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石窟寺的砂岩文物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砂岩表层产生了多种风化病害,严重降低了石窟文物的本体价值,亟待对其进行保护研究.经现场调查,北石窟寺砂岩表层发育的风化病害主要有颗粒状剥落、层状剥落、片状剥落、鼓包胀裂、鳞片状剥落、盐霜、变色、堆积物及生物侵蚀等.其中以颗粒状剥落、层状剥落及盐霜最为发育.现场调查的结果还表明,北石...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是我国石窟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砂岩石窟表面风化一直是保护难题,通过现场调查发现,甘肃砂岩石窟浅表层风化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甘肃砂岩石窟分布可分为三个区域:陇东地区、陇中地区、河西地区.浅表层风化受自然和人为环境影响,烟熏病害普遍存在;陇东地区主要病害为粉状风化、泛盐和植物病害;陇中地区黄河干流砂岩石窟以植物病...  相似文献   

3.
石窟寺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旅融合是保护与利用石窟寺的重要路径,探讨石窟寺景区的游客情感有助于推进"文化遗产活起来",以增强石窟寺的文化影响力.以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为例,通过网络文本采集器获取了携程网、美团网、去哪儿网和驴妈妈网关于龙门石窟景区游客的在线评论6 208条,利用ROST CM 6软件对网络文本进行分词...  相似文献   

4.
山西金灯寺石窟经过长期风化和水流侵蚀,窟体和窟内文物均产生了严重的风化岩溶病害,严重影响了文物本体结构、稳定性和外观,历史信息也大量流失,亟待提出文物水害的治理措施。现场调查表明,金灯寺石窟群所处白云岩岩体发育大量断裂裂隙,大气降雨经岩体裂隙下渗经石窟渗漏,引发窟内病害。为此提出并分析了集水廊道和导流孔结合治理石窟群水害,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截排工程施工过程中岩体破坏的影响特征,利用自然电场法分析了集水廊道截排工程的水害治理效果。研究结果为同类岩质文物的排水、地下水截水导流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的保存状况与其所处的微环境特征息息相关。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对奉先寺窟前各环境因素进行了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结合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保存环境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奉先寺的空间结构同时起到了贮存水汽和保温的作用,最终使得窟前相对湿度水平与窟外相仿;窟前未能有效地起到缓解湿热环境短期波动的作用,说明内外空气交换频繁;窟前石刻因其所处方位的不同,其保存状况有差异,西壁卢舍那大佛更易出现表面污染物沉积,北壁碑刻更易产生表面结露的现象,而西、北壁同时面临更高的温差应力风化的风险;奉先寺的空间结构降低了窟前风速,对减缓风力风化起到一定作用;窟前CO_2浓度变化主要受植被夜间蒸腾作用的影响,而游客参观行为的影响较小。该研究实现了对奉先寺环境信息的深入挖掘,为其未来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炳灵寺石窟第147窟风化病害与气象环境特征相关性,对比分析洞窟不同空间位置风化产物重量及温湿度特征。结果显示,5—11月是风化主要时间段,风化产物占总量的98.7%,7—8月最严重,占总量的73.4%,洞窟后部是主要风化区域,风化产物占总量的92.3%。窟内相对湿度主要受窟外降雨影响,5—10月雨季相对湿度较高,且波动较大,大于60%天数为178天。窟内不同区域相对湿度与温度呈负相关,洞窟后部空间相对湿度高于前部,上部空间低于中下部,而越靠近洞窟后部、上部,相对湿度波动越大。研究表明,第147窟风化病害程度与气象环境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对应关系,结合可溶盐分析结果,可初步推定高湿环境是第147窟风化破坏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艺术是炳灵寺石窟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因资料的缺失等诸多原因,对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内容的研究甚少。本文梳理并摘录了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炳灵寺被重新发现以后藏传佛教艺术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炳灵寺石窟的藏传佛教艺术、丰富炳灵寺石窟的学术研究内容作铺垫,使炳灵寺石窟的学术研究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天龙山石窟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天龙山石窟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风化、雨水侵蚀、岩体裂缝、环境污染和温度周期差异对石窟的破坏,提出了天龙山石窟保护的建议,包括维护性保护、政策性保护、扶持性保护3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龙游石窟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游石窟自从发现以来就一直被笼罩在迷雾中,特别是对石窟的成因颇有争议.在地理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其形成原因,肯定其有别于石窟寺且与采石密切相关.通过分析石窟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指出龙游石窟的红色砂岩是理想的建材资源且沿江分布便于石料运输.最后,结合区域采石文化以及对石料去向的初步调查,提出龙游石窟的形成是历代工匠采石留下的遗迹.  相似文献   

