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三江平原苇田杂草主要以小叶樟和苔草为主,约占杂草性面积的85-95%,采取的灭草措施主要是机械灭草与灭草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在巨尾按幼林中,进行10%草灌净除草试验,结果表明:1hm^2用草灌净1800ml(商品量下同),除草率可达69.1%,随着剂量增加,除草效果提高。但巨尾按对草灌净敏感,1hm。用量达2700ml时,幼树产生严重药害。因此,巨尾按的幼林除草不宜推广使用草灌净除草剂。  相似文献   

3.
高斯投影是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属于等角投影,在长度和面积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变形。现以不同中央子午线距离1∶1万比例尺梯形图幅为例,通过计算椭球面梯形图幅面积与高斯投影面面积的差值来计算高斯投影的面积变形值,并分析总结高斯投影面积变形与距离中央子午线距离之间的规律,对地理信息工作中有关面积变形问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森林收获法中的平均木法,在石灰岩山地侧柏和油松各组的混交林和纯林中分径级对等地选择标准木,建立数学模型,估测各标准地每公顷林分的生物量;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中利用面积比例的方法,测定不同林分中灌草层的生物量.同时分析了石灰岩山地中混交试验林及其纯林中乔木层和林下植物的现存生物量状况.结果表明:混交林中乔木层生物量小于侧柏纯林和油松纯林的生物量;混交林中灌草层的生物量小于侧柏纯林和油松纯林的生物量;然而混交林的总生物量大干侧柏纯林和油松纯林的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沙质海岸营造防风固沙试验示范林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适生固沙灌,草的选草,草的选育,栽培以及及减轻沿海热带气旋危害并延缓沙土向内陆移动速度等的研究,营造乔,灌,草综合治试验试验模式示范林,并筛选出防风固沙效果好的4个大麻黄优良无性系,3个灌木和5个适于林带前沿至高潮线沙带种植的草木植物,从林带前沿到农田旱地设置 3道防风屏联,采取这些技术措施后,试验示范林内和林后风速降低了43.5-68.7%,4-5m/s风速已不再起飞沙,林内的自然植被增加,喜湿润的植物生长良好,防风固沙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植物群落空间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以东北农业大学校园绿地为对象,实地测量小气候数据,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对5种结构类型的植物群落(乔-灌-草、乔-草、灌-草、乔木、草坪)在春季(5月)温度、湿度及温湿指数(人体舒适度)调节能力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春季校园绿地内,不同的植物群落对降温增湿均有一定的调节能力;植物群落比单一草坪具有更好的小气候改善能力,差异呈显著或极显著变化(P<0.05或P<0.01);校园绿地内乔木与乔草结构的植物群落,小气候改善能力优于乔灌草、灌草和草坪群落结构.从人体舒适度角度,建议在校园绿地建设中提高乔木与乔草结构植物群落的种植比例.  相似文献   

7.
沙区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选择陕北榆阳沙区,建立了沙区土地功能分类系统,基于多期遥感数据(1986年,1996年和2005年)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利用模式.结果表明:榆阳沙区20年来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面积增加,且生产用地增长幅度大于生活用地,生态用地比例略有减少但始终占绝对优势,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好转;榆阳沙区存在自村中心向外依次为耕地-居民地灌草地夹杂分布-裸沙地、居民地耕地夹杂分布-灌草地-裸沙地和耕地-居民地-灌草地-裸沙地3种典型土地利用模式,且其安全性逐步变差.研究可为协调沙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构建良好人居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体重为指标比较玉米秸秆与不同灌木组合对陕北白绒山羊增重的影响,对常见灌草的饲养价值进行综合评定,提出灌草养羊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试验组羊只的采食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D组的羊只在连续饲喂一个月以后体重增长与对照组A组相对照差异显著(p﹤0.05),其他两组与对照组A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昆嵛山典型林下灌草层植物种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χ2检验、Ochiai关联度指数、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秩相关指数对昆嵛山典型林下灌草层植物的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1)负相关的种对数远远大于正相关的种对数,呈显著相关和极显著相关的种对数所占比例较少,昆嵛山灌草层群落还处于演替当中. (2)Pearson相关检验在研究中有较大偏差,Spearman秩相关检验的灵敏度要大于χ2检验、Ochiai关联度检验和Pearson相关检验. (3)极显著相关的种对数:灌木和草本层之间的种对数>灌木层的种对数>草本层的种对数,灌木的存在为草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4)不同林型下灌草层物种的种间关系有所差异,杂木林的演替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北地区分布广泛的有毒灌草类植物具有重大开发价值。南京林业大学赵博光教授等人经20年攻关研究,证实这类有毒灌草不仅是优良的固沙植物,而且从中提取的各种生物碱天然化合物,可以开发医药、生长剂和饲料等多种新产品。赵博光教授建议尽快推广有毒灌草的深加工技术,大力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新兴固沙产业,为防治荒漠化和农牧民致富开辟新途径。赵博光教授介绍,我国西北地区1000多种野生植物中,约有10%是有毒灌草类植物,其中产量最大的种类有苦豆草、骆驼蓬、牛心朴、沙冬青等,年产干草约2800万吨。这些有毒灌草具有特别的耐…  相似文献   

