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考察不同性别比例的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影响,采用同性恋态度量表,以23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其所在班级的男女性别比例,区分为"男多女少"、"男女均衡"和"女多男少"3种不同的外部性别环境,分析性别环境对同性恋态度量表得分的影响.结果发现:"男女均衡"环境下的女性相对于"男多女少"和"女多男少"环境下的女性,对同性恋特别是男同性恋的态度更为严厉,且该效应主要体现在道德因子方面;外部性别环境对男性的同性恋态度影响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不同男女比例的外部性别环境可以影响个体特别是女性对同性恋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中有九篇关于同性恋的故事。这些文章是在当时社会上同性恋盛行、同性恋作品流传甚广、蒲松龄重情惜情理解同性恋的心理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对于男性同性恋的性关系和性行为描写,蒲松龄采取了工笔细描层层点染的叙述方式,但在描写女性同性恋的性关系时,其手法却又显得含蓄蕴藉,显示了他内心的婚姻取向和坚守的道德底线。蒲松龄在理解同性恋行为的同时却又表明了自己的批判态度,并试图找出合理的途径来解决同性恋问题,实现情感由“变”向“正”的复归。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Tobii T60型眼动仪记录了男女被试观看名人/非名人广告时的眼动数据,并结合主观评定法,讨论了名人代言广告和被试性别因素对广告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名人广告会增加受众对广告整体的注视时间及首次注视时间,提高受众对广告文本的注视时间及注视次数,名人广告更容易被受众首先开始关注.性别也是影响广告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浏览广告时,男性更关注广告的品牌,而女性更关注广告的图片;在对广告的态度上,女性态度更好;男性相对女性可以更好的记住广告中的品牌及文本.研究为名人代言广告的效果测评提供了新方法,为名人代言广告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电车难题研究中,关于引起被试认知差异和情绪差异的因素,研究者主要关注年龄、性别、关系亲疏等变量,对情境人数这一变量鲜有考量.本研究通过连续变化电车难题中主岔道人数,将电车难题设计为数量上连续变化的问题,从而分析不同数量情境与被试的道德判断、恻隐之心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1.情境人数对道德判断、恻隐之心无显著影响.2.道德判断与恻隐之心显著相关.与做出非功利性选择的被试相比,做出功利性选择的被试更痛苦,更同情情境中的遇难者,也即恻隐之心更为强烈.3.男性和女性在道德判断上没有差别,在恻隐之心上有较大差别.具体来说,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多的痛苦,女性和男性均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同情.  相似文献   

5.
《世界博览》2012,(20):10-10
中国同性恋面临的压力实在很大。性学家张北川于2008年调查了1259位男同性恋后,发现35%想过自杀,他估计中国同性恋数量约在1700万~3000万之间。对他们的偏见在工作场所与家庭中普遍存在。在中国帝制时代,同性关系被视为一种可接受的消遣方式。只要他们依旧遵从儒家道德规范结婚生子;后来,毛泽东引导了一次“灭同”运动;1997年,同性恋不再被视为罪行;2001年,不再被归为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6.
殷俊 《世界博览》2009,(16):50-53
社会对同性恋越来越包容的同时,同性恋青少年却被放进了更严谨的管理和观察矫正之中。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尤其是女生们,开始坦然地面对同性恋情。  相似文献   

7.
正同性恋即便在如今的社会依然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它到底是人性,还是文化?也许要从起源说起。当同性恋从理念变为法律时,展现的则是现代与传统的斗争,也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斗。去年12月25日,泰国内阁通过了同性伙伴关系法案初稿,接下来将被送至泰国国家立法会议(NLA)进行最终审议和修改。这意味着,泰国有可能成为亚洲第一个支持"同性伙伴关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性恋群体在很多社会已经被当做正常人来看待。但是正常人的婚姻自由权也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认为应赞同同性婚姻但反对同性婚姻家庭抚养子女。这也就是说,不赞成把同性婚姻和异性婚姻等同看待。依据不伤害原则对该主张给以进一步的说明和论证。简言之,同性婚姻并未伤害社会,纯属当事人的私事,但是同性婚姻抚养子女则对社会有所伤害。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同性恋以及同性婚姻立法的必要性和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性恋在中国的存在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从法学的角度对同性恋及对同性婚姻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把同性恋乃至同性婚姻都合法化的今天,中国也有必要对此进行立法,这不仅有法理上的要求,也有实践中的困惑,当然,立法不能一蹴而就,可分三步进行。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剧作家卡瑞·丘吉尔的《九重天》中性别压迫不但体现在女性被扭曲的个体上,甚至在克莱夫之子爱德华艰难的性别角色寻求中。本文以剧中人物爱德华在两幕剧中孜孜不倦地寻求性别身份为线,探讨剧作家丘吉尔运用人物性别身份的颠倒、错位与拼贴,以及重建母系神话等方式或行为,从而说明人类社会性别属性的不确定性。对此展开研究有助于读者认清当下非异性恋(包括同性恋)话语权的建构,以宽容姿态看待同性恋现象,并以团结友爱的精神为纲,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