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安边油田构造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西缘,东西横跨宁陕古河、蒙陕古河,油层埋深1560-2500 m。由于地层破裂压力低,且作业封固段长,固井质量难以保证。通过调整分级箍位置,优化水泥浆体系,减少了水泥浆环空液柱压力,解决了固井过程中的漏失问题,提高了油层段封固质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曾岔地区延安组与延长组之间的古构造运动等时面、延安组的煤线等各类标志层的特征,并利用这些标志层对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在此基础上,采用印模法对侏罗系沉积前的古地貌进行了精细刻画。结果表明,研究区东南部砂体较发育,地势相对较低,发育古河谷及河间丘等古地貌单元,西北部砂体较薄,地势相对较高,发育斜坡等古地貌单元。延10油藏主要分布在古河谷和斜坡地带,受古地貌控制。本研究为精确把握下侏罗统油藏分布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安塞油田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深入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为侏罗系油田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野外露头及岩心的详细观察和描述,结合大量测井曲线和测试分析资料,采用印模法对古地貌进行刻画。结果古河谷和河谷平原为研究区前侏罗纪主要的地貌单元,其中河谷平原可进一步分为谷坡及河漫台地;在古河谷和古坡之间形成了许多坡咀。结论古地貌控制着侏罗纪早期沉积相及砂体的发育和分布;古河谷的北缘及次级古河谷的谷坡是侏罗系油藏分布的主要位置;今后在勘探中应该重视次级古河谷谷坡的研究,开展老井复查,以期发现新的油气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应用印模法恢复的王洼子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主要由古河道、斜坡脊和沟组成.前侏罗纪古地貌控制着早侏罗世的沉积,延10期为辫状河亚相河道砂坝、泛滥平原,延9期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支河道、漫滩沼泽.研究区总体受西北物源的控制,发育北西--南东向的河道砂体.分析了侏罗系沉积前古地貌与延10、延9的成藏关系,认为油藏主要分布于紧邻高地的斜坡等地势相对较高的地带.河道砂体的发育控制着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勘探区大面积位于古地貌的斜坡位置,北部的古河道下切河谷为延长组油气向上运移的通道.研究区侏罗系油藏发育,下一步勘探重点为前侏罗纪斜坡脊与延9、延10河道砂体的叠合区.  相似文献   

5.
为深化对鄂尔多斯盆地曾岔地区侏罗系油藏成藏规律认识,运用钻井、测井、试油及实际生产数据等各种资料,采用印模法精细刻画了前侏罗纪古地貌的地质,综合分析了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油藏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曾岔地区前侏罗纪发育古河道、古阶地、斜坡、低残丘及河间丘5种古地貌单元,已探明延9、延10油藏主要分布在古地貌中地形低的古河道部位而非普遍认为的较高斜坡、河间丘上;研究区存在3种油藏成藏模式:古河道-辫状河道-三角洲平原模式、古河道-分流河道-三角洲平原模式和斜坡-辫状河道-三角洲平原模式,前两种是主要成藏模式.古地貌控制下的"油源足、渗砂优、通道畅"的成藏组合,是油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古河道部位物性相对较好的(分流)河道砂体带与低幅鼻状隆起构造的重叠区是勘探部署优选区域.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用印模法、残厚法及沉积法等将志丹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划分为侵蚀高地、侵蚀斜坡、侵蚀沟谷以及侵蚀残丘四个基本单元.研究结果表明:前侏罗纪古地貌对印支侵蚀不整合面上下之地层、构造、沉积、储层以及油气成藏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控制和影响.侵蚀面之下的长2油层组顶面剥蚀构造特征较好地反映了印支古地貌的基本格局;侵蚀面之上的延安组早期的沉积是前古地貌发育的镜像反映;而延10顶面构造则具有围绕古高地背景集中发育的特点.古高地与斜坡发育区是侵蚀面上下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指向和主要场所,而深切的沟谷则为沟通下部油源以及油气运移提供了主要通道.油藏类型主要为地层-岩性油藏、构造-岩性油藏以及小而局限的构造、岩性油藏等.  相似文献   