10.
王佳文 《甘肃科技》2023,(9):130-133+140
石窟文献作为文献资源的重要部分,因其载体特殊,极易受到外界破坏,想要让石窟文献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历久弥新,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就变得极为重要。“数字敦煌”项目是我国石窟文献资源保护、利用和传承的新探索,“数字敦煌”的良好发展,对我国石窟文献资源数字化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文章以“数字敦煌”为视角,梳理了“数字敦煌”的发展及研究现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数字敦煌”背景下石窟文献数字化保护的价值定位,探索石窟文献数字化保护的实践路径,以期我国石窟文献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的保护,石窟文化得以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1.
赵希  施紫越  舒灵扬  向芳 《甘肃科技》2023,(11):91-93+100
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石窟遗址正受到广泛的关注与保护。在巴蜀地区温热潮湿、降雨频繁的气候背景下,石窟的风化病害普遍严重,设计保护性建筑是延缓病害发展、延长石窟寿命的主要手段之一。针对巴蜀地区石窟特点及现存保护性建筑的现状,结合广元千佛崖的相关实践,分析了包括“抑制石窟病害”“适应历史文化”“协调山体环境”“建筑设计可逆”等在内的石窟保护性建筑的设计原则,明确了在不隔绝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减缓河谷风、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的剧烈变化,以实现稳妥、改良性的保护策略。理性规划、风格协调、规避局限、具有创意的思路应当是石窟保护性建筑设计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庆阳北石窟寺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窟区降水量、窟前泉/井水位及流量监测,结合地下水水质检测,系统分析了北石窟寺区内水环境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石窟寺窟区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夏季,全年降水量呈现明显的不均匀性;降雨导致夏季水位波动频繁,但经崖体裂隙的径流运移过程,导致补给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低温降低了岩土体的渗透能力,是引起冬...  相似文献   

13.
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云冈石窟石雕风化物进行了研究,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开凿年代风化样品差异的原因和不同深度样品在微观角度呈现的差异现象.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石雕风化物中的AhSi4O10(OH)8含量逐渐减少,而SiO2和KAlSi3O8的相对增多.元素Al和Si的含量开凿于晚期的相对高于开凿于早期的石窟,而开凿于晚期的石窟中元素K的含量则低于开凿于早期的石窟.纵向看,石雕风化物表层K,Al元素含量高于内层,Si元素的含量则低于内层的值.  相似文献   

14.
石窟寺建筑大多依存于不同性质的岩体,采用减地之法开凿而成,受地域、时代、民族等因素影响,石窟建筑形制因时因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石窟赋存岩性的差异和建筑形制类型的不同,则对石窟建筑的营造工艺提出了不同要求.该文通过对敦煌莫高窟不同形制石窟窟顶坡度、石窟建筑尺度、石窟结构受力以及石窟层位分布等方面的统计、计算与分析,从石...  相似文献   

15.
为保护天龙山石窟提供科学的依据,探讨了天龙山石窟工程地质特征问题。对天龙山石窟岩石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天龙山石窟岩石为砾粗-中粒石英砂岩,石英含量高,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胶结物以硅质最常见,胶结类型为孔隙式,属于坚硬岩石,但抗冻性差,抗风化能力中等。可见,天龙山石窟主要地质病害为岩体裂隙、窟顶渗水、岩体崩塌和石雕风化。  相似文献   

16.
川渝地区城市环境下砂岩摩崖造像风化特征与程度研究是风化病害防治的基础,同时对文物科学合理地展示、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文以弹子石摩崖造像及其赋存岩体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化病害勘察基础上,通过原位无损、微损测试手段,结合室内扫描电镜(SEM)测试,对弹子石摩崖造像岩体表层宏观、微观风化特征及风化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各类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石窟寺作为较为脆弱的文物类别,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安全风险,风险评估作为实现安全管理“关口前移”的关键步骤,是强化石窟寺类文保单位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基于前期石窟寺类文保单位的安全风险分类结果,提出基于风险矩阵和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估方法,建立相应的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选取位于甘肃省的A石窟寺对该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为下一步石窟寺类文保单位具体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学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基于CNKI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量化,运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回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相关研究,从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理论与方法、保护主体与对象、保护方法与效果评价等方面归纳总结研究进展。(1)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开展应用研究,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丰富;(2)保护主体从政府主导逐步转向村民主体,保护对象逐步由建筑单体转向村落系统、从个体村落转向区域整体;(3)保护方法逐步从关注村落保护转向注重村落发展、从静态固化保护转向动态活化利用,保护效果评价逐步从定性转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成果日渐丰硕,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日趋完善,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但在理论自主创新、研究方法现代化、保护主体参与机制、保护对象区域网络化构建以及活化保护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研究不足。未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研究重点加强中国特色传统村落保护理论体系构建、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运用、文化提升与区域网络化保护方法探索、动态追踪保护与活化保护模式与机制研究等方面,从而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宜宾科技》2005,(4):7
近年来,宜宾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先后出台了《宜宾市专利保护管理办法》、《宜宾市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创新的工作意见》、《宜宾市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并将专利工作纳入了科技创新体系,在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110多万元资助专利实施和专利申请。同时,投资近50万元进行专利战略研究和建立“宜宾市专利信息资源系统”。  相似文献   

20.
石窟寺的顶板裂隙对其结构安全和内在艺术价值影响较大,已成为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基于有序点云提出一种层状裂隙的特征提取与目标分类新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高程差,将有序点云垂直映射成二维深度图,进而采用图像处理与形态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目标轮廓的特征提取.通过对庆阳北石窟寺32号窟如意佛龛底座规则点云的检测,验证了本方法的精度可达98.69%.以32号窟顶板真实层状裂隙为例,使用本方法能快速提取目标轮廓,计算裂隙关键物理参数,判别裂隙危害等级,并给出工程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