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赵培强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61-67
利用地理信息与生态遥感解译技术,对2013至2018年陇东黄土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简单,主要以森林-灌丛、草地、农田3种Ⅰ级生态系统和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温性草原、草丛、旱地5种Ⅱ级生态系统为主;研究期内各类生态系统面积变化率、综合动态度和景... 相似文献
2.
景观格局是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其变化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定区域生态环境体系的综合反映。该文以南宁市为例,将南宁市2006年、2008年Landsat TM影像作为数据源,基于RS和GIS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南宁市2006—2008年土地利用景观的动态演变规律及格局空间分异特征,解析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南宁市各类景观均有变化,尤以耕地景观转变为林草地,建设用地突出,总体景观格局呈破碎化,景观类型多样化趋势,研究区景观格局受到人为扰动影响最为巨大,区域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该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以长株潭地区2000年和2007年两期中巴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应用定量分析和景观格局数量化方法,研究长株潭地区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2000年-2007年长株潭地区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在减少,水域和城镇用地面积在增加,在目前各种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系统稳定性在逐渐减小,人为干扰进一步加强,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未来区域景观结构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4.
基于RS和GIS的张掖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张掖市2000,2005年Landsat TM影像为源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从自然和人文角度探讨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呈现以草地景观为基质,未利用土地、林地和耕地景观为主体的交错分布格局;各类景观均有变化,2005年草地景观面积21 189.12 km~2,较2000年下降1.39%,林地3818.13 km~2,较2000年增加11.40%,未利用土地景观面积和缀块数增加明显;自然条件是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前提,指导人类对区域土地利用;人文因素是主因,表现为黑河分水政策、区域人口增长和人地矛盾加剧,主导景观类型的改变.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土地利用和开发应做到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5.
基于RS和GIS技术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以嘉峪关市1986,1996,2006,2010年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分析了嘉峪关城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1986-2010年嘉峪关城市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土地利用强度大、土地利用系统复杂性增加;建设用地、城市绿地和水体的优势度增加明显,未利用地优势度减少.研究期间嘉峪关城市景观破碎度和复杂性增加,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增强.城市整体景观分离程度下降,聚集度增加、城市生态系统自然性下降.近25年来,政策和城市规划是嘉峪关城市景观变化的根本因子,城市化进程则是直接的诱因,人口和经济发展是主要的驱动因子,工业用地及基础没施用地需求是城市土地扩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12项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以县、区为单元计算驱动力指数,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6.5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做出空间分区专题图,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利妮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2):27-32
以我国典型的喀斯特脆弱生态区———贵州省花江示范区为例,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影响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经济利益、人口增长、政策驱动、土地资源条件和价值观念取向是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尽可能避免土地向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8.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反映不同景观类型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对其驱动力分析有助于揭示景观变化的内在机制,为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杭嘉湖平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景观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地区景观格局动态演变特点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杭嘉湖平原主要景观类型为耕地和建设用地,2000—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2 539.91 km2,主要转换为建设用地、水体和林地,且减少量逐渐递减.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2 262.01 km2,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景观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斑块数量增加,杭嘉湖平原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形状指数增大,研究区域趋于复杂化.多样性指数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景观分布趋于均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杭嘉湖平原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以福建省莆田市1995~2005年末土地利用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同时利用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功能,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耕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春华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2):171-174
耕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扩展等原因.导致湖北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进行.深入探讨耕地资源减少的原因成为现实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根据湖北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统计资料,分析了耕地资源总量变化的特点,揭示了湖北省17个地市州耕地变化的地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剖析耕地资源减少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CA Markov模型的喀斯特地区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贵州喀斯特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3S”技术支持下,以贵州省普定县1999年、2003年、2009年和2015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根据CART决策树模型分类结果,提取普定县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信息,对1999—2015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动态评估; 在此基础上结合CA-Markov模型,预测普定县2021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结果】1999—2015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稳增加,其中林地、农田和水域3类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90%以上,是生态系统服务主体。