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建立消费函数模型,使用1978~2005年28年的四川省城镇居民家庭收支基本情况的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由于所用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对消费与收入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四川省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即协整关系;进一步研究消费与收入关系的短期动态关系,并就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最终消费率长期处于偏低水平,其中居民消费率较低并持续下降是主要动因。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成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着力点。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居民消费的八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从提高居民收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财政支出制度,发展消费信贷、培育消费热点等方面对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扩展了Milesi-Ferretti和Roubini的理论模型,在其基础上将资本收入税率、劳动收入税率、消费支出税率嵌入到内生增长模型中,研究了税率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Hamilton函数法得到了消费增长率与各参数的显式关系,并且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税率结构与消费增长率的关系.基于中国2002~2013年31个省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税率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经验研究发现:劳动收入税率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资本收入税率、消费支出税率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劳动收入税率挤入居民消费,资本收入税率、消费支出税率均挤出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4.
收入结构、财政支出对于居民消费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本文基于历史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与工资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以及各类财政支出对其消费结构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生存型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表明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支出将随着财产性收入的提高而增加;2)农村居民工资收入的非生存型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表明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占比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3)财政支出可以通过影响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收入进而改变消费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从总量上,财政支出对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从结构上,各项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作用的效果不同,因此建议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居民消费有积极作用的公共财政支出。  相似文献   

6.
运用描述统计、稳定性检验、三段线性回归模型和VAR模型分析财政支出占GDP比重随时间的变动趋势、人均财政支出和人均GDP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人均财政支出因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了人均财政支出与人均GDP的长期稳定增长;1981—2011年,人均财政支出、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工业总产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7.
准确的销量预测有助于汽车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出采用包含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弱外生性检验以及协整检验的结构关系识别方法来研究中国汽车销量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其中,宏观经济变量主要考虑了汽油价格、消费者信心指数、居民消费指数和钢材产量,收集了2007~2016年的月度数据,构建了用于实证的数据集.研究表明中国汽车销量与识别的内生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基于此,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以量化这些变量对中国汽车销量的长期影响.与传统时间序列方法的比较表明,所提方法能提高预测精度,更好地反映中国汽车销量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由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8.
基于经济新常态的特点,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对于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模型,并利用2012-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经济新常态的约束下,城镇化的发展可以显著提高农村的人均消费水平而无法显著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发现,城镇化进程可以提高沿海和内陆省份农村居民消费;并且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省份的农村居民消费也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加入滞后项后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正向和负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现代消费理论表明,影响居民消费性支出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消费倾向和物价水平等。依据协整理论可测度出广东韶关城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物价水平之间的长期均衡及短期的波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在对云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2006年云南城镇居民收入超过万元、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简单线性回归关系的结论,提出建立正常增效机制、大力发展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满足各层次居民消费需求的消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武汉统计数据(1980-2009),利用协整理论,对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建立了消费收入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当期人均消费与当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前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前期的人均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存在从收入到消费的Granger因果关系;前期人均消费对当期人均消费的有一定影响,当期收入对当期消费有较大的影响;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较强的短期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从实证的角度构建了财政支出结构与社会公平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主要财政支出项目以及现有财政体制与社会公平的相关关系.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社会文教支出对社会公平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而经济建设费支出对社会公平也有弱的促进作用.中央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指数的正面影响较明显,而地方财政支出具有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趋势.这说明中央财政支出从宏观角度进行的经济调控、转移支付调节,对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主要讨论ARIMAX模型及其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上的应用.首先将重庆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取对数并且作一阶和二阶差分序列画图,结合单位根检验来判断其平稳性,并且进行协整检验;其次,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建立了反应重庆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ARIMAX模型,并用重庆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拟合值的拟合图与其相对误差百分比不超过9.3%来表明ARIMAX模型用于研究居民消费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7—2019年我国民生性财政支出与全体居民及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数据,考察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及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从总体来讲,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对全体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教育支出、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5.
使用协整理论研究南京市居民的消费行为,通过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南京市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南京市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这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对研究南京市经济发展状况、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弥补传统资本结构的缺陷,提升企业价值,采用规范研究、对比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代理理论的视角,引入经营者人力资本.根据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之间的制约关系,构建了三元资本结构体系,分析了新体系下资本结构的优化,提出动态优化资本结构的相应建议.研究认为,经营者人力资本对理顺资本结构关系十分重要,优化的资本结构应涵盖人力资本;而且,均衡动态的资拳结构优化,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80-2015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协整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韶关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韶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边际消费倾向处于0.45~0.53之间,平均消费倾向处于0.61~0.67之间,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财政支出结构涉及财政投向的范围和比重,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侧面反映出政府职能履行的重点及其变化趋势。文章考察了西藏地方财政支出的规模变化,按照类别构成对财政支出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对结构失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证探讨,并相应提出优化西藏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邓超 《科技信息》2010,(24):113-116
文化教育娱乐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娱乐业的增加值是评价国民精神生活提高程度的客观指标。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单方程模型,通过Eview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研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支出、专任教师数、居民消费水平、居民人均收入以及高中以上学历在学人数与我国文化教育娱乐业的增加值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并分析其相关程度。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圳市为例,采用人均建设用地、人均GDP、单位产值占地率等指标,从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变化态势和变化率两个方面分析了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圳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存在互动关系,且变化趋势表现为同步增减,其增幅同步递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