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滤纸的纤维素分子上形成黄原酸酯,使其吸附植物叶片处理液中的铜(Ⅱ),用纸上光度法测定铜的含量。当铜(Ⅱ)溶液浓度为9×10-6mol·L-1时,等浓度的锌(Ⅱ)、铁(Ⅱ)、钙(Ⅱ)、镁(Ⅱ)离子不干扰测定。最小检出浓度为6.4μg·L-1,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  相似文献   

2.
采用恒电流极化法首次研究了方铅矿表面丁基黄原酸铅的电化学还原动力学行为,测定了丁基黄原酸铅电化学还原的动力学参数(如过电位、传递系数及交换电流密度),建立了还原反应的动力学方程,证实在方铅矿表面丁基黄原酸铅的电化学还原反应是一个不可逆电化学过程,过电位高达308mV。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分离和测定铜镍选矿废水中的黄原酸盐,以内蒙古某铜镍选矿废水为水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即在分析该水样水质的基础上,在水样中加入适量的捕收剂,生成黄原酸铜络合物和黄原酸镍络合物,再用硫酸铜柱前衍生法和硫酸镍柱前衍生法对水样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预处理后水样中的黄原酸盐含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检测两种选矿废水的四组加标样,其中乙基黄原酸盐的回收率可达95.1%~97.3%,丁基黄原酸盐的回收率可达96.1%~97.0%,各组样品7次测定结果的RSD值均在1.78%~4.55%之间;较好地分离和测定了该铜镍选矿废水中乙基黄原酸盐和丁基黄原酸盐.该方法为同类型选矿废水中黄原酸盐的分离和测定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原酯棉吸附金属离子性能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研究了黄原酯棉对金属离子的吸咐性能,探讨了黄原酯棉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通过吸附、洗脱、干扰离子试验,建立了黄原酯棉吸附富集原子吸收法测定痕量铜、铅、镉的新方法,用于天然水、自来水、饮料及盐类中痕量铜、铅、镉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制备β-砜基黄原酸酯过程中应用HMPA可增强β-砜基醇锂的亲核性,使醇锂定量地转化为黄原酸酯.通过测定中间体β-砜基醇结构确证了β-砜基黄原酸酯非对映异构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该文研究黄原酸过渡金属盐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采用溶剂法制备了仲丁氧基二硫代甲酸铜与三苯基膦的配合物,挥发法培养出单晶。通过元素分析、FT-IR、^1HNMR对其进行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的晶体结构表明铜原子为四配位,分别与黄原酸根的两个硫原子及三苯基膦的两个磷原子配位。热分析研究表明:该配合物从210℃开始分解,到240℃分解结束,失重率为87.6%。剩余产物为Cu2S,证明单晶中铜为一价,此结构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文献报导的数据,对烷基黄原酸的热力学参数及其对应的几种化合物的若干热力学参数间的关系作了考察,发现烷基黄原酸的PK_a值与下列各参数存在着线性自由能关系:烷基黄原酸本身的标准电极电位E~0(v);烷基黄原酸所对应烷基醇的PK_a值和烷基黄原酸的Zn,C_d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并且从理论上推导了这些关系。支链烷基各常数偏离直线关系,用空间位阻效应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8.
木屑黄原酸酯的研制及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木材加工行业所产废弃物木屑为原料研制出木屑黄原酸酯,研究了木屑黄原酸酯的使用量、作用时间、pH值和温度对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pH值在5~10范围内,木屑黄原酸酯对Cu2 ,Ni2 ,Zn2 的去除率达98%以上,处理后废水中Cu2 ,Ni2 ,Zn2 的含量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并对木屑黄原酸酯去除金属离子的作用机理和木屑黄原酸酯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一种活性二烷基黄原酸酯捕收剂——S-十二烷基,O-异丙基-黄原酸酯(DIDTC)并将其用于浮选分离黄铜矿和黄铁矿.浮选实验结果表明DIDTC具有比丁基黄药更好的选择性,紫外可见光谱证明DIDTC对铜离子比铁离子具有更强的吸附性.采用红外光谱和吸附实验研究了DIDTC对黄铜矿表面的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碱性环境中DIDTC可能通过其分子中的S原子和O原子同时与黄铜矿表面的铜原子发生了键合,并在浓度较高时形成多层吸附.另外,还采用普遍微扰理论和基于GGA/PW91作为交换相关函的密度泛函计算对上述结果进行了捕收剂的构效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10.
将淀粉黄原酸钠作为试剂,通过复分解反应来制备众多的淀粉黄原酸金属盐。  相似文献   