在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单项服务价值方面,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和废物处理这3项生态服务功能合计贡献率在50%左右。【结论】贵州普定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2021年普定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为9.58亿元,比2015年减少约0.3亿元,说明现有退耕还林政策下,普定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未来5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高强度人类活动下河网水系时空变化驱动机制分析——以浦东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利用2000,20003年航空影像解译数据,分析了浦东新区河网变化及其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变的数量特征,对河网缩减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3年浦东新区河网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水域面积减少和河网密度的快速降低,纵横交错干支流组成的"网"状水系变成了仅由干流组成的"口"状水系;城镇扩展的同时缺乏对河网水系有效保护机制是河网缩减的直接原因,河网水系的缩减速度与建设用地变化速率之间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建设用地尤其是交通用地的增加、开发区崛起、人口的大量迁入等在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同时,对河网缩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0年山西省1∶10万土地利用数据,在ArcView和Fragstats软件支持下,对山西省土地覆被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内6大景观类型中,以耕地(39.16%)、草地(29.25%)和林地(27.90%)为主;区域景观多样性偏低(1.234),破碎度指数偏高(0.92),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偏大(2.18),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就耕地、林地和草地3类植被景观而言,平原旱地为耕地的主导类型,分布较为连续,其它旱地面积较大,但质量较差;林地较为完整,疏林地破碎度指数(1.33)和平均斑块形状指数(2.13)较大;低覆盖度草地(48.8%)在草地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15.
城乡过渡带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深入研究城乡过渡带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市典型城乡过渡带马坡-牛栏山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转移矩阵和Logistic耦合模型深入分析当地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人文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5年期间,马坡-牛栏山镇基质景观类型由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林地面积持续增加,园地较为稳定;在村镇尺度的研究中,土地利用变化受社会经济和区位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生,区位因素对建设用地、园地、未利用地的变化具有主导作用,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林地、水域的变化具有主导作用.本文为探讨北京城乡过渡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城乡过渡带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福建省1988年土地利用详查资料与1995—2001年土地变更资料以及相关经济统计年鉴,对福建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宏观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后,对建设用地及耕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区域尺度上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加以分析,得出第三产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是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内部调整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利用1995—1996年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以及修正后的转移概率矩阵,运用马尔可夫过程对福建省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模拟与预测,试图揭示该省土地利用未来走向,并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沿海地区围垦动态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江苏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基于ENVI 5.3与ArcGIS 10.0平台,以2000年Landsat-7 ETM和2017年Landsat-8 OLI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的方式提取海岸线,然后用监督分类方法得到江苏沿海地区2000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a)2000—2017年间江苏沿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垦,江苏省围垦土地面积107 420.0 hm2,年均围垦面积6 318.8 hm2,全省平均岸线围垦强度为7.11 hm2/(a·km)。(b)连云港市围垦强度最低,大部分耕地、林地与水体转化为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盐城市海岸线长度最长,围垦面积最大,整体利用格局向海岸方向迁移,耕地、未利用土地等面积略有下降;南通市围垦强度最大,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小,城镇面积增加。(c)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江苏沿海围垦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1999年退耕还林以来陕西省土地利用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动态变化数量分析模型和动态度模型进行测算,并用SPSS应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近6年来耕地减少为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人类活动是耕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的影响强度渭南最大,延安最小。结论陕西省各地市土地利用驱动下的人口—经济—土地系统耦合特征各有区别,铜川、汉中、安康、商洛与全省特征一致,宝鸡和咸阳、榆林和延安有类似之处,而西安、渭南和杨凌区特征各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渭河下游洪泛区2002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特征。方法采用非监督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分析Landsat 7ETM+数据。结果 2002至2010年,耕地始终占据绝对优势,面积比重最大,但面积总量呈下降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园地比重增加,说明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林地、草地面积、比重略有减少。结论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重视保护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20.
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嘉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
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分析了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提出了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