7.
在综合研究野外露头、钻井剖面及室内编图、地层对比的基础上 ,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冲积扇 -河流沉积体系是侏罗纪富县期主要的古地理格局 ,富县期沉积受与古地貌密切相关的五条河谷控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富县期冲积扇沉积具进积型特征 ,其形成与古地形密切相关 ,分布于古甘陕、庆西河谷内  相似文献   

8.
应用现代沉积学理论,结合岩心观察描述、钻井、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富县组到延安组延10、9、8期的沉积体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早侏罗世富县组和中侏罗世延安组延10期为深切河谷充填的辫状河沉积,延9和延8期则发育曲流河沉积.这2种河流沉积经历了有规律的继承性演化:富县组河谷充填作用最强,辫状河道砂体沉积厚度最大.延10期河谷进一步填平补齐,河谷斜坡上次级河道溯源增长、侧向侵蚀使河道变宽,漫滩分布面积减小.延9和延8期,古地形差异进一步减弱,河流转型为曲流河,河道和漫滩沉积均发育.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河流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2种河流沉积模式.沉积相对富县组-延安组延8油层组油藏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油气聚集主要受河道砂体展布控制,储层发育的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河南黄河-洛河地区地貌结构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河流阶地发育与地文期的理论分析了豫西黄河—洛河地区的地质背景、气候特点和古地理环境,探讨了研究区的石山、黄土和河流地貌特征。提出:1)嵩山、熊耳山和外方山发育有四级古夷平面。嵩山的垂直地貌特征表现为以嵩山为中心,呈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的地貌格区。2)河洛地区三门峡孟津段黄河有四级阶地,均为基座阶地。第Ⅰ级阶地面拔河20 m,厚度2 m,上覆10 m厚黄土,其中冲积黄土厚5 m;第Ⅱ级阶地面河拔60 m,砾石层河拔40 m,厚度3 m,上覆8 m厚的冲积黄土和12 m厚的马兰黄土;第Ⅲ级阶地面河拔140 m,厚5 m,上覆20 m厚的冲积黄土和25 m厚的马兰黄土;第Ⅳ级阶地面河拔290 m,其通过黄土台塬、黄土丘陵与石质山地相连。Ⅰ—Ⅳ级阶地的基座均为Q_1三门组和Q_2陕县组地层。以最高一级阶地的出现为依据,说明本段黄河形成于晚更新世早中期,较兰州段黄河和晋陕段黄河晚。3)洛河有三级阶地,第Ⅰ级阶地面距河面5~25 m,砾石层上有8~10 m厚的冲洪积、坡积红色松散物;第Ⅱ级阶地面距河面50~65 m,砾石层上有15~20 m的洪积物覆盖;第Ⅲ级阶地面河拔95~115 m,砾石层厚20 m左右,其上覆盖5 m厚的洪积、坡积及5 m厚的马兰黄土。4)在研究颖水河谷平原(登封盆地)河流阶地地貌时,发现塑造盆地的堆积阶地有三级,距河面高程分别是300~320,370~400,450~500 m。在伊洛河下游盆地,有非常发育的河曲,是黄河中下游平原地貌长期发育和演化的产物。5)突破已有看法,认为可把范围在郑州以西、汜水镇以东,荥阳县城以北至黄河河岸的大片地区划分为残塬成因的黄土地形。  相似文献   

