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相结合发展新应用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技术探索模式,信息网络化、虚拟技术等新技术对传统的陶瓷文物修复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冲击。同时对陶瓷文物展示保护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和科学手段,对传统文物保护和展示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摄影测量与三维建模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数字化重建已成为当前考古研究及文物保护的重要途径。由于考古遗址通常占地面积较大而细部结构复杂精细,单一的数据采集手段很难满足建模需要。以广西桂林靖江王陵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影像建模的原理,同时从数据采集的范围、效率入手对无人机倾斜摄影与地面拍照两种数据采集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航摄影像与地面照片自动融合的三维数字化重建方法。最后通过与高精度三维扫描仪获取的点云数据进行同名点精度检验,分析了获取的模型点云精度。结论表明,该三维建模方法具有全面、快速、高精度的特点,对于考古研究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VR和数字化技术对古陶瓷文物进行重建和修复,一方面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现提供了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本文着重探析VR和数字化技术应用在重建以及逆向修复古陶瓷文物的完整工作流程,对其中的三维建模,材质纹理重建,光照和烘焙的虚拟现实环节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4.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作为当前国内外重点研究项目,迄今已发展成为研发、生产及教育的重要辅助工具。VR技术是虚拟和现实交互的具体体现,通过采用VR技术能够将传统的工艺制作升华到所见即所得的应用层次。作为易碎品的古陶瓷文物,其特性决定了修复和保存环境不同于其他文物,目前我国的古陶瓷文物大多属于室内自然条件常规摆放,极易遭到损毁。从全国各古陶瓷文物的现状可以看出,大多数古陶瓷文物都是破碎形态,同时文物的修复工作是文物保护的巨大难题。根据全国各地博物馆古陶瓷的现状,结合陶瓷本身的特点,本文提出采用VR技术修复古陶瓷的设计构想,并以VR技术对博物馆中古陶瓷文物的保护和展示提供新的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古文物的完整有效保存,文物研究、修复,以及其可能造成的毁损,提出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重建.构建文物真实三维模型,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文物的高精度实体复原模型.以宋代古船实体模型重建为例,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3D 打印技术可以提高文物历史信息的保存和修复效率,避免接触式测量文物造成的表面损坏,提高研究人员对文物分析研究的参与度.但是,对于表面纹理比较复杂的文物,这项技术依然存在精度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在传统的基于三维激光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精度遗址文物三维点云获取技术.该技术首先设计了基于路径规划的大型遗址点云获取技术,然后阐述了基于地理坐标的大型遗址分区三维点云获取技术,最后针对精细文物提出了多角度文物三维点云获取技术.将该方法用于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遗址核心遗址文物的三维点云后,该文化遗产的三维虚拟展示提供了原始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考古工作不但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近年来,江西省考古和历史工作者按照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并通过整理、研究、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凸显其证史、鉴史和育人功能,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三维技术的发展,三维虚拟展示将取代二维展示而成为主流.为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建设和文化保护传承的号召,让大众能够近距离触摸文物,基于Unity3D进行虚拟展示开发,以西藏法器类文物为例,通过三维激光扫描采集、照片建模、3ds Max三维建模等方法建立法器三维模型,用UGUI设计制作三维展示交互界面,用C#语言...  相似文献   

9.
