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彧姣 《科技信息》2009,(25):I0137-I0137,I0170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译坛出现了一场激烈的关于“翻译标准”的论战。论战的两派,一派主张“宁顺而不信”,一派主张“宁信而不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本文对这场争论进行了回顾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科技智囊》2005,(9):93-93
自2004年6月起.一场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前途与命运的话题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空前论战。这场论战是所有经济理论课堂上学不到的,是超越课堂教学、直接把理论结合到实践当中去的千载难逢的历史讲坛,《较量》将这场论战的经典集结成篇。“何谓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要改革国有企业?”、“选择怎样的改革路径才能为国有企业带来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3.
“复本”定义“复本”,是一个图书馆常用的术语。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解释复本概念时存在着观念上的分歧.本文将其归结为“不含第一本”、“含第一本”和“互称”三类,并通过对它们的分析,给出新的“复本”定义.“不含第一本”者,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初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鲁迅是否为民族主义者的争论。虽然争论双方在这一问题上持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但他们却具有同样的思想基础,即民族主义/个性主义、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等二元对立框架。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鲁迅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这种框架导致双方貌似合理的论证中都频繁出现了对“西方”“西方文化”“现代性”“民族主义”等概念绝对化、简单化的理解与使用。1980年代以来“启蒙与救亡”的二元对立思想所带来的盲点在这场争论中暴露无遗。国内外思想史研究界早已超越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鲁迅研究界的最重要成果也都是建立在这种超越之上的,但这场争论及后来的回响说明它的影响依然强大,现代文学研究界需要继续对“启蒙与救亡”二元对立的基础思维框架进行深入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回顾《新青年》同人与复古派进行的激烈论战,我们发现中国文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文学的外部、内部请问题都被提上了论争的议程。随着论争的展开和深人,中国新文学的理论观念得到了全方位的建构与确认。这场论争的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发生在30年代的那场左翼激进派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战,虽然表面上仍然轰轰烈烈、咄咄逼人,但在文学的大旗之下却是文学本身问题的回避与政治参预热情的膨胀。作为社会政治进步在意识形态中的表现,这场论争的价值自不待言,但作为文学历史发展之环节,其价值却是令人怀疑的。这就需要对论战中的人的观…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荐     
《较量》自2004年6月起,一场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前途与命运的话题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空前论战。这场论战是所有经济理论课堂上学不到的,是超越课堂教学、直接把理论结合到实践当中去的千载难逢的历史讲坛,《较量》将这场论战的经典集结成篇。“何谓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要改革国有企业?”、”选择怎样的改革路径才能为国有企业带来美好明天?”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于整个改革进程之中,它是一个不断地解放思想、科学地走向实事求是的演进过程。专家学者们对此见仁见智,但唯有关注了国有企业背后庞大的工人群体,我们才能领悟,答案蕴含于问题本身。李开发/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7.
编辑本期话题的最后一天,也是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日子,“反战”与“挺战”的声音仍不绝于耳。其实,早在伊拉克危机开始时,这两种声音就与之相生相伴。而随着危机的一步步演进,“反战”之声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围绕“反战”与“挺战”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的争论也愈演愈烈。前不久在中国也由一份反战声明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网上和媒体沸沸扬扬。我们发现在这场有关国际问题的争论中,几乎没有国际问题研究者的声音。我们想,他们一定有其专业性的见解。为此我们制做了这期话题。现在,这场争论并没有因为战争的开始而停息,而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也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19世纪以来,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便成为翻译理论中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Catford和Newmark,甚至现代翻译界的泰斗Nida都对此持保留态度,尤其涉及到文化翻译时。以英汉翻译为例,就有人就音、形、义、语体风格及文化各个层次对翻译的可能性提出质疑。如:汉语方言怎么翻?黑人英语怎么翻?汉语中的“‘八字’还没有一撇呢!”这句话,你该如何翻得生动贴切?中国的“饺子”“馄饨”如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红楼梦》的博大精深西方人能欣赏多少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是笔者仍坚决赞同翻译的“可译论”。诚然如上所述确实是翻译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但困难不是不可克服的天堑,可译是绝对的,不可译是相对的。在具体阐述这个论点之前,我们得搞清什么是翻译,翻译的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代末,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等人,曾发起为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人们称之为着曹操翻案。曹操究竟是怎么的一个人?千百年来争论很多.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杰出人物,小说中的曹操是个反面角色,并且认为曹操的形象都是被小说歪曲与丑化了  相似文献   

