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改革的方式基本上是自下而上的过程,二是改革的对象直接针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三是改革的成效突出,四是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局限性,五是在改革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2.
3.
本仅就影响农村发展的制度和人力资本的某些方面作了探讨,得出目前农村制度安排不恰当是导致农村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的结论,提出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制度创新和政府促进农村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以保障制度创新和农村发展得以实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城镇贫困问题突出表现在城镇贫困人口多,地区与行业分布较为集中,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低下等方面。这是由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引发而来的,但改革只是使得部分城镇居民成为贫困人口,避免了所有城镇人口的普遍贫困。目前,城镇贫困问题已成了进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我们不能置城镇贫困问题于不顾,而应通过改革,尽力解决城镇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个农业国度,从1949年中共建立新政权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近三十年,尽管一直强调农业是基础,但实际的发展却十分缓慢,而且屡遭重创。直到1982年,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发[1982]1号文件的诞生,才为中国农村体制改革廓清了道路。回顾历史,对于又一次面临着改革的抉择的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为主线,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为农民、为农业和农村所做的工作和贡献,并主要论述了我党经过艰难探索,最终找到了一种适应我国农村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具体实现形式: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文最后论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盛开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8,(1)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艰辛复杂的历程,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一、农民实践中的创造性和中央政策指导共同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二、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由尝试性的局部调整、改革到根本性的全局变革,是一步步地向前推进的。三、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始终是沿着地权问题和农民利益问题这两条主线展开的。四、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始终与中国全面的改革和全方位的开放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一个合理的农地制度是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基础,改革当前的农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必要的。从宏观上讲,我们要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微观上讲,我们要逐步的完善它:建立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逐步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逐步健全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 相似文献
9.
10.
以马克思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理论为基础,考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地租存在的原因,揭示了当前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地制度存在的土地产权界定模糊、农民投资积极性低、农地流转不畅、地租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承包制度、流转制度、征用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区域经济系统的耗散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武贤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5(3):36-39
区域经济系统中的三种不可逆流和两种不可逆力,不满足昂萨格(Onsager)线性关系,因而区域经济系统出现两条演进序列:一是产业结构演进序列,二是空间结构演进序列。其演进机制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14.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及实现其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中,我们应积极引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建设,强化管理,讲求实效;找准坐标,善谋实干,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5.
姜沙沙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2):64-67
分析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中所存在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要素市场化、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障碍,指出应着力改善阻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以利于消除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然要求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们从经济结构多元化对政治稳定、政治一体化、政治参与和政治机构发展这四个层面的影响来系统分析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南地区经济增长受到有利于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共同影响,针对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必须选择相应的战略模式,包括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战略、资源开发战略、经济增长战略和科技兴区战略。 相似文献
18.
论区域经济地理基本特征的描述系统——以中国经济地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段时间以来区域经济地理研究艰难地由旧思维向新思维转换,很多学者都致力于探索描述区域经济地理基本特征的思维系统与结构.提出了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核心问题和集中表现是"区域发展与运行",并对这一全新概念进行了阐述与分析;随后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归纳,认为可以通过区域条件影响的评价、区域发展水平、区域发展过程、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差异、区域运行战略与对策等6个要素较全面地说明一个区域的经济地理基本特征,具体说明了这6维要素为何使用、在何处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同时还解释了区域经济地理基本特征描述系统的灵活应用问题.我国是一个经济地理特征十分复杂的国家,有效完成区域经济地理特征描述思维的转换,突破传统描述思维的束缚、建立新的描述思维系统,具有理论与应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巫云仙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的一个主要贡献是在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提出应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强调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主张股份制可以大胆使用等。这些理论上的新突破,必将大大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余方镇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1):51-55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涵盖了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多行业的复合型产业系统;提出了发展农业产业化应进行统筹规划,用系统观建设产业经营组织、整合子系统间关系的观点;主张用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化系统运作中存在的重视局部建设、忽视整体发展,重视主体经营、忽视环境培育及系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