10.
古地形地貌是控制一个盆地后期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后期油藏的储盖组合.同现在地貌一样,古地貌形态受到了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气候、基准面变化及构造运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发育在由印支运动主幕所造成的三叠纪顶部不整合接触面上,早侏罗世沉积特点主要受控于沉积前古地形地貌,因此开展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恢复工作及探讨古地貌对后期油气藏关系对于寻找侏罗系油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主要是从沉积学角度出发,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形地貌的恢复研究,进一步对古地貌恢复从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沉积前古地貌对后期油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中南部中下侏罗统储层成因类型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野外露头、钻井剖面、地层对比室内编图,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中下侏罗统沉积特征,探讨了沉积微相与油藏聚集关系,认为侏罗系油藏受到了沉积前古地貌和沉积相及其组合条件控制,是古地貌、岩性控制的油藏类型.探讨了储集体成因类型,认为今后油气勘探应主要选择侵蚀河河谷古地貌边缘,以古河道边缘、边滩和分流河道发育的地带为重点,同时必须考虑盖层发育条件好的地区为首要勘探区块,另外还应该重视不整合面上的冲积河谷充填形成的厚层粗碎屑沉积储层.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安组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钻井资料、岩心资料、测井曲线、薄片鉴定等分析手段,认为鄂尔多斯西南缘延安组经历了下切河谷充填-三角洲平原-河流沉积的演化,为一个完整的湖侵-湖退旋回.低位体系域主要由下切河谷充填砂岩构成,砂岩的分布受前侏罗纪古地貌的控制;水进体系域为三角洲平原沉积,最大湖泛面位于湖侵的黑色泥岩与煤线的互层中;高位体系域由三角洲平原及河流组成.低位体系域的下切河谷充填砂岩具有砂体厚、储集物性好、离烃源岩近、圈闭类型丰富等成藏条件,利于油气的捕集,其斜坡古地貌是今后勘探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13.
利用区域地质背景和测井资料,用测井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不整合面进行识别,为准确划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地层提供依据。研究后认为,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分为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特征及识别方法受延长组顶部地层的剥蚀程度和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共同控制。测井方法识别不整合面最主要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河道充填砂岩形成的箱型测井曲线的底界,主要发育在甘陕古河谷;二是由于不整合面下发育黏土风化壳而使不整合面上具有电阻率值最小的特征,主要发育在古地貌的斜坡带。此外,不整合面的识别还需参考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岩性、厚度、标志层特征,同时结合邻井对比和等厚原则,才可有效准确地识别不整合面,并对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进行准确的划分。  相似文献   

14.
综合运用沉积古地质分析法、印模法、残厚法等,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南区前石炭纪岩溶微地貌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生产数据对其气水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发现研究区奥陶纪末岩溶古地貌形态表现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发育2类二级古地貌单元和9类三级古地貌单元,其中岩溶斜坡为主体地貌单元,主要发育上斜坡、下斜坡、一级残丘和二级残丘,局部发育古洼地和古沟槽;研究区马家沟组上组合气水分布主要表现为西北部、东部及东南部地区富气,中西部地区富水的特征。结果表明:综合以本溪组顶部8~#煤层为上基准面的石炭系印膜厚度、以K_3标志层为下基准面的残余厚度及其各自与平均厚度间的相对差值,可对研究区岩溶微地貌进行有效刻画;古残丘及上斜坡地区是有利天然气富集高产区;水层、气水同产层因受燕山期地层翘倾影响,多分布于研究区中西部古岩溶上斜坡地区;古洼地、古沟槽溶蚀淋滤作用较弱,虽不利于天然气富集,但仍有少量低产气井分布。  相似文献   

15.
靖边东侧陕X区块作为开发新区,下古岩溶古地貌较为复杂,同时气水分布规律不清。本次研究中基于钻测井资料、岩心、薄片和其他分析测试分析认为该区下古发育典型的岩溶角砾岩,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粉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晶间微孔和裂缝。该区相对靖边地区,整体孔渗偏差,储层较为致密。通过印模法和残厚法对古地貌进行定性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处于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过渡地带,沟槽仅在研究区北部发育,从古地貌高部位到低部位,物性逐渐变差,储层逐渐致密。陕X区块气水整体受古地貌控制,局部受现今构造控制。其中在西部古地貌相对高部位下古基本不出水,东北区接近沟槽区域气水复杂,其中出水井点主要位于现今构造低洼部位,东南区古地貌为岩溶洼地,储层基本致密,下古普遍产水。  相似文献   