10.
哲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这种感激叫做“感恩”。“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先看我们的社会:虽然全社会都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许多电影电视也在灌输“知恩、感恩”这一主题,但是,现实生活中仍有人在弹奏不和谐的音符:忘恩负义,见利忘义,只要索取.不想付出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1.
5年前一场关于中医是否是伪科学的争论差点将中医连根拔起。好在有关部门出面力挺,这场争论才宣告结束。至此,中医保住了,中医药也保住了。但时至今日,中医药的发展环境依然堪忧,归根究底就在于,在没有制定出中医药自己的标准、上市受制于研究过程完全不同的西药量化标准前提下,要让更多人受惠于好的中医药方,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量子力学的创立被视为物理学领域中的革命。自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黑体辐射按波长分布的规律而首次提出“能量子”概念开始,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经过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玻恩、海森堡、薛定谔等一大批理论物理学家相继不懈的努力,量子力学这个宏伟的物理学大厦就已宣告落成。但是,量子力学在更高的思维层次上引起的哲学争论,至今仍可说“方兴未艾”。其中,围绕量子论的统计诠释所展开的决定论和非决定论之争,便是这场哲学论战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英语和汉语由于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不同,其否定形式差异较大。有的英语否定句虽仍译作汉语否定句,但若以汉语的逻辑思维方式去理解,译便会与原貌合神离,难得真谛。如:Justice is never done but some people will be found to complain.有人把它译作“裁判不公,但发现有人表示不满。”此句中but不是并列连词,而是主从连词,用在否定词never之后,相当于that…not…构成于双重否定的形式。应该用反译法译成“裁判虽公,仍必有人作不平之鸣”。  相似文献   

14.
基因科学:希望中的担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月上旬,中国“转基因稻米”的商业化进程,持续经受着专业人士和环保组织的质疑,在公众中掀起了一场争论波澜。正如《晾望》杂志2月9日文章所称,水稻是13亿中国人的主粮.中国是水稻原产国,在这一事件上.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够“置身事外”。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颤音的不同看法在音乐领域里,“自然颤音”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它的性质、使用、以及与“平直直”或“纯净音”相对应的搏动音的艺术价值,在所有的音乐讨论中都必定会引起人们的争论。尤其在管乐界,一部分人认为,自然颤音能加强音色的修饰,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因此必须掌握运用这一技巧。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由于自然额音是变换一个音的高低和强弱的幅度使其产生波动,因此它会破坏音准和管乐演奏的平稳住,不主张使用这种技巧。一位优秀的音乐家曾这样说过:“自然颤音就像往食用的土豆中加盐,如果没有,食之平淡无味。但…  相似文献   

16.
这段时间“干细胞”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作为一种治疗变异性失调的潜在特致药,干细胞受到广泛欢迎,但也引起一场政治争论。在美国,这方面的研究只取得了有限的进展。“成人干细胞和存在更多伦理问题的胚胎干细胞发挥相同的作用”这个声明成为这场政治争论的焦点。耶鲁大学医学研究者Diane Krause博士是成人干细胞研究的领头人之一,Robert Harris研究了这场争论背后的实质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伊拉克战争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在众多有关这场战争的大话题里,我们只想截取一点不太为人所留意的细枝末节,看看这场战争给美国的普通士兵和伊拉克老百姓究竟带来了些什么。当然,作为加害一方的美国士兵和作为受害一方的伊拉克平民,他们的感受有着本质的不同,身历其中的感受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无法决定自己在这场战争中的命运。用生命换取的“公民待遇”“绿卡士兵”是美国民众对那些出生在美国以外、已获得绿卡,但还没有获得公民权的新移民士兵的称呼。这些人参军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尽早正式入籍,获得真正的“公民待遇”,…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人文的聚讼纷纭,在欧洲近代历史上由来已久。1956年,英国著名学者斯诺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两者文化》的一篇短文,这篇短文的本来意图是站在力求沟通两种文化的立场上,力促两者之间的交融。但事与愿违,“两者文化”的问题的提出却遭到了利维斯(文学知识分子)对他的刻毒的反驳,并引发了一场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程度之激烈的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论战。20世纪末21世纪初发生的索卡尔事件和“科学大战”,是在美国和欧洲知识界的又一场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把斯诺提出的“两种文化”的冲突,在新的聚焦点上推向了白热化。[1](P14-26)关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早已有了诸多的议论,  相似文献   

19.
闫朝鼎 《科技信息》2006,(4):259-260
翻译中的等效论和诗歌的可译性都是翻译界一直以来长期争论的话题,本文把这两个话题结合在一起,从等同效果论的角度出发,针对汉语诗歌的特点,探讨了汉诗英译达到等效的重要性,困难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白话文使用、新旧诗体的文学革命论战引起了舆论界的狂潮。《新世界报》作为近代上海第一份游乐场小报,在郑正秋的组织下也掀起了一场由众知识分子参与的文学革命大论战。还原这场论战对于研究文学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心态和挖掘游乐场小报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