11.
着重研究磺化棉对Hg( Ⅱ) 的吸附特性,同时探讨了磺化棉的制备方法以及磺化棉及其络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医用脱脂棉经氢氧化钠浸泡制成碱纤维,再用二硫化碳黄原酯化后,经水洗、干燥而制成黄原酯棉。研究了自制的黄原酯棉对铅(Ⅱ)和铜(Ⅱ)的动态吸附特性,其吸附回收效果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反法进行测定检验。结果表明:在pH=1~5的范围内,浓度为20~500μg/L的铅(Ⅱ)和铜(Ⅱ)能被定量吸附回收,回收率在97%~103%之间,定量富集倍数在100倍以上;所制黄原酯棉对铅(Ⅱ)和铜(Ⅱ)的饱和吸附量均在1mg/g(CCX)左右为宜,这既能满足一般要求,也使制品有一定强度;在用盐酸调节试液酸度和作为洗脱液时,回收率低,而用硝酸代替之时,可达到定量回收,所选洗脱液是1mL50%(V/V)的硝酸溶液。  相似文献   

13.
焊接熔池信息图像检测和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建立了一个近红外CCD熔池动态信息的图像检测系统,用于PTIG焊熔池视觉信息的检测。应用窄带滤光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强弧光干扰,在获取清晰的焊接熔池区图像的基础上,研究了焊缝熔池几何尺寸的边缘检出方法,获得了满意的熔池边缘特征图像,为智能化高质量焊接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一个近红外CCD熔池动态信息的图像检测系统,用于钢表面铜熔池视觉信息的检测。应用窄带滤光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强弧光干扰,在获取清晰的焊接熔池区图像的基础上,研究了焊缝熔池几何尺寸的边缘检出方法,获得了满意的熔池边缘特征图像。  相似文献   

15.
温度500℃时,在CuSO4浸蚀过的锌箔上用直接氧化法制取纳米氧化锌。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对其形貌、物相、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500℃氧化硫酸铜浸蚀锌箔可以得到较好的纳米片状结构。经过分析发现氧化锌纳米片厚度为50~100 mm,它由晶粒尺寸10nm的六方晶体组成。用直接氧化法在CuSO4浸蚀过的锌箔可实现低温条件下制备出纳米片材料,将来可能会成为一种制备纳米氧化锌材料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塑高强纳米Al_2O_3 -Cu复合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u-Al水雾化合金粉末为原料,通过内氧化方法制备了Al2O3弥散强化铜复合材料,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结合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γ-Al2O3弥散相粒子在基体内均匀分布,尺寸约6nm,间距30~50nm.挤压态棒材的相对导电率为87%IACS,软化温度达850℃.挤压态的25mm弥散强化铜棒材不经过任何中间热处理,直接冷拉拔得到1mm的铜丝,其抗拉强度高达680MPa.  相似文献   

17.
在中性条件下,银同1,10—菲罗啉络合,用溴酚兰形成离子对配合物沉淀,研究了缔合比和溶度积。离子对配合物沉淀易吸滤在滤纸上而且稳定,碱水可洗掉过量的试剂,采用双波长吸光度差值法在600nm及720nm处进行测定,对于ppm级的含银水,相对标准偏差为4%。  相似文献   

18.
谢锦平 《江西科学》1994,12(1):12-16
设计了一种双光栅喇曼滤波器,工作波段为480.0-650.0nm,杂散光在632.8nm频移30cm-1处小于10-8,透过率大于4%。文中还对此滤波器的应用前景及改进设想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opper atoms and rubber molecules, this article used X-ray diffraction to analyse the cure specimen of size materials mixed with copper powder for the first time, found the atomic nucleus distances between copper and atoms in rubber molecules were equal to 0.23169nm and 0.3043nm. 0.3043nm reflected the atomic distance between Cu and S under the action of Van der Waals force. 0.23169nm stated that there was chem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Cu atoms and rubber molecules.  相似文献   

20.
电化学法制备纳米铜粒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铜粒子,制得的铜纳米粒子粒径约为75nm。电解是在配位剂(EDTA)的存在下,加入一定量的保护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混合物)配制电解液,聚乙烯吡烷酮大分子作保护剂较有效地阻止了纳米金属铜粒子的团聚作用。采用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与其它方法相比,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铜粒子,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仪器设备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