16.
马啣山是由前寒武纪混合岩系组成的一个“黄土海”中的岩岛,海拔高度3670米,地貌上是一个形成于早第三纪的古夷平面。年平均气温大约是-2.3℃,山地顶部发育着各种冰缘现象,例如突岩、石海、雪蚀洼地、雪蚀陡坎、冻推现象等。高山草甸土C~(14)测定的绝对年令距今为1860±95年。 永登红山咀二级阶地马兰黄土中发育了一个埋藏的泥炭冻胀丘,根据黄土层的岩性、层位,与古冻胀丘分布的海拔高度和多层埋藏的古土壤层,以及古冻胀丘的C~(14)年令>4万年,它可能是晚冰期时的产物。它的存在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的古地理环境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冀中坳陷蠡县斜坡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滩坝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中坳陷蠡县斜坡沙一下亚段发育薄层碳酸盐岩沉积,在岩心观察描述、镜下分析鉴定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探讨了蠡县斜坡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研究表明:蠡县斜坡古近系沙一下亚段发育碳酸盐岩滩坝沉积,可以划分为颗粒滩和灰泥坪2种沉积微相,鲕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藻砂屑灰岩和泥晶灰岩是主要的岩石类型。研究区碳酸盐岩的发育,主要受相对湖平面升降、陆源碎屑供应程度和古地貌等因素的影响,高部位的高能环境主要发育颗粒滩沉积,低部位的低能环境发育灰泥坪沉积。在沉积特征和控制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碳酸盐岩滩坝沉积模式,为类似陆相含油气盆地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提供可借鉴的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8.
川东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勘探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勘探突破表明茅口组储层在川东南地区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古岩溶纵向划分、地震反射特征分类展布研究及恢复古地貌等方法对茅口组古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茅口组灰岩古岩溶纵向上可划分为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深部缓流带,其中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岩溶相带。地震上发育"斜亮点"和"变振幅"两种古岩溶储层类型,集中分布在岩溶斜坡的隆盛及天堂坝—四面山地区。綦江—涪陵处于官渡岩溶高地的东斜坡,勘探领域广阔。  相似文献   

19.
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分析与传统沉积学等方法,探讨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规律与有利储集层发育特征,为高勘探程度区油气二次勘探部署提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歧口凹陷古近系斜坡作为古地貌单元的主体,为大面积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地质基础;除四大盆外隆起物源外,孔店、港西等盆内凸起也是碎屑沉积体系的重要物质来源,斜坡区既富泥也富砂;古近系相序完整,环湖规模性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远岸水下扇、湖泊碳酸盐岩等相类型;中深层储层具有原生、次生孔隙与微裂缝共存的特点,在异常高压、早期油气充注和次生溶解等作用下,中深层也发育优质储层,斜坡区的勘探下限可达5km;多类储集体与歧北挠曲斜坡、板桥斜坡、埕北断坡等匹配形成地层超覆、不整合遮挡、上倾尖灭等地层-岩性圈闭带.勘探结果发现了歧北斜坡、埕北断坡亿吨级储量区,板桥斜坡形成了千万吨级效益储量区.斜坡区作为断陷湖盆负向构造单元,是地层-岩性油气藏有利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层倾角校正、去压实校正、正演模拟、地震相及测井相分析等技术,探讨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中新世早期古地貌恢复方法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为寻找有利储层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本区砂岩、泥岩地表孔隙度分别为48%、62%,压实系数分别为4.1×10~(-4)m~(-1)、9.5×10~(-4)m~(-1);微古地貌显示工区内斜列发育3个局部凸起和1个低洼地带;目的层砂岩的-90°雷克子波合成地震记录表现为强波峰反射,反映高阻砂岩特征;曲流河弯曲指数范围为1.57~5.12,主河道地震相具有透镜状、强振幅波峰反射特征,边滩具有单边叠瓦状、中强振幅波峰反射特征;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呈现串珠状、较强振幅波峰反射,测井相为低伽马、高幅、微齿化-箱型,分流间湾多为弱振幅波谷反射;三角洲砂体距离河口越远,砂体越薄,砂地比越小,粒度越细,分选性和磨圆度越好。本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主要沿北东向低洼带展布,北部以曲流河河道砂、点坝砂等微相的储层为主,南部以分流河道、席状砂等微相的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