民族音乐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土家音乐的数字化保护为例,采用虚拟三维全景展示技术,设计并实现了集虚拟现实、图文声像等多媒体表现手段于一体的武落钟离山音乐文化虚拟漫游系统.漫游系统以土家发源地武落钟离山为漫游实体,以土家原始宗教信仰体系为依托,以音乐文化长廊的形式联合呈现典型的土家宗教音乐文化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以期促进土家音乐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进而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王宜飞  赵雄伟  刘盼华 《江西科学》2021,39(6):1098-1102,1114
针对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了基于知识库、VR等相关数字技术的可移动文物智能修复与管理平台,并进行了技术设计和实现,从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病害评估、方案编制、修复实施、修复档案整理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为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化支撑和智能辅助,有效提升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时代下博物馆的发展——以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云峰 《科技资讯》2013,(30):221-222
现代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陈列展览以及各项文化遗产的单位,完全有责任采用各种前沿展示技术,还必须考虑到所运用的技术手段、设备与所要表现的历史文化内容,物件价值互相融合。需要通过对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媒体加以组合应用,深度挖掘对象所蕴含的背景、意义,实现普通陈列手段难以做到的动态展览形式,促进观众视觉、听觉及其他感官和行为的配合。通过使用数字博物馆、多媒体、网站、宣传彩页等宣传手段向公众提供服务,把文物做"活",让游客能够跨越时空体验文物的历史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梳理云冈石窟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流失海外遗产等的基础上,基于数字化理念提出了单体石窟造像和整体洞窟数字化技术设计、木构建筑数字化技术设计、石窟壁画数字化设计、碑文铭记数字化技术设计、云冈石窟非物质文化数字化技术设计、虚拟修复数字化技术设计,为云冈石窟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数字化时代的地图演变趋势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对三维虚拟地图的特点分析、架构体系研究以及现有技术的比较,提出一种多视角的城市三维虚拟地图的建设方案,并结合实例利用Google Sketchup技术完成三维建模,在Google Earth平台上实现城市三维虚拟地图的共享与发布。通过不同视角的城市三维虚拟地图对同一区域的地理数据进行展示,进一步提高了地图的地理信息量,丰富了地图的展示手段,可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有力的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4.
采用3DSMax8.0软件,配合Vrp7.0制作虚拟现实平台,设计一套基于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古建筑虚拟复原系统实现方案,完成对广西三江县程阳风雨桥数字重建过程,给出风雨桥的数字重建流程与具体的计算机虚拟重建的步骤,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复原和保护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文物进行三维数字测量或扫描,通过曲面重建和实体重构,建立三维CAD模型,可准确真实地获取反映文物外形的三维数字化信息.讨论了针对不同外形文物采取正向建模与逆向建模的联合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测绘技术已经成为影响诸多行业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技术人员从传统测绘生成的二维平面图中读取关键数据并不直观,国内的三维制作流程中直接标注尺寸的方式也较少。文章提出一种支持实时测绘的漫游系统,通过建模软件对景点建筑进行精确的数字化复原,利用三维场景多角度直观地获取目标建筑的关键数据。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为例实现该系统,在进行虚拟漫游的同时,选择景点中的建筑进行测量,在弘扬传统文化、保存文物数据的同时,促进了三维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术动态     
"文物研究与保护实验室技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7月15日,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文物局砖石质文物保护研究重点科研基地、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组织的"文物研究与保护实验室技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召开。来自湖北省鄂州博物馆、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省历史博物馆、省文化遗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发表在《文物》、《考古》和《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等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综合考察2008—2009年中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并结合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展开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建筑的三维信息数字化是三维建模、三维重建技术研究的重要应用场景,也是古建筑文物保护、虚拟仿真模拟、数字娱乐开发等应用领域的基础工作。随着近几年测绘技术和几何数据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古建筑三维数字化方法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针对中国古建筑体量大、部件多、结构复杂等问题对三维建模工作带来的具体影响,学术界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总结中国古建筑三维模型数据类型和特点,学术界和工业界对中国古建筑三维模型数据的要求,深入分析现有古建筑三维数据获取方法和理论技术基础,对比不同技术研究现状与应用场景,提出针对中国古建筑三维建模方法的发展方向,可为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科技潮》1999,(3):62-62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独一无二的古老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努力保护,并向全世界展示这些遗产。长期以来,德国也作出巨大努力,发掘、保护和处理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并为此目的研究新的科学方法和技术。鉴于共同的兴趣,中德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于1986年决定把合作扩大到文物保护领域。在双方多次交换代表团以后,于1988年底~1989年初商定,首先把合作集中在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因为西安是中国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拥有非同一般的文化宝藏;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和临潼秦俑博物馆联合承担秦俑彩绘保护研究及秦俑坑加固项目,与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联合承担彬县大佛寺保护项目。由莱法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