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确切地说,是儒家经学,特别是今文经学中的春秋公羊学的一个专门概念。它构造了一个宏大的政治哲学体系,而绝非一种纯粹的情感或事实的判断。由原典出发,对其进行一简要的分析阐释。公羊家们通过对于《春秋经》的阐释,由“王”、“正月”、“公即位”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形而下的实际政治建制;由“元年”、“春”、“王”建立了一个批判的形而上的理念。然后一总统于一超验的“元”。而此超验的“元”又可为一良好的理性所认识。这一学说乃是真正理解儒家政治哲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论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一统思想是我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国家和民族的团结统一,重视社会制度的统一.它是二千多年来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思想纽带,是平治天下的必由之道,对于当前我国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泰山为上古华夏之中心,黄帝生于寿丘(曲阜),于泰山下战蚩尤、受天书,为泰山置包括碧霞元君在内的“玉女七人”,于泰山之巅“会诸侯”“合鬼神”、行封禅,乘龙升仙。黄帝是最早提出“吾欲陶天下而以为一家”之“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人物,其生身事业、狐死首丘于曲阜以及与泰山的故事,是曲阜——泰山为齐鲁文化象征的叙事背景成为整个华夏文化主轴的象征。黄帝作为史学累积与文化创造之共铸形象,其形成、作用与影响表明“一切历史都是形象史”。  相似文献   

4.
“大一统”理念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和政治学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本土概念,对中国古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形成产生基础性作用。中国古代“大一统”理念演进由“形成期”“变化期”“成熟期”三个时期组成。“大一统”理念在中国古代与“正统”“道统”“华夷”“朝贡体系”等概念和制度息息相关,并通过它们展现出自身丰富多彩的内涵,最终对中国、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国文明模式产生直接作用。当前,“大一统”理念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文化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群众观”与传统儒家文化中“贵民”“爱民”“富民”的“民本”思想的阐述,说明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民本”思想优秀内核相结合的产物。“以人为本”的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同时又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相结合而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7.
“哲学无用”论是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此观点既有所见也有所蔽。文章通过对其所见与所蔽的梳理和分析,批驳了“哲学无用”论的浅见与近视,阐明哲学的“无用”乃是一种大用;哲学作为对人生有系统的思想的思想,给人以“安身立命”之道,为美好的幸福的人生提供一种超越性的人生智慧.对待哲学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本身存在着承继与对峙的关系。墨家"十论"构成了墨家政治思想的主体,既包括墨家的宇宙观、伦理观,又包括墨家的政治思想及具体实现措施,为其政治思想服务。以墨家"十论"为出发点,剖析儒墨前期政治思想的异同点,明晰各自利弊,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弘扬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内圣外王”是儒要哲学的最高目的和最终归结,也是现代新儒学总结历史的理论标准。本文对“内圣外王”这一思想体系的历史积淀过程进行了严密的考察论辩,从中探索了中国文化人在这一思想领域中不倦的追求。同时,作者认为这一哲学范畴具有强烈的此岸色彩,这就使以此为旗帜的新儒学陷入二难境地。  相似文献   

10.
儒家“怨刺”理论代表了儒家诗学思想中最健康积极的一面,形成了忧国忧民的古典现实主义传统;但由于儒家思想内在的矛盾以及“怨刺”理论和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冲突,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陷入了目的性失落的困境:批判现实,但无力改革现实;忧国忧民,但不能救国救民。最终只能龟缩到纯艺术的狭小天地之中。要走出困境,必须实现儒家思想和现代思潮的合流。  相似文献   

11.
儒家诗学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源一直影响并制约着中国文论的发展,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古代文论的创造性转化是不彻底的。王国维以"本真人格"为汇通"文如其人"说、"赤子之心"的内在依据。同时,他又根据尼采的"血书"论,突破了传统"人格"中国家和人民的内涵而上升到生命人格的高度。他将儒家诗学和西方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对中国儒家诗学的现代转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围绕着如何实现儒家三代之治理想政治以及如何达到至善社会的问题,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展开了多重进路的思考。孔子政治哲学的理路是既重视仁、又重视礼,既重视收拾人心,也重视重建秩序;孟子则侧重于内在之仁,将政治内向化,用政治主体内心的道德意识(仁心)来解释政治事务并强调仁心对于政治事务的无可替代性;荀子主张泛礼化的政治,用礼来解释政治活动,强调礼的规范对于政治的意义,将政治与儒家礼学典制结合起来,以此来保证政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儒家管理哲学对现代化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研究科学、创新技术的同时,却忽视了人的“主体性”,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阐述了孔子的儒家管理思想“安人”的含义及其对现代化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儒家民本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主要内容的比较分析指出它们的重要区别体现在:其本质、目的以及对待人民的态度不同;相互联系体现在:重民心、重视亲民在维护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激发人民的创造性、重视人民群众的拥护与否等,并分析了以人为本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各种各样社会思潮的影响,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一些大学生观念上的变化既有积极向上的,也有负面的.针对这种现状,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同志也明确要求“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  相似文献   

16.
法律儒家化是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儒家思想向法律的渗透影响着中国法律的走向。西汉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正统法律思想得以形成。“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此后,在官方的认同和儒学大师们的推动之下,儒家法律思想全面贯注到了古代立法与司法领域。  相似文献   

17.
以哲学的视角解读江西省"十三五"规划,对于增强全省人民贯彻实施"十三五"规划的自觉性,增强全省人民对"提前翻番、同步小康"目标实现的信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江西省"十三五"规划既贯彻中央精神,又立足江西省情,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注重全面发展,又抓住关键问题,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强调自身建设,又强调对外合作,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统一;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注重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中国的“三农”问题,指出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解决农民如何致富、农村如何稳定、农业如何发展的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观及辩证法的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提及宗教与文学,人们大多关注的是宗教与浪漫主义文学间的联系。冰心早期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问题小说”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本文结合冰心的教育背景,分析基督教思想观念对她早期“问题小说”创作的艺术表现内容和主题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文革”中的“样板戏”问题的争鸣讨论,断断续续发表了不少文章。有不少很好的意见,也有根本性意见上的明显分歧,还有些意见令人惊讶不已,以至有的同志感到这场争鸣讨论“越谈越没准谱”了。笔者认为,要科学地评论打上“江记”印记的“样板戏”现象,不能离开江青在“文革”中(包括“文革”前夕)把文艺纳入其反革命政治目的的三箭齐发的大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