11.
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沉积环境及气候条件.作者对该区表层沉积物的矿物学特征及沉积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非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除外)的矿物学特征主要继承自黄河中游地区第四系沉积物、粘土矿物及碳酸盐矿物的矿物学特征还与黄河三角洲地区沉积环境、气候及海水等因素有关.沉积作用受到河流注入、海水的顶托及侧渗、蒸发浓缩、电中和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采用边界层抽吸方法提高透平通流部分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采用边界层抽吸提高透平通流部分效率的方法,给出了叶栅部次流损失与来流边界导位移厚度间的定量关系,通过边界层计算和透平级通流计算,确定合理的抽吸流量和相关的透平级通流部分主要结构尺寸,分析对透平极效率及热力特性的影响,对200MW汽轮机高压缸的计算表明,主要抽吸技术,可使缸效率提高0.4%左右。  相似文献   

13.
黄河以细粒物质含量高为特征.经研究发现,细粒物质搬运和沉积的动力有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物理作用是最主要的动力,主要表现为河水、潮水、风和柯氏力等过程的作用.主河道中的物理因素最活跃,又可细分为高水位、中等水位、低水位、涨—落水流、浪成水流、反向水流、裂流及“冲积扇”水流等状况.黄河下游河水显微碱性,且富含CaCo_3,故形成同生碳酸盐胶结物和柱状结核.另外,一定量的细粒物质还以胶体的形式搬运、沉积.黄河三角洲上的动物主要形成潜穴、球粒和爬迹等;而植物的作用较为重要,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影响细粒物质的沉积.  相似文献   

14.
用薄层和半无限扩散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铂片对溶液中苯胺类化合物的催化现象,测定了铂催化对氨基苯酚氧化反应及其随后不可逆均相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结果表明:铂催化对氨基苯酚氧化反应与极化条件下发生的反应中间产物及最终水解产物完全相同,催化反应速率较快,速率常数为10-2数量级。  相似文献   

15.
西河位于南充市西郊,是嘉陵江的一条支流,近几年来,由于缺乏管理,污染极其严重。为综合治理西河,我们对河岸陆生维管植物及其生境进行了调查,并进而提出了对河岸治理的相应措施,供治理西河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多孔氧化铝的阳极氧化初期形成阶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测量了单晶铝在阳极氧化过程中的电流密度-时间曲线,曲线可分为3部分,分别对应多孔氧化铝形成的3个阶段,初始电流密度的下降是阻挡层的形成引起的;随后电流密度的升高是孔的形成赞成的;当落在阻挡层上的电压降足够低,使得质子可以进入阻挡层,这时孔的雏形形成;当上升过程结束,电流密度达到稳定值后,孔的分布已完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野外观察、钻孔资料、孢粉分析、~(14)C测年资料及邻区地层对比,研究调查区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地层划分,根据第四纪沉积物的资料,追溯本区自早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环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研究了保护渣常用的碳素材料—石墨、酸化石墨、炭化稻壳、炭黑的显微结构及燃烧、膨胀等特性。然后研究了配入不同碳素材料的模铸保护渣在膨胀、保温、熔化速度、对钢液增碳等性质上的差异。研究发现,模铸保护渣的上述性质与碳素材料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采用酸化石墨和炭化稻壳或酸化石墨和石墨的复合配炭的模铸保护渣,具有较好的铺展性及膨胀保温性,液渣层形成快、可获得表面质量良好的钢锭。  相似文献   

20.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的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在库车组沉积时期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了滑脱和调节地层变形的作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表明,盐上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上背斜、盐上逆冲断层遮挡圈闭等;盐层内部圈闭是由其中碳酸盐岩和砂岩夹层所形成的岩性和褶皱圈闭;盐下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下背冲断块圈闭等。结合研究区的成藏条件认为研究区具有以断裂和不整合为输导层的它源-侧向排烃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构造活动期与阳霞凹陷的烃源岩演化有着很好的匹配关系,使研究区构造圈闭内聚集了大量来自阳霞凹陷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