蒙太奇理论为主导的传统故事片版图。就整体来看,近年西游题材电影改编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样式是分裂的与反传统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与文艺形式日渐融合,余华的经典小说《活着》先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活着》以及电视剧《富贵》。这三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小说文本、电影和电视剧)在细节处理和主题关注上都有各自的特色。论文从宏观方面探索和分析改编后的电影、电视剧与原著的巨大差异,提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新意,这是因为三种艺术形式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所要传达的情感、观念侧重点不同,影视艺术形式在对小说原著进行改编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删汰繁芜、去粗取精。  相似文献   

8.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首部作品。原著关于主人公阿米尔与小仆人哈桑的情感描写感动了全世界的读者。当小说被改编搬上银幕之后,所得到的评论往往是毁誉参半,电影《追风筝的人》也不例外。本文借由对电影的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对制约这部作品改编得失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在1972年被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以情节"节选"的方式改编拍摄成为电影《快活林》。该片导演张彻在相对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武松这一小说中极富传奇性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重塑,通过对其侠义性格的着意彰显与小说中男性情谊的有意张扬令这一艺术形象更显丰满、立体,体现出改编者对于小说原著思想内涵的特殊理解及当时香港电影对于《水浒传》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10.
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及其文学蓝本《妻妾成群》为例,比较分析了文学被改编成电影之后的文本差异和接受差异,并对改编型电影应该如何忠实原著又突破原著,实现艺术的再创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当今艺术的审美拯救功能和市场化与麦田守望者的矛盾两个方面的问题,将《天下无贼》与冯小刚其它电影进行纵向比较,与同时期的电影进行横向比较,讨论冯小刚在该片中一种富于宗教色彩的精神拯救方式,一种自觉的救赎仪式,进而指出《天下无贼》对于当下中国电影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博览》2012,(11):12-12
电影《复仇者联盟》领跑美国和中国票房,同《阿凡达》一样,这部电影的票房收入相当大一部分将来自Imax银幕。  相似文献   

13.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导演巴兹·鲁赫曼2013年执导的一部奢华爱情大片。电影改编自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导演为了重现上世纪20年代美国战后社会人们物质极度丰富精神却十分匮乏的"爵士时代"的景象,在服装、首饰、电影配乐上都下足功夫。毋庸置疑,这是一部无论在视觉还是听觉上都极尽奢华的盛宴。但是,一方面的突出必然掩盖另一方面的锋芒,似乎除了原著的故事外壳,观众从中很难体会到原著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14.
谢晋于1957年靠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电影《女篮五号》而家喻户晓。此后,这位第三代电影导演中的佼佼者开始了他的电影叙述和电影模式化的创造,一部部令人深思和感人至深的力作,掀起了一场场的谢晋电影风。然而在他的电影作品里,尤其是早期维护女权所创作的女性三部曲(即1957年的《女篮五号》;1961年的《红色娘子军》;1965年的《舞台姐妹》)和文革后的反思三部曲(即1980年的《天云山传奇》;1981年的《牧马人》;1986年的《芙蓉镇》),却是在一种道德与政治体系的相互置换模式中完成的,这一模式体现在谢晋所关注的女权形象、男性形象和对电影所构制的“家”和“国”中。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寻《白鲸》隐现的历史痕迹,分析《白鲸》创作的历史背景,再现历史现实,可以发现,《白鲸》深刻地表现了麦尔维尔对当下宗教现实的思考,并不遗余力地宣扬了自己忠实的加尔文主义宗教思想,已达到影响与改造纷乱的当下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用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以电影《活着》和《生之欲》为例,从“非本真生存”、“非本真向死而在”、“本真生存”和“本真向死而在”三个方面对张艺谋和黑泽明的电影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找出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在生存论和死亡观上相同和相异的方面,进而指出两位电影艺术家在哲学观念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曹敏 《科技信息》2009,(27):152-152
20世纪50年代,英国文学家C.S.Lewis写作完成《纳尼亚传奇》系列丛书,成为当时的畅销书。随着《魔戒》和《哈里波特》系列丛书被搬上荧幕,《纳尼亚传奇》也开始被拍成系列电影,一时风靡全球。本文通过对该系列电影的第一部《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魔衣橱》(本文多处简称为《纳尼亚传奇I》)题目中所涉及的狮子、女巫及魔衣橱进行了概括介绍,并且探究其背后丰富的英语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战马》在延续原著小说展现"人情"的基础上,对战争主题做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反思。电影对小说进行了多方面的改编,主要包括人物形象的置换、情节的增加和对白的重新编写等,电影相较于小说,对"战争"进行了更为集中、深入的思考与呈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精神灾难是隐蔽而又深远的,电影通过参战士兵的内心挣扎和情感经历引发了人们对战争合理限度的反思。这部电影对当今局部战争不断的国际局势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诸位地球人对《三体》电影顾盼之时,《流浪地球》则出其不意地从太阳系逃逸,先行飞出,惹来三体人惊呼,"地球……地球……它飞来了!"将《三体》和《流浪地球》做一下融合想象是一件无比好玩和有创意的事,不过我们暂且忽略三体人惊呼时的表情,欣赏一下飞来的地球吧。这部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文化、登峰国际和郭帆导演工作室出品,北京文化和郭帆导演工作室联合承制,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将于2019年2月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图1)。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出发,运用Pearce和Cronen的信息内涵的同位调整理论(the 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Theory,简称CMM),以电影《理智与情感》对其原著小说的转译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借以探讨传播媒介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对扩大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探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